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信息化的“表面化”
来源:解放军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作者:马传刚 张全礼  
 
 
    海湾战争爆发之前,伊拉克依靠武器进口快速建立了现代化的空军和陆军,但其先进的武器装备在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攻势面前却几乎不堪一击。而就在这场战争发生的10多年前,“现代化”的伊拉克军队与同样装备先进武器的伊朗军队,打了一场持续8年的“中世纪战争”,最终两败俱伤。诚然,造成伊军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就这两场战争而言,“表面”现代化对真实情况的蒙蔽恐难辞其咎。当前,我军信息化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当中,围绕信息化建设的各项改革试点也在逐步展开,吸取伊军建设的经验教训,警惕信息化的“表面化”问题,无疑会对我军的信息化建设有所裨益。

正视自身存在不足

    海湾战争中,假如伊军能够正视自身现代化建设的不足,避开与多国部队正面交战,采取更加灵活的战略战术,也不至于如此迅速地溃败。我军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同世界军事强国尤其是美军相比,无论在军事理论研究,武器装备建设,还是在战争实践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信息化建设水平还亟待提高。只有正视自身不足,才能够冷静地思考信息化建设上存在的差距,不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正视自身不足,才能够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去实现信息化,避免“虚夸”,力戒“浮躁”,脚踏实地打基础,点点滴滴上水平。

抓好军事理论创新

    纵观伊军的“现代化”,主要是建立在大量购买现代化武器装备上,而缺乏先进的军事理论作指引。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说:“军事艺术的理论是对战争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所作的一种合理的思考。”军事理论的变革与创新对军队建设和使用的影响,不比提高武器装备的质量差多少。尤其是在战争中处于劣势的一方,当剑不如人时,只能寻求高人一筹的剑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与对手抗衡。当前,我们在加大对各种信息化装备、系统平台研发投入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军事理论的创新,一方面,在理论的研究上要着眼于学敌之长、补己之短,以军事理论的创新来弥补武器装备、信息系统平台等硬件建设的不足;另一方面,要吸取已有军事理论的精华,顺应军事理论的发展趋势,不断创新军事理论的内容体系。

关键是提高信息素养

    人是战争中最活跃、最生动的因素。美军在新版《作战纲要》中指出:“战争是由人而不是由机器去进行并且取胜的,人的因素在未来的战争和战斗中起决定作用。”在信息化建设中,假如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只强调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作用,将难以取得真正的信息化成果。因此,培养与信息化战争相适应的军事人才,是避免信息化建设步入“表面化”歧途的关键步骤。在培养过程中,要赋予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新内涵,按照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在加强人的思想素质、谋略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的基础上,着力提高人的信息素质。在人的信息素质的构建上,一方面要加强人对高科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包括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系统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要突出人对各型信息化武器装备战技术性能的熟悉和掌握,包括我方及未来作战对手的,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