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需要建立整合网络民意的制度渠道
来源:检察日报 更新时间:2010-03-08

 孟澍菲

今年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再一次与网友在线交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各级领导干部也日益重视网络舆情民意,政府网站的开通、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设立,都透露出执政者对网络民意的高度重视和尊重。那么,网民该如何客观地表达意愿?各级政府又该如何对网络民意进行筛选、吸纳和整合?

3月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经济专家张兆安做客正义网·腾讯网三网两会直播间,就网络民意的应对与疏导问题与网民进行了深入交流,并从经济学家的角度就此给出了建议。同时,他认为,网络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需要相关法律的跟进。

多种机制应对网络民意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网上的民意了。”张兆安欣喜地告诉记者。他认为政府需要建立整合网络民意的制度渠道,健全网络舆情回复制度,细化网络民意的收集、转办、答复、审核和监督程序,听取网络民意,并积极回应网民的问题,借助民众的力量,完善干部管理机制、纪律约束机制和司法惩戒机制,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从根本上保障社会稳定。

一起网络热点事件发生后,针对政府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及时发布政府应对的信息,这就是张兆安提出的畅通网络信息披露机制,建立完善网上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正式渠道发布权威信息,体现了政府纠偏的态度和效率。”张兆安说。

近年来,一些公共事件引发的网络热点,往往牵涉到公众对一些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张兆安认为:“政府在危机公关方面可借鉴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经验,按照网民参与的广泛性、事件影响的恶劣性、事件本身的复杂性等变量进行预警分析,可将网络热点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一般三类,再按照其程度建立相对应的反应机制。”

注重倾听大多数人的意见

“网民的意见是否就是所谓的‘民意’?如果这样界定,那没条件上网发表意见的民意谁来关注?”对网友的疑问,张兆安代表解释说:“绝大多数的平民百姓,尤其是弱势群体,往往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如经济条件、文化程度、公民意识等的限制,而无法通过网络途径表达自己的意愿。大多数网民的要求未必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意,网络民意仅是广泛民意或综合民意的组成部分。”所以,张兆安认为,政府在倾听网络民意时,一定要考虑到这种现实状况,注重倾听“沉默”的大多数人的意见。

发挥政府网络把关人的作用

政府成立专门机构,招募政治立场正确、具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员,充当好网络把关人的角色,成为网络信息的引路人和监督人。张兆安认为,这是政府应该担当的很重要的一个角色。

“网络把关人要设置好有关的话题或者议题,在交流中引导大众舆论。吸引终端上的个人参与公共话题讨论,通过自由热烈的网络互动,及时的新闻报道,再加上详尽的事实背景材料,对不同空间的话语进行整合,形成正面的舆论导向。”张兆安说,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强化网络管理。为了抵制虚假有害信息及极端化言论,相关政策和规范性文件需要配套实施。而在涉及公民权益的重大决策和重要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中,政府应该采取网络征集意见的形式征求网民的意见。

网民需要强化法制意识

从2006年的“铜须门”事件、“虐猫”事件,到2007年的“姜岩死亡博客”事件,再到2008年的“很黄很暴力”事件等等,网络中恶意的人肉搜索、网络语言攻击,不仅对当事人的精神与心理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而且这种伤害已经延伸到了现实生活中。网络是传播速度最快、成本最低廉的一种传播方式,再加上有关网络侵权的立法相对滞后,为“网络暴力”的滋生蔓延提供了空间。张兆安认为:“所有使用互联网表达意见的网民都应该强化法制意识,同时也要有社会责任感,守住道德的底线。”

互联网是一个新兴的技术,而且也是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张兆安相信,随着有关法律法规的健全,网络民意表达的方式和方法会更好、更准确。

(本报北京3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