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信息化装备保障动员建设
来源:中国国防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广泛应用,武器装备正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作为为武器装备“保驾护航”的装备保障,毫无疑问会伴随武器装备发展的节拍打上信息化的烙印。重视挖掘和运用地方资源,积极探索信息化装备保障的新路子,是弥补现役装备保障力量不足,谋求装备保障优势的一条重要途径。

  把地方信息化保障资源管理纳入军队装备保障大系统。军地资源共享,已成为不少国家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共同选择。美军有95%的网络与民用网络相联。开展信息化装备保障建设,也要实行资源共享。前几年,各级装备部门在车辆装备的社会化保障方面,有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工作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从实际效果看还不是很明显,与开展装备保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原因是军地资源共享沟通不够,没有把地方维修保障资源管理纳入军队装备维修保障的大系统实行统一的调控管理。可以考虑,借助地方公用信息网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建立军地通用的装备保障社会化信息数据平台,交流保障需求信息、装备技术信息、保障管理信息等,使军地双方及时掌握情况,适时跟踪调控。在此基础上开发建设军地信息化装备保障资源共享网络,在装备保障网络系统的统一调控下,实施“一体化”保障,使保障方案的制订、保障力量的使用、保障方法的选择达到最优,最大限度地提高装备保障效益。

  把社会信息化专业人才储备纳入军队装备保障后备力量建设。信息化装备保障专业人才政治要求高、专业技术性强、生长周期长、培养难度大。必须牢固确立“人才优势是第一优势、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准备是第一准备”的观念,按照“需求牵引、动员储备、骨干先行、分类建设”的思路,真正把挖掘、激活、用好社会装备保障人才资源,作为部队信息化装备保障建设的重点。要弄清部队装备保障人才需求和社会装备保障人才可动员的底数,在此基础上提出吸纳人才的具体对策。要把与装备保障相关专业的地方企业、院校、研究机构的人才作为预备役登记重点,切实纳入装备人才后备队伍体系,努力建设一支政治思想强、业务技术精的信息化装备保障骨干队伍。

  把研制开发信息化装备保障新手段纳入军地科技创新的总体规划。目前,部队装备维修保障机械化信息化手段还比较单一落后,很难适应武器装备发展的要求。靠军地合力开展科技攻关,是缩短“技术差”的重要途径。据悉,美国有近2000所高等院校承担了美军60%的基础项目和部分应用技术开发项目,还有1000多家企业从事武器装备系统的研制、试验和生产等活动。因此,应以装备维修保障机械化信息化需求为牵引,依托社会力量,积极探索“精确保障”的方法和路子,拓展和延伸“装备保障链”。依靠“拿来”,将那些科技含量高、实用价值大的民用技术筛选出来,结合装备维修保障的实际需要,确定各个专业、各个领域“民转军”的方向和重点,走开民为军用的新路子;依靠“结合”,共同研究开发装备故障综合诊断系统和远程支援维修系统,实行装备的不解体检测与维修;依靠“改造”,对现有装备维修保障手段进行技术“加工”,提升现有保障装备信息化含量和维修能力。

  把军地双方合力开展信息化装备保障综合演练纳入军事斗争准备全过程。综合保障演练是提升装备保障力的有效途径。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装备保障动员的内容、方法和手段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因此,必须紧贴自身担负的作战任务和军事斗争的实际需要,依靠军地合力抓紧作好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动员的准备,尤其要积极主动地把装备综合保障演练纳入到重大军事演习和重大军事活动中,认真研究探索装备保障的新方法、新手段,使军地双方不仅充分认清军事斗争准备的紧迫性,而且能够进一步熟悉装备保障的内容、方法和程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