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脑进班到电脑出班是折腾还是跃升
来源:解放军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本报对该师网上政工所作的部分报道。
核心提示

    提笔写这篇稿子,记者的心情在起伏中渐趋平静,终至豁然开朗。

    10年前,北京军区某师第一个“吃螃蟹”,率先将多媒体教学引入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电脑网络进排入班。记者与几位同行深入该师采写了长篇通讯《政治工作手段的一场变革》,本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进行了突出报道,全军部队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改革创新浪潮。

    10年后,当一些部队还在借鉴该师经验,大力普及网络进班、电脑入舍之际,一条新闻传来:该师已将电脑请出了班排。

    惊奇之余,记者驱车太行,再访该师。

    战士一篇建言

    激起层层波澜

    将电脑请出班排,缘于战士的一封建言信。

    去年11月,该师与其他部队一样,老兵退伍的气氛渐渐浓厚。为鼓励老战士将好作风、好技术、好经验留在连队,师政治部发出“当好主人翁,金点子留军营”的倡议,并在政工网上开辟了“老战士建言信箱”。

    入伍10年的某高炮团上士于希亮,即将脱下军装开始新的征程,小于满肚子的不舍与眷恋。

    一定要为部队建设留下个“金点子!”小于向“老兵建言信箱”投出一篇《将电脑请出班排》的帖子。

    这个从鲁南农村走出来的山里娃,入伍前只在电视里见过电脑,刚穿上军装就赶上师团普及电脑进班排,不仅学会了计算机操作、常见故障维修,还在编程序上小有成就,成为上上下下的“红人”。

    一位见证政治工作信息化改革发展、伴随电脑进排入班成长的班长骨干,为啥要第一个站出来将电脑请出班排?

    建言中,于希亮在肯定电脑进排入班的同时,也列举了它近年来暴露出的5种弊端,建议师党委机关尽快将电脑请出班排、集中管理。

    师领导对这篇建言很关注,及时给予回复,表示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基层电脑管理、规范网络使用,只是对是否将电脑搬出班排没有明确说法。

    小于这次“较了真”,索性将建言信挂上师政工网首页,呼吁官兵“增援”。

    当天,该帖被点击6000余人次,跟帖2000余条,直线上升为点击率排行榜之首,不仅本师官兵热情参与,外单位的“网民”也纷纷进来“看热闹”。师政治部宣传科网络管理员李玉超回忆说:那一天,政工网比刚开通时还红火,三度造成“网络拥堵”。

    政工网一连多日“高烧不退”,强烈支持者有之,坚决反对者有之,也有保持中立静观发展、等待师党委决断的。

    现任某集团军司卫大队政委王志刚,就是第一时间在网上做出反应的。1998年,王志刚在这个师高炮团三连当指导员时,用准备给女儿买钢琴的钱买回一台586电脑,自学电脑操作和多媒体制作,开创了集团军运用多媒体上政治教育课的先河,从此拉开政治教育手段变革的序幕,推动了全师部队电脑进排入班。今天,那台586电脑已搬进师史馆,作为该师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文物,接受后任官兵的瞻仰。

    电脑进入班排10年间,对部队政治教育、官兵思想面貌以至部队全面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有目共睹。现如今,突然提出要将电脑请出班排,王志刚的心情可想而知。

    作为持反对意见的主要代表之一,王志刚一亮明观点就在网上遭到 “围攻”,他列举的电脑进班排的重要作用、种种优点,被官兵用N种措施和手段替代。

    “网上硝烟”迅速蔓延到官兵生活的角角落落。一时间,电脑是否出班成为全师官兵议论的焦点。饭堂里、操场上、卫生间,只要有两名以上的官兵在场,就能听到关于电脑的议论。某步兵团一营营长贾占领告诉记者:“那段时间,上半夜查铺查哨,动作稍轻一点就能听到战士在被窝里小声争论……”

    一向关注官兵呼声的师领导坐不住了。首长办公会上,师领导指示政治部门加强调查研究,尽快拿出可行性方案。
 
   电脑出班与否

    争论此起彼伏

    师政治部迅速成立工作组,深入班排调查研究,收集基层官兵意见建议。

    营连官兵毫不隐讳,形成观点鲜明的正反两方:力挺电脑出班VS坚决维持现状。

    强烈要求电脑出班的一方,理由有三:

