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两会”前夕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对于网民有关国计民生的各种问题一一作答。国家领导人的身体力行,推动网络问政成为执政新风。在各省市,网络问政也逐渐升温,比如安徽省就已把网络问政要求写进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此,有全国人大代表认为,网络问政要成为群众“问事于政府”和政府“问计于人民”的有机统一。
虽然当前网络问政方兴未艾,但对于网络民意的敷衍、懈怠仍然存在于部分政府部门中。据中国社科院不久前公布的对43个省会城市和较大市政府网站信息公开情况的调研结果,政府网站作为地方政府公开信息的渠道,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要么是长期打不开;要么是只重形式不重内容,更新非常不及时;要么是寻找信息非常困难,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经常是花费大量时间后仍是徒劳无获。
而且,现在很多官员对于网络民意在心里仍比较抵触,面对网民“问事于政府”,诸如“已阅”这样的答复常常让网民无所适从。他们对网络民意是被动的,也就是当一件事在网络上已经议论得沸反盈天,相关政府部门的反应才姗姗来迟,这就有一种被网络推着走的意味。因此,网络问政应该突出主动性,主动了解网络民意。
同时,我们也不能把网络问政仅仅理解为网络反腐,虽然在“周久耕事件”中,网络的作用当推首功,但网络问政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群众与政府的双向互动,网民对当前国计民生问题的各种感受意见,是政府可以援引的最基层、最真实的声音。而政府积极地聆听和反馈,也鼓励着网民在公共事件中积极表达诉求。对于政府,这是兼听则明,对于网络民意,则因为渠道的通畅而乐观看待社会现实。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正如温总理在与网民交流时所言,我们现在有4亿多网民,他们代表的是一个很大的社会群体,而且包含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当网络民意愈来愈被政府所重视时,如何让网络问政成为一个“既好看又好吃的东西”就成了重要的问题。
网络问政无疑很“好看”,体现了政府在网络时代的与时俱进,但如果让其有丰富的内容而变得“好吃”,真正成为政府与民意良性互动的平台,而不仅仅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工程,就需要着眼于制度建设,开辟民意表达的制度通道。没有制度的推动,网络问政有可能成为“一阵风”,只在某个时间节点上热度特别高,而一旦过去,也就迅速降温。同时,如果没有制度约束,网络问政也有可能成为因人成事的现象,随着某一位领导的更换而变得不稳定。显然,从重视到倚重,网络问政显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