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审查业务工作模式实现全新变革
来源:知识产权报 更新时间:2010-03-11

  审查业务工作的信息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专利审查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经过近3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专利电子审批系统(下称E系统)于日前正式上线运行,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之后,全面进入专利审查业务无纸化“E时代”的国家。E系统的上线运行,实现了我国专利审查业务工作模式的全新变革,标志着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审查信息化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顺应时代发展需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通过信息化建设优化专利审批流程成为大势所趋。目前,日本、韩国已经实现了基于代码化的审查,美国、欧洲也实现了基于PDF/tiff的审查。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十一五”规划中,将E系统上线列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项目,其宗旨是为社会公众用户和局内用户提供高水平的信息化支持和服务。该系统的建设目标是:集专利申请、流程管理、审查、公告、复审、无效、查询、管理、统计于一体,实现从专利申请的提出到专利权失效全部法律程序、全流程、全方位的电子化和网络化。

  E系统的上线,不仅有助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强局目标的实现,而且可以满足审查员对于无纸化审批系统的迫切需求,为方便审查修改、减少纸件传递和核销、在家办公等提供技术保障。

  精心谋划 充分准备

  早在2006年8月,在E系统建设初期,国家知识产权局就成立了“流程优化工作组”。工作组的30名成员由局内各部门推荐的业务骨干组成,其工作任务是对专利审批流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及优化设计,提出电子专利审批系统流程架构,并完成E系统用户需求的撰写。

  “流程优化工作组”历时近1年,在梳理现有专利审批流程的基础上,以现代电子政务流程再造理论以及企业流程再造理论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统筹考虑系统目标、组织结构、信息资源与共享以及绩效评定四维一体,对专利审批全流程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及优化设计,提出了E系统的设计架构,并完成了《中国专利电子审批系统(E系统)用户需求》。

  200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还成立了“电子审批系统项目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协调E系统的项目建设管理工作。

  2009年底,E系统完成了软件开发工作,具备了上线试运行的基本条件。E系统的上线涉及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批的核心业务,关系到所有审查部门中5000多名审查员的具体工作方式的变革,因此,E系统上线的准备工作受到局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各审查部门均成立了以部领导为负责人的“切换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上线切换工作有序开展。

  为保证E系统上线后审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国家知识产权局进行的准备工作可谓全面细致,除了在硬件上进行设备升级和更新以外,还在专利局全局范围内分阶段、分层级开展了大量的培训工作。据统计,专利局先后对700余名用户业务骨干、各审查部门培训讲师、50余名司部级领导干部及近5000名审查员进行了各种培训,并发放《E系统使用手册》和《E系统快速入门》1万余册。

  2009年4月到9月,国家知识产权局还完成了E系统在全国26个代办处的网络、软硬件安装调试及应急系统部署等工作,为代办处培训业务骨干100余人次,下发培训手册200余册。

  “厉兵秣马”之后,E系统进入了实战前的演习。早在2008年年底到2009年4月,就有8个部门共146人进行了小试;2009年4月到6月,又有13个部门共500余人进行了中试。2010年1月22日,E系统的全局范围模拟上线演练开始,对系统上线后的真实环境进行模拟测试。测试当天,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贺化、杨铁军亲自到各审查部门的测试现场视察。贺化深入了解了E系统的专利申请受理、形式审查、实质审查、检索、复审等各流程阶段的演练情况,杨铁军则实地考察了系统运行维护保障机制和热线报修情况,实时了解全局演练期间系统客户端、数据、程序等问题的反馈和解决情况。

  2010年2月10日,E系统正式上线。正是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精心筹划、充分准备,保证了E系统上线切换工作的有条不紊、平稳顺利。( 记者 裴宏 刘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