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萍,慈祥的面庞上架着一副方框眼镜,一天到晚脸上都带着她那招牌式的浅浅微笑,粮食局机关从领导到一般干部都亲切地称她为“张姐”。她很平凡,人海中一位普普通通的妇女;她很平凡,一位在粮食局机关工作了近20年的一般干部;她很平凡,每天负责文件收发、归档,接待群众来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是这样一位很平凡的人却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自己的一举一动时时向我们诠释着什么是“人民公仆”的深刻内涵。
任劳任怨的“孺子牛”
张秋萍自1991年调入粮食局机关工作以来,一直主要负责文件收发、归档、用印等内勤工作。工作量大、琐碎、繁杂而又不可或缺,不具备一定耐心和细心的人是很难胜任这一工作岗位。工作忙时,几个人站在办公室里等她:“张姐,帮忙把这个文件从网上发给市政府办公厅。”、“张姐,这份材料帮我盖个章。”、“张姐,这个文件帮我查一下吧”……为了不耽误大家的工作,无论自己手头工作有多忙,她总是把大家的工作放在前面,按照顺序,耐心地给大家一件一件的办好。有时遇到紧急情况,为了不耽误工作,她急事急办,并做好解释,高度的服务意识在她身上体现得再充分不过。即使是这样,大家每天依旧看到她真诚的招牌式微笑,热情的招呼。工作再忙、再累,再烦琐,大家也从来没见过她对谁发过脾气,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没有托辞、没有抱怨、没有牢骚,只有任劳任怨。
2006年,粮食局被列入第二批档案进馆单位,根据杭州市档案局要求,要对1977年至2000年的档案要进行规范化建设和数字化处理。规范建档,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从1977年到2000年的时间跨度里,粮食局共有900余卷、5万多份积存文件有待进行再处理分类,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张秋萍没有丝毫抱怨,在杭州乾坤档案技术有限公司的帮助下,经常加班加点,全身心沉入档案的海洋,认真细致地严格按要求操作,经过几个月夜以继日地奋战,高标准地完成了档案移交工作。在粮食局综合处里,她也是个“多面手”,不管是处里有同志派出去挂职锻炼,还是有人出差或开会,她总能主动承担起这些额外工作,并且都做得井井有条,把事情处理得妥妥帖帖。
恪尽职守的“把门人”
在同事们心目中,张秋萍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人,对工作更是恪尽职守。印章管理对于一个单位来讲十分重要,因此她心里十分清楚自己身上的责任。为了不出现差错,在工作中,她严格按制度秉公办事,用印手续齐全,登记得认真详细,清清楚楚。为了规范印章使用,她把用印管理办法专门打印出一份,压在玻璃板底下,既时刻提醒自己,又警示他人。对于越出自己用印权限以外,无论是谁,只有手续齐全,她才予以用印。有时一些同事为了省时,没经过领导审批就要求用印,遇到这种情况,她总是做好解释,按章办事,不留私情。她总想:工作不分大小,无论干什么事都要负起责任,领导把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自己,就是对自己的信任,一定要管好印、用好印,当好领导的“管家”。多年来,她由于按章办事,在印章管理使用上未出现纰漏。
张秋萍长期在办公室从事文件收发工作,对公文格式和要求非常熟悉。虽然她在单位里处在发文的最后一道程序,只要按要求把文件分发出去就行了,但她自我加压,无论多忙,都要从错别字、格式等方面认真校对每一份即将分发出去的文件、文稿。一发现问题,她就主动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交流探讨,及时纠正错误。有些同事不解地问:“张姐,他们核稿人和撰稿人都校对过了,你还校对它干什么?”她总是笑笑说:“正因为我在发文的最后一关,如果有问题没有发现,文件和文稿分发出去就会对我们粮食局产生负面影响,并且还要返工,费时费纸。”正因为有她认真把好了发文最后一关,粮食局出去的文件、文稿差错率很低,公文的规范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急人所难的“贴心人”
张秋萍在做好文件收发、归档等工作的同时,还兼任着接待群众来访的工作。粮食局以前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拥有很多企事业单位。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系统很多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改制,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了剥离。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制中的一些问题开始浮现出来,部分粮食系统的老职工经常来粮食局反映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在日常的信访接待中,对待每一位上访群众,无论地位高低,她都一样的热情接待,总是一张笑脸相迎,一杯热茶相送,一把椅子相让,使来访者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温暖感觉。认真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记清,把权利义务讲清,把法律法规解释清,是管辖内的信访及时办理,不是管辖内的信访为群众指明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让群众感到亲切、温暖。她也多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信访工作先进个人。
原杭州市粮油化工厂职工朱老伯,今年80多岁了,拄着拐杖来粮食局上访,反映他以前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农村改造,后平反安排到原杭州市粮油化工厂上班,当时粮食部门根据中央和省市文件要求,对他划为右派下放农村期间的待遇给予了落实,但他认为落实的待遇标准过低。张秋萍帮他查找了以前的档案,确认当时粮食局确实严格按上级文件要求标准落实了待遇,耐心地向他解释。朱老伯不听劝,嗓门还比较大,说的话也很难听,但她始终微笑着向他解释政策。等她送走朱老伯,忙完手中的活准备下班时,发现朱老伯把材料袋落在了卫生间的洗手台上,材料袋内装着老人许多重要的历史资料。由于老人没有留下确切的联系方式,她根据老人材料后面盖的社区公章,上网查询到社区的电话,再通过社区找到了焦急万分的朱老伯。她还亲自将材料送回到朱老伯的手上,老人眼含热泪,拉住她久久不肯松手……
老骥伏枥的“好学者”
俗话说“打铁需得自身硬”。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离开了学习就无从谈工作。同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解决这样那样的矛盾,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需要学习各种知识。张秋萍年龄虽临近退休,但她丝毫没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为了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她在注重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平时的自我“充电”。90年代末,市委、市政府开始推行电子政务,文件收发通过OA系统进行,这对张秋萍来说是个巨大挑战。尽管她当时的电脑操作水平还不太熟练,但她一边认真做好日常工作,一边利用工作空闲时间刻苦钻研电脑操作技能,不久她的电脑操作水平突飞猛进,在1999年市委、市政府组织的电子政务的操作比赛中脱颖而出,被评为操作能手。
2008年,张秋萍已53岁了,一般人就盼着平稳过渡,等着享受天伦之乐了。而她却做出了一个旁人都想不到的决定,报名参加了上海华东理工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函授学习。她把业余时间都泡在了学习上,线性代数、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FoxPro程序设计基础等学科对她来说简直是“天书”,但她毫不气馁,克服年龄大、家务多、事情杂等困难,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老师、向周边的同事请教。短短两年时间,她就成功通过了23门功课的考试,并且很多课程成绩都在90分以上,将于今年3月将拿到大学专科文凭。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活到老、学到老”的信念。
张秋萍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她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做了许多工作,点点滴滴,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平凡岗位上的默默奉献,看似颇为平凡,但随着时间的日积月累,平凡就会发生质变,升华为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