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指出,互联网是“做事情、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一个重要渠道”。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第一次通过互联网接受公众提问对话,被誉为“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开启了中国从党内民主到人民民主的一个崭新时代”。
2009年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的系列社会公共事件中,燎原之火莫不源于网络,也被网民公认为“网络问政年”。
今年2月27日下午3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去年两会召开前一样,网络问政于民,让公众再次看到了一个民主公开的政府形象。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强调,“要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其英明、智慧、果敢、坦荡受到了外媒高度赞赏,再次赢来代表们的热烈掌声。
网络问政这一两会上代表们的热议话题,公众对其又有何种贴切感受?又寄托了哪些美好意愿?
让虚拟的愿望在现实中平稳落地
从全国两会前温总理网上聊国是到两会召开后“围脖”在代表委员中的迅速兴起,今年的两会有关网络开博已经成为当下一个异常火爆的热词,有媒体评论称:这是从“网络问政元年”以来代表委员触网最深,关注网上民情最多,开设博客、“围脖”最为集中,同时也是接受来自网络建议意见最多的一届会议。据有关方面消息透露,本次会议诸如医改、房价、就业等诸多热点绝大多数来源于此前的网络调查。
对于“网络问政元年”一词我们并不陌生,这个源于国家高层2008年集中对互联网“标志性”的高度关注而派生出来的词组不仅包含了广大网民对这种互动方式的认可,更集中体现了这个群体的集体智慧和参与国事,关心国家发展的信心和热情。
我国网民数量目前已达到了3.84亿。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了25.5%,成为全球触网人数最多国家。而这个庞大的群体,正是公民参政、问政的基本依托和基石,更是各级政府和代表委员了解民情,体察民意的窗口和基础。
基石也罢依托也好,无论博客还是“围脖”,从技术层面上讲只不过都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也只是技术革命时代一种快捷交流的方式而已。我想说的是,建立在这个交流平台上的核心绝对不应仅仅停留在网络世界之内,而应该让它从虚拟的世界回归现实,使网络问政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结果。让类似于去年爆出的河南某市政府网“三年不洗脸”的“懒政”事件不再发生,让喧嚣日久的山东泰州“23岁局长”事件不能只听到网友质问的愤怒呼声。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江西省委书记苏荣曾撰文这样指出。善于运用网络,学会用网民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开展网络交流,是现代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但笔者想强调的是,网络问政之后,公众期待的是现实的结果。而这,才是公众所期待的。
闫晓鸿
百姓网上问政不仅仅是科技的进步
我11岁时曾在墙头写过一句牢骚话,被工宣队和警察关进派出所写了一天一夜的检讨。现在我把摄影作品和个人感想建议每日上网,仅新浪博客每日就有5万人次以上点击,都搞成了我和大家的生活习惯。有些文章还引起政府极大关注。想想网络问政的被认可,真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2007年,我去河南旅游,照例撰文发图作博客。有篇博文引起当地政府极大关注,铲除了10多家黑店,并在《河南日报》用整个版面报道;当地政府派干部还专程来西安到我家致歉。2008年,我为户县一残疾青年发帖,西安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批示督促当地政府积极处理,引起社会广泛好评。从我的经历可以看出这些巨大变化和党政部门的系列改进。
领导不用微服私访,也能体察民间疾苦。中国改革开放走到今日,网络问政正愈来愈凸显它关注民情的重要性。网民以发帖、留言、博客、微博等方法参政议政;政府能放下“架子”,通过网络采纳民意民智。这种平等互动的交流方式是对网络民意的尊重,也已成为中国政治生态中的又一新亮点。
胡总书记、温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之所以取得广泛好评,也从一个侧面肯定了网络问政对政府和百姓而言,都是一件好事。土耳其大使穆拉特·萨利姆·埃森利对此评价我国说:网络问政这个想法非常好,我看到网上温总理接收到了很多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他耐心地一个接一个地回答网上的问题,我想温总理也给各国树立了好的榜样。温总理的耐心和包容让我非常敬佩。
在科技进步的今天,国家领导人通过网络体恤民情,这在多年前是连做梦也不曾想到的!网络发挥的舆论监督作用,更是跨越如风、有目共睹。从“信访办”到“留言版”,百姓通过虚拟空间建言献策,不仅仅是科技的进步,更是官员政府及时收集、处理、更加主动地关注民意民情的积极与主动最真实表现,也是两者智慧的碰撞和交融。
