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电子政务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来源:济源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近年来,我市紧抓“国家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试点”机遇,着力推进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基于互联网探索出了一条成本低、覆盖广、效果好的电子政务建设新模式,创造了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电子政务发展环境,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基于互联网开展电子政务工作的城市,被专家和领导称为“济源模式”,并在全国推广。今年2月,基于我市电子政务建设模式总结制订的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基于互联网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实施指南》正式发布实施。

    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低成本建成全市统一的政务网络。我市充分发挥信息化基础设施较好、光纤铺设到所有镇(街道)、互联网普及率高的优势,大胆探索,基于互联网建成了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实现了全市120余个党政部门和16个镇、街道办事处的网络安全互联,为各部门基于互联网开展业务应用提供了网络基础。2009年,我市电子政务网络先后与省、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对接,实现了国家、省、市电子政务的三级联网和资源共享。由于没拉专线,没建专网,建设费用大大降低,节约比例达48。3%。

    适度安全、综合防范,基于互联网搭建安全的保障体系。在建设过程中,我市按照“适度安全、综合防范”的原则,认真落实身份认证、授权管理、等级保护、安全保密、网络安全与应用安全等“五个一体化”设计理念,综合平衡安全风险和建设成本,明确涉密信息不上网、上网信息不涉密,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入手,解决互联网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问题。建成了VPN系统、统一身份认证与授权管理系统、网络防病毒系统、网页防篡改系统、入侵检测和网络审计系统、桌面安全防护系统等六个方面的技术防护系统和一整套规范的管理制度(简称为“6+1”),形成了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保证了基于互联网的政务办公信息安全和为公众提供开放服务的有机统一,为各部门基于互联网开展业务应用提供了安全保障。国家信息安全测评中心评估后认为,我市电子政务安全体系设计规范,安全措施有效,可以满足基于互联网电子政务建设安全需求。系统建成运行以来,未发生一起信息安全事件。

    全面推进系统建设,实现安全办公与开放服务的有机统一。在试点过程中,我市结合实际,开发建设了政务办公、项目管理、便民热线和新农村信息服务等应用平台。为了扩大试点建设成果,试点结束后,我市立足于现有的网络及安全保障平台,基于互联网又先后建成了电子档案管理、污染源监控、统计直报、社区信息管理、网站群管理等应用系统。通过整合涉农服务资源,建成了“市有中心、镇有站、村有点”的三级新农村信息服务平台,2008年率先在全省实现了行政村村村有信息服务站点,提前4年完成了省定规划目标。2009年7月,我市启动了移动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建成了政务短信会议通知系统,开通了门户网站手机版和政务办公系统手机版,为随时随地随需的移动办公奠定了基础。

    着力推进系统应用,打造节约型服务型政府。目前,政务办公系统已在所有党政机关及其二级机构得到广泛应 用,接入用户5038个,占应接入用户的98。5%,全市形成了协同办公的环境,初步实现了网上“办文、办会、办事”的目标。系统建成至今,全市各部门共发布各类简报1500余期,发送信息35万余条,发送会务短信通知3万余条,节约印刷费用500余万元。项目管理系统实现了全市1077个项目的网上直报,将原来需15天才能完成的工作缩短为2天。升级后的12345便民热线系统,实现了电话、手机短信、互联网三种接入方式,大大方便了群众,群众投诉事项办结率和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提高了服务质量。“三级”农村信息服务网络3年来共发布政策法规、种植、养殖等各类信息9000余条,受益群众达600万人次。统计直报、社区管理等系统将服务延伸到镇(街道)、村(居)、社区,进一步扩大了政府服务的覆盖面,有效促进了各部门管理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受到全国关注。近年,我市先后接待外来参观学习人员80批790余人,在全国性大会上作典型发言5次。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在西安召开的全国地方信息安全和电子政务安全保障试点经验交流会上,我市又作为全国3个省辖市之一和我省唯一先进单位参加会议并作典型经验介绍。电子政务的深入应用,大大降低了我市的行政办公成本,提高了政府的公众服务质量,在促进节约型、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张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