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北京互联网从业者)
早在2006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到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东莞市委常委、副市长江凌表示,按照当时规划确定的指标,今年应该可以达到。但是,毕竟当年设定的指标体系更注重经济的内容,社会、民生、人的发展可能相对不足,在人和社会的现代化方面,可能还要做很多工作。
现代化距离我们有多远?温家宝总理3月14日在答记者问时说: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还要上百年的时间以至更长。”但东莞是中国发展最迅速的城市之一,完全可以比别人更早地“基本实现现代化”。事实上,东莞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比例,还是环境、信息化综合指数、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比重等等,多个方面都已达到了现代化的有关指标。
那么,东莞离全面现代化还缺什么呢?有专家提出,应补足“人的现代化”这个短板。江凌副市长也表示,在人和社会的现代化方面还要做很多工作。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有道理的。不过在笔者看来,要达到现代化目标,东莞市政府最需要做的,可能首先是让自己先现代化。
回顾近几年的媒体新闻,可以发现东莞市很多政府行政行为遭到社会质疑的事。不妨举出几例:2007年底,东莞市政府宣布:2009年起在全市范围内禁止养猪,理由是出于对环境容量窘迫的考虑,要让寸土寸金的土地发挥最大效益。2008年5月,东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提出,以提高出租屋租住和经营成本的经济手段,推动“新莞人”回乡创业。去年10月,东莞市为了所谓的“进一步关心支持媒体,营造良好舆论环境”,规定要为前往采访的记者发放“专用采访证”。
历史学家洪振快指出,从世界历史经验说,制度尤其是政治制度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关键,现在被认为走在现代化前列的国家,现代化之路几乎都从这方面起步。实事求是讲,要求东莞市在政治制度改革方面率先突破,并不现实。但是,东莞要想全面实现现代化,政府先现代化起来,却是不容置疑的。而从上面所举的几个例子看,很难说东莞的地方政府已经现代化。
有人质疑东莞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理由是很多“新莞人”月薪仅千元,现代化对他们还十分遥远。其实,这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新莞人”何以与市民待遇不一样,甚至受到歧视和排斥?根本原因正在于地方政府还没完全树立起现代政治观念,以现代化的方式去管理城市。
如果政府不先现代化起来,城市的居民是很难真正现代化的。民主、法治意识薄弱的政府,工作做得再多,也难提高民众的民主、法治水平。报道中一位医生说,他理解的现代化包括“政府办事,不要让市民到处去跑。”“政府要创造更多培训机会,让市民素质不断提高。”“公务员的思想要改变,要以人为本而非高高在上,共同向着老百姓想要的方向去做事。”笔者以为他说到了点子上。希望东莞市领导在看到现有成绩的基础上,能更多地思考,如何让当地政府朝着现代化目标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