    兵员素质提升,一碗饭难饱一桌客。某高炮团宣传股长刘海伦拿着调查报告举例佐证:90年代末,会操作电脑的战士凤毛麟角,练习打字、系统操作、上网冲浪还被当作一种新技能,电脑联网进班作为官兵学习教育的平台,更大意义是加快了电脑知识的普及。而今天,哪个战士不会操作计算机一定成为新闻,92%的新战士入伍前上过网、会熟练操作电脑,86%的战士有自己的QQ号和游戏帐号,半数以上的战士自己开博客,许多战士有过“晒客”、“换客”经历,16%拥有计算机一级以上证书。学操作、练打字的时代已经过去,面对巨大的需求,一台电脑放在班里,顶多只是个象征意义。

    高端电子产品普及,电脑入班作用衰减。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军委加大基层文化装备建设力度,DVD机、大屏幕液晶电视、投影仪、野战文化器材等高端电子产品普及营连,政治教育辅助手段更多、效果更好,电脑独大的日子渐行渐远。一些战士反映,班里的电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影机、游戏机、聊天机和音乐盒,电脑入班的作用日渐衰减。他们强烈支持电脑出班,建立专门的网络室,提高电脑的利用率。

    管理使用不善,影响部队生活秩序。随着电脑功能的转换,大部分班排电脑实际上成了班长、老兵的“专用机”。受基层条件限制,班排电脑多数只能在中午、晚上使用,且多用于看电影、听歌曲、玩游戏,自然影响大家休息。某团战士李博讲到:自从班里一位老兵迷上了网络游戏后,其他人就很少有机会用上电脑,起初大家还围在一起看一看,后来感觉没意思,就闪到一旁各玩各的,交流越来越少,感情越来越疏。

    坚决反对电脑出班的一方,也有他们足够的理由:

    某装甲团上士班长胡永亮代表部分战士上书师政治部:以前出早操后、吃完饭等小段时间都能上上网、看看新闻、听听歌曲,有时还能在班里参加视频会议、参与教育,如果将电脑集中在电脑室,定时开放、专人管理,看似正规有序,使用起来则不太方便。他们担心电脑室经常铁将军锁门,成为中看不中用的“花瓶”。

    率先在全师整团普及电脑进班的某步兵团,8名教导员、指导员也站在反对电脑出班的阵营里。他们说:在网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今天,将本已进排入班的电脑集中起来,无异于剥夺官兵上网的权利。不过他们更看重的是电脑网络进入班排后,上下努力探索形成的一系列有成效的教育模式,将面临重新洗牌的窘况,推倒重来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更多官兵对电脑的留恋,则因为电脑进排入班是师团政治工作的一个亮点,认为出现的一些负面问题都可以通过加强管理予以解决,反对推行集中管理。即便重新规划建设一个网络室,仍主张将班排电脑作为一个标志性的纪念加以保留。

    正反双方“势均力敌”,难分伯仲。

    让工作组备感压力的还有,电脑出班与否在师团领导机关也颇有争议。尽管多数同志没有公开表示反对,但内心深处还有着对电脑进班的深深依恋。

    工作组同志来到某步兵团,征求领导机关的意见建议。亲历当年电脑入班的团政委祁华前,得知工作组的来意后,在会议室的显眼处放置两张桌子,当年各级转发的经验材料、各主要媒体刊载的新闻报道摆得满满当当。意思很明显:这是当年全军推广的经验做法,“金娃娃”岂能轻易丢掉!

    也有一些官兵座谈时态度含糊,并不正面回答支持与反对,反而对《网络政工到营连》、《网络政工天地宽》、《网络政工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政治教育形成“五维一网”新格局》等当时报道电脑入班的新闻标题张口就来。

    随着调查的深入,工作组的同志也更加觉得进退维谷:作为一名政治工作干部,面对我军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一个标志性事物,实在不忍心下刀子!

    1999年,这个师把电脑引入班后,总政、军区先后转发了他们《树立大教育观念、构建大教育格局》的做法,师领导在全军宣传文化信息网管理使用座谈会上介绍了经验。一时间,该师被誉为政工信息化建设的“小岗村”,全军各大单位前来观摩取经的络绎不绝。

    提及昔日辉煌,该师一位领导的激动与自豪溢于言表:短短几个月,上级先后安排了120多个参观团,有的单位排不上,还得找关系、托门子。4000多字的经验材料,师几名主要领导竟能一字不落全文背诵。

