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管理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E制造 更新时间:2012-04-15

 

  机械制造行业是最早实施信息化的行业,至今已有30年左右的历史了,但制造业的信息化远不如象银行、电信、保险这些行业。根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对166家机械制造企业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信息化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多数企业仍然停留在办公自动化、财务、人事、库存等应用。虽然被调查的166家企业中有63家已经应用MRPⅡ/ERP,其中用于财务成本管理的占23%,供销管理占17%,库存管理占17%,生产管理占15%,决策支持占4%,但与此同时,应用MRPⅡ/ERP较为成功的企业,取得的效益是明显的,如采购周期缩短了60%,库存资金占用减少了25%,成本核算工作效率提高了50余倍等。但从机械制造企业的整体情况来看,MRPⅡ/ERP的应用还不广泛。

  《2009年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数调研报告》指出,2009年中国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为40.46,相对于满分指数100,这一指数表明当前中国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停留在初、中级阶段。

  机械制造业管理信息化不理想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造成机械制造业管理信息化进展不理想?除了我们经常讲的领导重视、软件选型、项目组织外,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总投资金额不到位。金融行业、电信行业,他们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是非常大的。但机械制造业是一个比较微利的行业,信息化的投资有限。按照国外企业信息化投资比例占到企业整个销售收入2%~3%这样的水平来看,中国机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投资比不到1%。这个比例是非常低的。

  第二、软件和服务投入不足。在信息化总投资中计算机硬件、网络建设占70%,而软件和咨询服务只占到投资额的30%。而在国外,这一数字是倒过来的,即硬件投资占30%,而软件和服务服务占70%。软件和服务投资不足、特别是咨询服务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就软件论软件,所谓的实施就是培训用户如何使用系统。

  第三、没有将信息化提高到两化融合的高度去认识。至今,一些企业领导仍然将信息化视作为一种提高管理效率的技术手段,没有认识到信息化能够促进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制度创新。没有认识到企业信息化是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体现在项目实施中,主要表现为不重视管理咨询、业务流程优化、新兴业务形态的研究和组织优化,穿新鞋走老路,就信息化论信息化。

  第四、对机械制造业的复杂性认识不足。以上问题是共性的,但是机械制造业还有其自身的难点。

  1、中国机械制造业的管理是最复杂的。机械制造业由于物料品种规格多,多数企业属于多品种小批量,按定单装配,按定单制造,生产不连续,生产制造过程复杂。中国机械制造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组织模式,专业化分工没有像国外那样细,企业内部的管理相对国外要复杂,所以中国机械制造业的管理是最复杂的。

  2、生产计划控制模式复杂、多样。机械制造企业随着生产过程的组织方式和生产批量的不同,分为单件生产、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大批量流水生产、大规模定制、修理业务等几种生产类型。管理的需求随生产类型不同而不同。

  3、客户需求多样化。今天的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按库存生产MTS、按订单装配ATO、按订单制造MTO、按订单设计ETO、大规模定制MC、修造管理MRO。品种规格繁多,生产、采购异常复杂。从客户-销售-设计-生产-采购-财务-成本,需要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才能动态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和客户定制化的要求。

  4、准确的成本核算和分析困难。由于机械产品结构复杂,工艺路线长,成本核算需要采集大量信息,所以准确的成本核算非常困难。人工成本核算一般只能计算产品成本,无法计算零部件成本。成本费用分摊很粗,大量成本数据采集是人工归集的,数据准确性很差,使得成本计算不准确。一般不进行标准成本的计算,也很少进行成本分析,因此成本控制差。

  5、企业和服务供应商对上述机械制造业管理的复杂性认识不足,不能对症下药,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为此准备相应的数据。

  解决对策

  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显而易见。首先要把企业信息化提高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业务形态,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实施信息化之前首先要进行管理咨询和信息化规划,进行管控模式的设计、组织机构的设计、业务流程的创新和优化,按照每个企业的生产类型、需求特征,设计符合企业管理需求的整个供应链的计划和控制体系,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制度。加大信息化的投资,改变投资的重点。再通过精心的项目组织,各方力量的大力协同,有理由相信,未来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