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鸣
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隧道)是一家市政工程总承包的特级企业施工公司,也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同时具有隧道施工和盾构制造能力的企业。公司1965年成立,是中国施工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公司具有市政公用工程总承包的特级资质,对外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经营权以及援外工程项目的A级资质。
作为这样一家大型企业的信息咨询顾问,张思众认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最大的驱动力应该是企业的经营需求。随着公司的规模扩大,企业管理需要通过信息化来提高工作效率。而衡量一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否成功,则基本判别标准就是看是否解决了信息化的覆盖面,是否能进行信息共享和信息的应用问题。
“所以信息化要做到企业管理的透明化、信息处理的集成化、业务运用的标准化、核心流程最优化、决策支持智能化。”张思众说。
核心业务带动信息化发展
“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有自己的战略规划,而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张思众指出。“在信息化建设的方式和方法上,应该认识到企业搞信息化不一定就有了竞争力。企业必须要有竞争基础,要了解自己管理深度,再决定什么时候上信息化是最合适的。上信息化时必须还要注意信息化建设的方法。隧道的方法是想大做小,挑最需要、最紧迫的事来做。”
张思众所指的最需要最紧迫的事,在上海隧道则是指当时的财务系统和项目管理系统。而为了选好这两套系统,张思众也颇费了一翻周折。
财务系统国内最著名的财务软件首推用友、金蝶。张思众也很快将目光聚集在这两款产品之上。“我们当时希望能同时完成财务管理和项目管理两套系统,因为财务管理对企业绩效非常重要,而项目管理是隧道股份主要产品,因此被定为当时最需要的工具软件。”张思众说。
用友和金蝶两家软件公司的财务管理软件及实施的能力应该说旗鼓相当,那么谁的项目管理系统更好将成为上海隧道选择的直接因素。“综合比较下来,金蝶软件及时发现了自身项目管理解决方案的不足,于是他们找来了普华科技公司的项目管理软件,采用了优势互补,双方共同投标,最终获得了中标。”虽然时隔多年,但张思众仍然对2006年初的那次信息化选型招标记忆犹新。
“软件公司应该借助帮企业建设信息化的过程,推行先进的管理规范、经验,高效的流程,可控制的方式,特殊情况下的变通途径等,从工作理念到工作手段,再到方式上,推进实施企业管理的提升,把信息技术的特点,通过软件的使用体现出来,博得用户的青睐,这样,信息化建设的推动才会水到渠成。”张思众这样感悟系统选型的经验。
全员应用的信息化
在核心业务的推动下,上海隧道的信息化之路想如火如荼的展开。但由于世博前工程建设任务比较紧、比较忙。而施工建设行当又是高风险的行当,总体员工的素质与工业系统相比有相当的差距。如何使系统做的更加简便、更“傻瓜”性,让使用者没有门槛,上海隧道在财务系统和项目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考虑了将原先已经具有的档案管理系统、工程项目管理即时信息系统、Maximo资产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再加公司自己研发的其他系统盾构法隧道远程智能管理系统等10多个支撑上海隧道企业管理运行的系统进行整合。提出了单点登录、异构系统的数据交互、和类似驾驶舱概念的管理展现等需求,以解决各系统登录都要重新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使使用不方便的问题;解决企业关键数据不能通过系统交互,包括知识共享问题;解决与个人管理有关信息的及时与针对性问题。这些设想为北京金和、上海泛微、智联腾华等做门户式协同平台的软件商提供了机会。
“企业信息化要想获得最终成功,要让全体员工都能、都会使用,用协同给使用者方便、为使用者增值,这样才会得到支持。”张思众对信息化的成功标准有着自己的想法。
以核心的业务系统作为点,协同的平台应用作为面,在点面结合下上海隧道的信息化项目已渐成标准。“未来我们将会对公司各级员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使我们的信息化真正落地,为此我们还成立了‘标准与信息管理办公室’,以确保更好的推动信息化的执行。”张思众展望未来说,“用信息化推动管理的进步将是我们实施信息化的原则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