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质检文化建设可借鉴古代哲学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青海检验检疫局局长 徐华良

    无论借用哪一种管理方式,它都表现为群体至上的伦理原则:重视群体的和谐和安定,强调个人的成就依存于群体的兴旺,使职工相信自己的任何利益与事业的繁荣是紧密联系的,故必须忠于职守,努力工作。

    大质检文化建设是质检事业发展的良策,其核心是管理,其实质是加强质检队伍建设。如何选好大质检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如何从日常的质检工作中,归纳、提炼、升华出构建大质检文化体系所需要的共同理想、共同价值观、共同行为规范?笔者从中国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入手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儒家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修养为起点,“学而优则仕”,最终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就大质检文化建设而言,其最终目标也应是“质检”的长久安定、和谐,它只是实现政治社会利益的工具,不应超出社会之外,而应立足于人性之上。

    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道家主张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授权的和宽松的管理方式。反之,如果管理者总是事必躬亲,最终必然会使自己眼光日渐短浅,既无法定下心来观察和分析事物,更无法使自己以超然的决策者身份,放手让下属去发挥。

    法家主张“法治”,反对“人治”,特别强调管理制度的建设。韩非子认为,如果有一套完善的制度,实行法治,就能把国家管理好。为了使“法”的贯彻更加有效,管理者还要考虑到“势”和“术”,运用组织及环境因素,以强化领导者的权威。就大质检文化建设而言,就是建立在一套廉明公正的组织规范和平等客观的标准,即唯有健全合理的制度,才能为质检事业的发展带来稳定性,并使其持续成长。

    无论借用哪一种管理方式,它都表现为群体至上的伦理原则:重视群体的和谐和安定,强调个人的成就依存于群体的兴旺,使职工相信自己的任何利益与事业的繁荣是紧密联系的,故必须忠于职守,努力工作。

    分析中国管理哲学,义利并举、义以生利的价值观念,群体至上、克己奉公的工作作风,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实用理念是其精髓。

    综观质检机构的发展史,也是质检文化逐步形成、发展和融合的历史。建设大质检文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质检机构在实践中必须形成的以人为本、依法行政、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涵,以提高质检系统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推动质检事业科学发展为核心,以文化创新和引导为手段,激发广大员工依法行政,实现自我价值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管理理念,它是质检系统普遍认同并逐步被人接受的发展战略、精神理念、价值观、政策法规、规章制度、行为方式、外在形象等的总和。大质检文化建设必须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行业性。具有鲜明的质检行业特征,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

    法治性。质检部门作为行政执法部门之一,依法行政是工作核心准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威慑力。

    服务性。质检部门的工作既有政府机关的行政职能,又有公共服务的职能。服务体现“沟通上下左右,服务系统内外”,在提供的各项服务中,政府、企事业单位、及所服务内外客户的满意度直接体现检验检疫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

    团队性。质检工作需要各有关单位和部门紧密配合,发扬团队精神完成依法行政任务。

    科技信息性。质检系统科技含量高、信息化程度高,要求科研人员、检测设备、应用系统和信息征信等系统的保障基础。

    权威公正性。质检机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借助科学仪器和设备经过检测实验所提供的报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创新性。创新是质检工作生命活力的源泉,我们要重视质检工作各个环节的创新,在管理理念、服务载体、科技手段、管理流程、信息传播等方面进行创新。

    学习性。崇尚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建设学习型质检队伍,提高质检专业水平,提高执法服务的履职能力。

    廉政性。依法行政,廉洁奉公,行业自律,严格执法,确保产品质量和生命安全。发展效能监察,惩处违法不诚信行为。

    有效性。质检部门的检测工作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直接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我认为,质检文化还具有“八化”:标准化、制度化、信息化、现代化、专业化、人性化、系统化、国际化。质检文化建设根本目的在于使质检系统干部职工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引导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体现“忠于职守、勇于负责、严格把关、保国安民”的宗旨,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服务。

    大质检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可以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随着质检事业的发展和国内外形势和政府政策的变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行适时调整、修改、完善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