顺应网络问政就是适应现代政治生态
网络问政不但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事物,对于执政者和普通公民来说也是第一遭。因而每个人都有一个转变姿态,调整角色和适应习惯的问题。去年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有通过网络监督改善了我国的政治生态事件。“邓玉娇”“躲猫猫”“70码”等公众关注话题,都是在网络民意推动之下,实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公正公平。
有人认为政府和司法机关最终被迫遵从了民意,我不这样认为。其它例证不用再举,通过胡总书记和温总理与网民的网上公开交谈,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央高层不但是宽容网络问政的,而且表现出支持态度。这对网民甚或对全国公民都是一个极大鼓舞,因为它显示出中央高层对通过网络问政,实现公民在政治生活中参与权、监督权、表达权、决策权的高度重视,希望人民能过上幸福生活和更有尊严活着的真实意愿。我认为剩下的就是我们的各级地方政府,应当理解中央领导的诸多期待,跟上时代步伐,迅速适应网络问政这一新兴的政治生态需求。
冷静辩证地看待网络问政
无论是云南的“躲猫猫”事件,还是河南的王帅发帖事件;也不管是张海超的“开胸验肺”,还是上海的“钓鱼执法案”,都让我们从中领略到了网络对政府决策带来的巨大影响。网民在网上问腐、问案、问丑、问黑、问法,这些属于网络问政的范畴。而由“网络问政”带来的对时政的关注和参与热情也高过以往任何时候,并对政策、政务乃至执政者思想、观点都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当前,“网络”已成为政府与民众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新形势下公民参政议政,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渠道。网络问政不仅促进了社会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还在监督社会公共事件,遏制各种形式的腐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去年、今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两次通过政府网站与网友见面,这种来自政府高层的重视,将网络问政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政府通过网络倾听百姓声音,了解大家的欲求,记录网民对政府的建议的零距离接触,不仅改变了过去通过会议听官员汇报的呆板形式,还丰富了干群之间的交流空间和渠道,有利于亲民政府的建设。
但我们必须辩证地看网络问政,看到网络问政的局限性和缺陷,并认识到网络问政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唯有如此,才能防止实际工作中过多、过度地依赖网络问政,削弱组织和制度力量事情的发生。全国人大代表宋心仿就建议,也要加大监管,对一些内容的发布最好有一种适用的机制,使一些不健康的东西,或者对民众造成不利影响的东西得到有效控制,及时地进行规范,使其造成的负面效应小一点,正面作用大一些。
尊重民意就应切实落实
网友陈半两:只要有一个IP地址,不论身份级别,也无需举手排队,在网络开放的空间,你就有了公开表达自己政治意愿的权利。网民不全是无聊客,那些来自民间的真实声音,往往道出了最原始的社情民意。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新型的汇聚全民智慧、官民一起参政议政的方式,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包容透明度正日益彰显。民生即政治,政治即民生。在科技进步社会文明的今天,网络问政的兴国富民效应正被最大化地释放到全社会。网络民意正逐步成为推动社会民主法制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百姓诉求与政府决策通过网络这一桥梁媒介,使两者沟通变得更加紧密通畅。
网络问政之所以在当下如此火热,我认为和百姓参政议政热情日益高涨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有些部门及少数干部对百姓的诉求尚未足够重视有关。为何百姓有的意见建议送到领导办公桌依然石沉大海,而晒到了网上就被万众瞩目,顿时也会被诸多领导和部门所重视,快速给出结果?所以,我希望更多的官员能顺应网络社会的发展,智慧地运用网络而不是抗拒和抵制,把网络优化为推动社会政治文明的生产力。也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切实落实网络问政,在网络技术上加强完善,不要老是“验证码错误”;其答复结果也要经得起事实和实践的考验。有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态度,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意愿,科学民主决策的方式,才会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得到实现。
(孙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