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网络铺就信息传输的“高速公路”
市民10分钟内可获气象预警信息
周倩
俗话说,“深圳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不过,面对喜怒无常的“老天爷”,深圳市民并不担心,因为市气象局30年来逐步铺就气象信息化的“高速公路”不但提升了气象预报的水平,也让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递提速,市民可以通过电视、电台、12121热线、网站及重点公共场所大屏幕等传媒,在10分钟内获得气象预警信息。
1 踩着单车到县政府汇报气象
一本简易的天气图,这是30年前深圳气象台预报员预报天气的最大依据。每天通过抄收气象专业广播电台播发的实况资料、天气形势与气象要素的预报,绘制当天的天气图,再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本地的天气预报,所有的数据都用人工记录,厚厚的气象信息资料查询起来非常不方便。
无法将预报信息及时传递出去也是预报员最大的烦恼。首任市气象台台长张辅成回忆说,特区建设初期,到处都是工地,路被挖得坑坑洼洼,大家就踩着单车,每天每小时将观测到的天气要素实况报告,准时送到电信局再发往省台。有时候遭遇恶劣天气,几乎每隔5分钟就要发报一次,凭的就是一股子热情和使不完的劲。每天,预报员把写好的天气预报稿子送到宝安县广播站,由站里的广播员播送,老百姓就从大喇叭里收听气象信息。
张辅成告诉记者,为了提高送报速度,气象台后来添了部千把块钱的摩托车还不能报销,因为是省里垂直管理。这种人工报送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深圳气象台正式交由深圳市管理。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深圳的气象事业迅速开展信息化建设之路,从此越走越宽广。
2 从第一台电脑到每分钟自动采集气象
1984年,深圳市气象台引进了第一台苹果电脑,这也是深圳引进的第一台电脑。老预报员回忆说,当时大家真的把那台“电脑”当作“宝”,气象台为电脑专门准备了房间,想要进入“机房重地”必须要提前打报告,进门前还要穿白色大褂,换上拖鞋。第一台电脑的引进使得深圳气象数据记录实现了从人工到电脑的转变。
深圳气象信息化建设起步非常早,1987年,经过市气象局的努力,第一代局域网建成,终于实现了局内数据共享。1996年又升级为100兆交换局域网。上世纪90年代初,省市气象数据通信模式首先在深圳和广州区域气象中心实验成功,并逐步向全省、全国推广。
据介绍,根据1997年建成自动站网系统的通信技术,可实现每小时采集一次气象资料,是当时采集密度最高和最稳定的组网系统。随后,对局域网核心交换层进行升级改造,核心交换机升级具有更高的背板交换带宽,更强大的网络交换控制能力和更丰富的网络接口,又开通了多路光纤、SDH专用通信线路、IP局域网,使国家气候观象台、各气象探测基地以及全部的区域自动气象站的资料采集由每小时一次提升到了每分钟一次。
3
大型气象数据库
构建多样化传输网络
2004年,市气象台建成了首个基于Oracle数据库的核心数据库应用系统;2006年,将深圳本地的高时空密度资料以及全国和全球气象交换资料经过处理、分析,全部进入数据库,建成了包含预报、监测、灾情数据的统一数据库,实现了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分发、服务一体化的高效气象业务和服务系统。
多样化、个性化气象信息传输网络,不仅提升了气象预报的分析和预报能力,更提升了向公众和各部门传递预警信息的速度,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应急能力。
气象预警信息传输手段从电话传真、有线电传、高频电话和天气警报接收系统,一步一个脚印,到后来又成功开发气象预警短信通报平台。“目前,发送能力最高达200条/秒,在5分钟内,可将预警信号以短信方式发送到6800名各级政府、部门、学校的防灾责任人手中。”
市气象局局长王延青介绍,如今,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气象信息网络构架已经初步形成。通过这一信息化“高速公路”,市气象台可以及时获取中国气象局、省气象局下发的卫星、雷达、数值预报、全球实时观测资料;可以实时收集分布全市的自动气象站、闪电定位仪、风廓线雷达、GPS/MET水汽站和气象雷达的观测资料;可以实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使得我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已达100%,有效覆盖率达85%以上,公众10分钟内就可以通过电视、电台、12121热线、网站及重点公共场所大屏幕等传媒及时获得气象预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