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金烨
2010年,审计署计算机技术中心主任王智玉结缘审计已经整整27个年头。
王智玉,一个敦厚、爽直的中原汉子,身穿标志性的红色“工作服”,文件、资料杂乱地放在手边。
尽管已经离开老家多年,但是王智玉依然保持着河南人耿直热情的秉性,一进门打过招呼就忙着沏茶倒水,见到同去的摄影记者块头比较大,还特意搬来了宽大的办公椅。他热情中透着细心,让人心头暖暖的。
阴差阳错
想学中文的王智玉,机缘巧合下学了经济。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的他,而今却干上了八竿子打不着的信息化。
说起和审计署与信息化的缘分,颇有些巧合。和所有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一样,王智玉赶上了60年代的上山下乡。1971年初,两年的知青生活结束,他入了伍,在东北服役,一待就是5年。
退役后回到地方,第二年就赶上了1977年的高考,王智玉考上了郑州大学政治系。
“那时候文化基础不是很好。文言文考得不好,要不然就能考上第一志愿了。”王智玉笑着回忆道。
王智玉在插队的时候看过《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等书籍,为他读大学打下了很好的根基。
不过,说起当年,王智玉报考的第一志愿是郑州大学中文系,看到录取通知书上的政治系,他还犹豫过这个大学到底要不要上。后来郑州大学的政治系分成四个方向,王智玉学了经济专业,这也为他后来进入审计署工作奠定了基础。1983年审计署成立,王智玉来到了审计署,一干就是27年。
“生下不久就挨饿,上学不久就停课”。但也并不是老倒霉,恢复高考第一年就考上大学,到计算机技术中心任职就赶上审计署大搞信息化,“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赶上的”,王智玉知足地说。
逼上信息化
王智玉和信息化结缘是在1999年,当时作为一名业务干部的他,对计算机并不熟悉。
确切地说,王智玉接触计算机已经十几个年头了,但也仅仅是用来打字而已。
谈到学计算机的动力,王智玉非常直率:什么建数据库、开发软件、搞信息化,当时想都没想,就是因为字写得不漂亮,抄稿子抄得手酸。
他坦言,直到调任计算机技术中心主任前,他还不会装软件,对路由器、DDN更是近乎一窍不通。
1999年6月,时任审计署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副司长的王智玉,被安排到当时只有11个人的计算机技术中心任职。这也正是他说的“逼上信息化”的出处。
当时的审计长李金华任用王智取玉的解释是:“正因为你是业务干部,才让你去搞计算机。”这一句极富辩证的话,让他豁然开朗,而坚持业务与IT融合的战略方向,也为审计信息化定下了一个良性发展的基调。
调入技术中心后,王智玉开始学习计算机知识。同事教他上网,收发E-mail,他学得很苦,也很累。
与别人不同的是,他特别钟爱计算机杂志与报纸,回家吃完饭,就一边听电视一边翻看。他认为,在互联网上学习,是从已知中寻找,而平面媒体是专业编辑记者送上的最新业界消息,这一番好意不能忽视。
自称最大的爱好就是没有爱好。正因为没有爱好,加班成了打发周末的主要方式。现在几乎每周,王智玉都要在单位加一天班,或者处理日常事务,或者补充IT知识。
现在的计算机技术中心加上信息办,人员已经扩大到30人,处级以上干部大多数都是计算机和审计的复合人才。
随着“金审”一期的成功收官,“金审”二期紧锣密鼓地展开,坚持业务与IT融合的战略方向,让IT系统“贴近审计,为审计服务”,近些年技术中心的工作有很大起色。
王智玉说起话来喜欢直来直去,但做起事来很多时候环境却又不允许他直来直往。有人把国企的CIO比做两头受气的小媳妇,而政府机关的CIO比其他企业的CIO还要难。因为政府机关信息化的收益很难用经济数字来衡量,要不要上信息系统基本由业务部门说了算。
真正的使用者是业务部门,成功了大家都忘不了业务部门,一旦投资失败了,板子却往往打在信息中心主任的身上。
王智玉说:“在政府机关推进信息化,主要还是靠IT部门与业务部门精诚合作。现在不论事情大小,只有业务部门需要,我们就支持。谁有积极性,我们就帮谁干!”
