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品行业发展状况
1、中国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按照食品的原料和加工工艺不同,食品分为:粮食加工品,食用油、油脂及制品,调味品,肉制品,乳制品,饮料,方便食品,饼干,罐头,冷冻饮品,速冻食品,薯类和膨化食品,糖果制品(含巧克力及制品),茶叶,酒类,蔬菜制品,水果制品,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蛋制品,可可及焙烤咖啡产品,食糖,水产制品,淀粉及淀粉制品,糕点,豆制品,蜂产品,特殊膳食食品及其他食品共28 大类525 种。目前,全国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4.8 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6 万家,产品市场占有率为72%,产量和销售收入占主导地位;规模以下、10 人以上企业6.9 万家,产品市场占有率为18.7%;10 人以下小企业小作坊35.3 万家,产品市场占有率为9.3%。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36060家,比上年同期增加6220家,从业人员543万人,同比增长6.68%。按现行价格计算,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0439.53亿元,同比增长13.72%,完成销售产值10131.80亿元,同比增长13.63%,产品销售率达97.05%。
2、部分食品企业加工技术和装备接近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肉制品、乳制品、饮料、 啤酒等行业的大型企业普遍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生产设备和检验设备,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膜分离、物性修饰、无菌冷灌装、浓缩、冷加工等加工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缩短了中国食品加工技术和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3、企业质量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共有10.7万家食品生产企业获得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资格,2675 家食品生产企业获得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认证。
4、产品结构趋于优化,有效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需求
一是精深加工食品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如液体乳产量占到乳制品总量的85%以上;软饮料制造业打破过去一直以碳酸饮料为主的局面,形成了包装饮用水、碳酸饮料、果蔬饮料、茶饮料等多元化发展的态势;粮油行业中,特制二等以上的精制小麦粉占小麦粉总产量的65%;标准一等米以上的精米占大米总产量的88%,特等大米在大米中所占比重达到33.9%;一级油、二级油(分别相当于原国家标准中的色拉油和高级烹调油)在食用植物油中所占比重合计达到58.5%。
二是食品总体合格率稳步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稳定,并呈上升态势。
三是随着食品产业的发展,食品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大中型企业产品质量优良。2007 年,销售收入排名前100 家的食品企业销售总额占全行业比重达24.9% ;乳制品行业10 强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54.7% ;饮料行业10 强企业产量占全行业的39.5%;制糖行业10 强企业产量占全行业的43.6%;肉制品50 强企业的生产能力和销售量占整个行业的70%;啤酒行业中100 万千升以上的8 家企业集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7%;葡萄酒产量前10 位的企业占全国葡萄酒产量的62.1%;方便面行业中最大的3 家中国名牌企业占据中国国内市场份额的76%。
规模企业的快速成长,致使小型企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也必将有部分小企业遭淘汰。
食品行业的蓬勃发展,为信息化提供了有利的经济支撑,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企业的不断扩大,集团化、协同化管理需求日益强烈,信息化又是提供快速、高效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二、食品行业信息化总体情况
食品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信息化建设从七十年代起步,八十年代打下基础,九十年代中后期发展快速。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跟国际的先进发展水平仍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这样的那样的问题。现就意识,需求,应用深度,技术实现,资金投入,应用效果等六个方面对食品企业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
1、意识方面
随着体制改革,市场化压力的逐渐增大,企业已经深切的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也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总的说来,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实际操作方面,各个企业的重视程度相差却很大。
2、需求方面
改革开放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型企业由于技术装备智能化水平高,市场观念和现代管理意识强,其信息化建设基础好。与之相反的是,传统的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相对薄弱,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也少。企业效益好的,行业竞争激烈,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外向型大中型企业信息化的需求较为强列;效益不好,竞争领域相对狭窄以及小型企业的信息化需求相对来说就不太强烈。
3、应用深度方面
目前,信息化建设在基础应用方面的普及面比较广,但是在重大信息工程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具体说来,很多企业就某一方面的信息系统的,譬如说财务方面,库存方面等等,应用比较广。但是,基于企业的所有资源优化配置的信息系统的开发比较少。而且,据统计,这样的信息系统在我国企业中应用效果不好,成功的例子很少。跟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滞后有很大的联系。在谈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外延的时候,我们已经强调过,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对于这种面向整个企业应用的信息系统,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作指导是行不通的。
管理和运行模式的变革(业务流程再造),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才有可能面向整个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进行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
4、技术实现方面