    “一根电缆连天下,轻点鼠标览四方”、“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战士不出连就知世界事”、“网络政工就像原子裂变,改变了官兵的思想观念,改变了政工信息传播渠道,改变了政治教育方法手段,改变了官兵生活”……这些鲜活的群众语言至今还被一些文章引用。

    企业打造一个品牌,需要几代人的传承和积淀。“稻香村”、“同仁堂”、“王致和”等,之所以能成为人们信赖的“老字号”,关键在于坚持传统的工艺不动摇,依靠品质和服务提升品牌的信誉。

    “电脑进班这块‘金字招牌’来之不易,将其搬出班排,好比一家‘老字号’企业突然要改商标,让许多人难于接受。” 师组织科长赵义民提及这件事就激动。

    回想当年创业的岁月,艰辛得让人心痛。当时,电脑网络被称为高科技,没有钱玩不转。师党委果断将部队执行国防光缆施工任务的劳务费全部投了进去,购回500多台电脑,又一分一厘地抠出配套经费,联通军内各级网络。为省下今天看来不值一提的施工费,官兵们起早贪黑挖地沟,铺光缆。后来,师党委又压缩行政性开支,将师局域网升级成千兆宽带网……

    有人说,网络一旦服务于生活,将会产生无穷的生命力。伴随电脑进班,“网上政工”蓬勃开展,创造了“五维一网”教育新格局,将课堂教育、心理调节、法律规范、文化熏陶、传媒引导和政治网络融为一体,形成一个讲实效、手段先进的教育大舞台,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有效性显著增强,信息化政治工作人才脱颖而出,有获得“模范指导员”称号的王志刚、“全军优秀四会教练员”崔越等,对战士成长成才的推动作用,更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

    搬出班排简单

    向创业者交待颇费思量

    按常理,尊重基层官兵的呼声,将电脑搬出班排,对一个师级单位党委来说,开个会、发个通知就解决了,算不上什么大事。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深深领悟到:事非经过不知难。看似简单的一进一出,却让师党委顾虑重重。

    顾虑之一:如何向上级党委机关交待。电脑进排入班,是师的“得意之作”,更是上级党委机关智慧的结晶,离不开总部、军区、集团军各级的大力支持。翻开该师的大事记,仅1999年至2000年,就有9个集团军以上的工作组亲临指导;先后8次召开党委会、座谈会、研讨会,研究部署政治教育改革,为改革发展把关定向;召开3次现场会,推广改革经验成果。

    官兵们清楚地记得:1999年8月29日,总政宣传部领导率全军各大单位宣传部长,来师调研政治教育改革和宣传文化信息网建设情况。这项既需要观念更新、又离不开资金支持的经验出在一个野战步兵师,令宣传部长们备感惊诧。2000年2月26日,总政首长在军区首长的陪同下亲临该师视察,在观看了某步兵团政工网络演示、指导员电脑网络操作技能和运用网络开展政治工作的情况后,对该师不断探索政治教育改革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对于这样一项高层关注、全军知晓的“精品工程”,说推倒就推倒,是否会引来标新立异、“瞎折腾”之类的非议?

    顾虑之二:如何向老首长交待。师政治部主任魏志忠告诉记者:“这些年,师常委已经形成习惯,每年春节走访老首长,汇报的第一项就是班排电脑网络的新变化、新发展。”

    10年间,师党委班子换了三茬,有的岗位已几易其人,但对电脑进排入班这项工程,大家都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倾注了大量心血,保证了改革创新的顺利进行和后来的健康发展。不管是提拔重用、离职休息,还是转业回到地方,他们无一例外地关注着部队的发展进步,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打电话询问电脑网络的使用情况,偶尔回到部队,都要亲自到班排察看,瞅瞅网页、试试网速。

    一个师级单位的政治教育改革经验转发全军,也属多年不遇,这样一个难得的“金娃娃”,说放弃就放弃,老首长问起来如何回复,是否有否定前任、另起炉灶之嫌?