直抒己见
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推进,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也不断深入。对于影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原因,王智玉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首先,规划太多,实施不够。
王智玉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少做无谓的规划,避免做表面文章,要踏踏实实做事。新规划的出台就意味着新的起点,而之前的规划也许就会不了了之,这会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浪费。现有规划如果扎扎实实做个十年八年是没有问题的。政府部门与咨询机构应该多做能实际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案。
其次,信息化产品“孵化度”不足。
谈到“孵化度”时,王智玉特意停下来问记者知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在得到肯定的答案后,他随口背出的家禽孵化期口诀:“鸡鸡21,鸭鸭28,鹅鹅30”让我笑出了声。他还特别嘱咐这个要好好记下来,是常识。(说到高兴处,王智玉时常发出中原汉子的爽朗笑声。)
在王智玉看来,要想做好电子政务,信息化的基础设备硬件与软件最重要。这就要求IT厂商提高自身产品的孵化度,哪怕只是阶段性成熟也好。
现如今,有些不负责任的IT厂商往往不等到21天就把产品拿出来卖。“但那时候的产品还不是‘小鸡’,顶多是个臭烘烘的‘毛蛋’。”王智玉形象地比喻道。市场上的产品鱼龙混杂,是“小鸡”的不多,很多是“毛蛋”,有的甚至是没长毛的“毛蛋”。究其原因,正是浮躁心理作祟,厂商在资金压力和赢利的驱使下过于急功近利,影响产业发展的同时,更阻碍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如果没有好的信息化产品,拿什么来带动工业化?
说到这,王智玉感慨道:“商人近利,在商言商虽然很现实,但是如果能够更多地从长远着想,忍够21天,也许就会好很多。”
最后,要坚决地走国产化路线。
电子政务要做大做强,就一定要发展国产化的硬件与软件产品,不能一味地用舶来品。话剧《茶馆》中有句经典台词:“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王智玉坦言,中国的电子政务绝对不能做成这样,不能指着别人的东西过活,要发展必须走国产化路线。
他认为,国外产品市场占有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有三:国外产品本身的质量有相应的长处;消费者崇洋心理作祟,渠道商为一己私利,哄骗消费者购买;国家没有把鼓励国有产品的政策落到实处。
其实WTO对政府采购早就有相关规则,应优先选用国内产品。放眼世界,政府采购国货优先其实是一种国际惯例,美国、日本、阿根廷、韩国、波兰、澳大利亚等国的政府采购法律都有这方面的规定。而我国目前还没有把这方面的政策落到实施层面。
王智玉举了个例子佐证他的观点:2001年,审计署领导去韩国首尔参加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大会,美国审计长早上8点由北京出发,傍晚才到达。这么短的行程花费这么长时间的原因竟然是,当天美国航空公司没有直达首尔的航班,只有飞往东京转飞首尔的航线。美国规定政府人员只能乘坐本国飞机,令人感慨。
在这点上,审计署起了个带头作用。“金审”工程开展的过程中,笔记本基本上都选用的是联想,一期环境虽然是建立在Windows和Microsoft Office上,但王智玉承诺二期时就要再加上WPS Office。
他认为国家机关都可以使用WPS Office办公,说到这儿,王智玉连着用了三个“一点问题也没有”,以此肯定他的观点。因为WPS Office不仅可以兼容Microsoft Office,而且操作界面与Microsoft Office极其相似,上手简单,无障碍。
正说到兴起,又有人敲门进来请示工作。在短短一个多小时里,对话多次被打断,他抱歉地对我微笑。
“金审”工程二期已经起步,摆在王智玉面前的是一条充满了荆棘的道路,但是,既然做了这行,他便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看着站在审计署大楼台阶上挥手的身影,心中为这个忙碌并乐在其中的CIO祝福。
走近“金审”
金审工程是审计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简称,属于国家确定加快建设的六个业务系统工程建设项目之一,是国家电子政务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审”一期从2003年至2005年,“金审”二期从2009年至2011年止。
2002年4月,国家计委批准审计署提出的可行性建设报告,金审工程成为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批复的第一个国家电子政务建设项目。
1998年审计署向国务院提出建设审计信息化系统的构想,并成立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领导小组,组织专门力量着手审计信息化工程的立项工作。2002年,金审工程列入了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规划,成为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规划“十二金工程”之一。一期工程已在2002年通过国家基本建设立项审批,建设期两年,投资1.92亿元。
金审工程的建设总目标是:建成对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实施有效审计监督的信息化系统。实施“预算跟踪+联网核查”审计模式,从而逐步实现审计监督的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增强审计机关在计算机环境下查错纠弊、规范管理、揭露腐败、打击犯罪的能力,维护经济秩序,促进廉洁高效政府的建设,更好地履行审计法定监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