信息化建设在技术实现方面有两个典型的特点。其一就是,研究较深,实现较浅。目前,信息化技术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在体系的建立上已经到达了一定的深度。但是在将信息化技术转换成产品的程度较低。很多的科研成果被研究院束之高阁,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成效。其二就是,“信息孤岛”日渐突出。随着企业计算机技术运用的不断深入,不同软件间,尤其是不同部门间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设计,管理,生产的数据不能共享,进行交流,数据出现了脱节何不一致。这就是所谓的信息孤岛。这一点势必成为企业全面走向信息化的一大障碍。
5、资金投入方面
企业在前期的信息化建设中一直把重心放在硬件的投资上。很多企业领导认为,一个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是用硬件一步一步堆砌起来的。他们愿意在硬件方面做出较大的投资,而在软件方面的投资很少。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应该这么说,在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中,硬件和软件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软件占的地位更重。很多国家把软硬件的投入比例作为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量化指标。软件的投入比例越大,说明该国家的信息化水平越高。当然,我们不能单纯的从软件的投入比例判定信息化的水平,但是它确确实实的从某个角度透漏出了信息化的水平。值得庆幸的是,目前,信息化建设已经走向了软件,硬件和网络产品并重的局面。甚至在有些企业里面,在资金投入方面,软件的投入已经超过了硬件的投入。此外,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企业对服务的投入也开始认可,尤其是系统软件 的升级维护和定制开发。
6、应用效果方面
信息化建设在应用效果方面,总的说来,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我国的企业在信心系统应用方面的热情高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忧的是各个企业在大型的信息化工程的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很有限,与国际的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亟待提高。
三、食品行业特点信息化需求分析
中国食品行业信息化的具体业务运营的信息化需求特点为:
首先,产品保质期比较短,因此对库存管理的要求比较高。而有效的网络分销系统不仅能够管理库存,还能实时监控库存,实现先生产的先出库。库存管理系统的应用建设是食品生产企业必需的。
其次,销售渠道庞大,销售环节复杂。有关专家认为,食品企业的销售网络要对需求做到快速反应。运输和路线管理帮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仓库和物流管理帮助企业降低存货水平。上述两点理由使分销管理系统成为了食品行业当前的信息化应用热点。
第三,产品类别多、品种多、变化大,销售环节产生很多不同的数据。如果用手工处理将非常困难,所以必须利用一个系统把不同的数据在不同的环节、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地域及时搜集到位,然后作及时、有效地分析,最后做有效预测。否则市场的分析、销售的预测、生产的计划只能是依照历史数据来做判断,不仅周期长,而且误差大。 决策支持系统是食品行业信息化建设先进企业未来一段时间内集中投资的重点。
第四,食品行业有严格的质量需求和规章制度。对产品的有效期和检疫期要求很严格,信息系统能够提供相应的功能进行保存期管理,并进行全过程的跟踪,提供实验室检验等模块,并全面支持ISO9000标准和食品行业标准是所有食品企业所需要的。食品行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非常严格,如果能做到从生产系统去控制产品的质量,通过分销系统去全程跟踪每个产品的销售情况,那么企业的质量差异就能够 显现出来了。
第五,食品行业需要个性化的ERP 系统。食品行业对市场的变化很敏感,一般采用批量生产和连续生产的方式,在物料管理方面,对配方和倒排BOM 的管理。需要灵活的处理与控制方式。
四、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1、确定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明确信息化目的。要明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明确信息化是建立在企业整体战略框架的基础上为企业持续发展所提供的一种手段。从战略发展的目标来决定信息化的方向,用信息化来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
2、改变意识,增强信息化建设的全员参与性,引进人才,加强培训。企业实施信息化,是自上而下的,首先管理层要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及作用,要明白信息化不仅仅是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也是一种必需的现代化管理思想。同时要对员工队伍进行培训,转变观念,统一认识,使信息化思想深入人心。引进信息人才,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使企业信息化建设得到全面认同。
3、结合企业整体战略规划,选择最佳方式,分步实施。企业信息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信息化初级阶段到内部控制阶段再到全面信息管理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较长的周期,过程中充满了风险。食品行业处于科尔尼产业演进阶段中规模与专营阶段之间,发展过慢和吞并过快都会成为失败者。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缺乏融资渠道,不可能像一些大企业投入巨资打造信息化管理系统,也承担不了长周期带来的风险。首先要生存,才能发展,要根据自身战略目标和企业实际,选择符合条件的信息化系统和建设方式,让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战略规划结合起来,做到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的统一。除基本的信息化手段外,可根据需要,对企业薄弱的部分进行强化,比如引进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电子商务系统等,而知识管理、商务智能系统等可相对放缓。
4、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流程再造结合,减少企业反应时间,加强危机管理能力,用全面信息管理的思想来建立信息反馈机制。信息化不仅仅使技术的运用,最重要的是对其中蕴涵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深入理解。企业信息化效果不完全,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不合要求,效率低下是重要原因。在信息化过程中,要将信息化建设和结构重组结合起来,保持信息渠道畅通,缩短企业反应时间,才能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迅速响应,防止危机扩大。
5、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保证资金链稳定。许多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很大程度是因为缺钱,承担不起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只有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最大程度降低信息化建设周期中的资金安全风险,才能在发展信息化的同时不影响企业的健康 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