    顾虑之三:如何向当年的创业者交待。有一幕令师领导难于忘怀。去年国庆前夕,原师政治部主任、现在总装政治部任职的相振华同志回到部队,仔细询问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进展,临走时深情嘱咐:“电脑进排入班是咱师的‘专利’,一定要持续深入抓下去,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改革……”

    当年推动电脑入班的主要创业者之一,原师政委董吉顺现已任总政治部直工部政委,当年跟随创业的毛头小伙子,也都成了团一级的中坚力量,有的尽管已调到兄弟单位任职,仍在不遗余力地推广这项工程。

    创业班底的恋旧情结,是人之常情。2008年10月16日,董吉顺同志在本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栏”发表署名文章《我所经历的一场政治教育改革》。尽管已时隔10年,可他对教育改革发起的原因、经过,甚至连一些时间节点等细节都记得异常清楚。他在文中写道:“时光荏苒,转眼近10年过去了,我又辗转多个单位任职。看到当年教育改革的种子已深深播撒到部队的角角落落,而且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发扬光大,我发自内心地感到欣慰和自豪。”

    将电脑请出班排,对这些当年的创业者来说,就像一个建筑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建起了一座大厦,突然间因为过时要被推倒。

    ……

    电脑出班与否,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不简单。

 用科学发展观求解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搬,还是不搬,师党委没有急于下定论。

    政工网上的讨论依然如火如荼,但讨论的焦点悄然发生了变化。3名网络评论员受命“上岗”,通过设置“为管好用好班排电脑献计献策”、“怎样运用电脑网络提高素质学习成才”、“如何评价电脑网络进班的作用”等多个议题,回应网上热点、引导网上舆论,针尖对麦芒、火药味十足的正面交锋逐渐平息,官兵们开始心平气和地探讨如何开发利用电脑网络巨大作用的招法对策。

    师政治部还发动官兵放眼三军,通过网络、电话,向老乡、同学远程问计,学习了解全军部队管理使用电脑网络的先进做法。

    “关着门,夜郎自大;走出去,天高海阔。”当年曾经接待全军代表参观见学的师团领导机关干部,被先后安排到“信息化建设领头雁”北京军区某防空旅、某集团军“大功三连”等基层先进单位开阔眼界。近几年,在军区党委持续实施的基层旅团三年重点帮建活动中,许多部队基础建设今非昔比,他们结合营房新建、改建,以营连为单位规划设计,建成了配套设施完备、管理科学正规的网络室,避免了电脑进班排的弊端,还针对集中管理使用探索出一套实在管用的措施规范。

    下连代职、当兵、蹲点的师团机关干部,被赋予了一项新任务——深入班排亲身体验电脑进班的优劣。

    宣传科长吴成家住到“红三连”,发现班里只有一个电源插孔、一个网络接口,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接上,班里的其它电脑就失去了用场,中午上网查找资料,战士们就在外面活动,晚上加班赶写调查报告,全班都在“翻烙饼”。

    与此同时,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电脑出班与否成为解放思想大讨论的议题之一。师政委武景润在讨论时动情地说:“解放思想靠谁,关键靠自己,各级都有解放思想的责任;解放别人容易解放自己难,立足本职解放思想大有作为。”

    几次反复,支持电脑出班的呼声形成压倒性优势。

    师党委果断决定:电脑出班!

    春节前夕,记者再次来到10年前来过的“钢八连”。电脑出班后,宿舍显得有些空落。但在连队网络室,记者看到,30多台电脑整齐排列,再细看战士们在忙些啥:有的在接受远程在线教育,有的在补课网页上补课,有的在编辑视频短片,也有的在看电影欣赏音乐,网络功能的使用与10年前天壤之别。

    指导员马炎告诉记者:电脑集中管理后,统一加载了保密程序,配备了屏蔽仪,符合部队管理规定。连队规范了网络室开放时间,在双休日和每晚《新闻联播》结束后开放的基础上,另外增加了每天熄灯后一小时的开放时间,并对班排使用时间进行了具体划分;团制定了《网络管理使用规定》,对移动存储介质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师也正在筹划举办培训班,保证每个连队拥有一名以上的“网络管理员”。

    师副政委何文对记者感慨地说:“对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如果能摘掉有色眼镜,摒弃个人情怀,从事物的本质属性出发看问题,许多困惑就会迎刃而解。当初电脑进班,是改革发展的需要,今天电脑出班,同样是顺应时代潮流。用科学发展观来求解,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浅显,而又富有哲理。

    不断超越自我,需要胆识,敢于否定自己,不仅仅靠勇气。

    尾声

    风波未平

    10年光阴,完成了电脑进班到出班的轮回。

    采访结束时,又有消息传来:有人提议电脑出班后,应尽快请电话进班。

    此议一出,各种争议风生水起。有的说:信息时代,电话进班,扩大覆盖面,方便战士沟通联络,发展成果官兵共享,彰显以人为本;有的说:电话进班,私密性难保障,同样存在不便于管理、干扰休息等问题。

    截至记者发稿前,激烈的讨论仍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