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村信息化建设
来源:中国电子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刘健
  本报记者 顾建萍

  “上海将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重点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推进信息技术普及应用,逐步缩小城乡‘数字差距’。”

  上海前些年开展了‘百万家庭网上行’实事项目工程,近几年将信息化普及培训工作的重心从城区转向郊区农村。”

  上海是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17个区和1个县中只有9个涉农区(县),农业生产总值只占全市生产总值的0.8%左右。但是,上海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过程中,并没有忘记农村,而是始终把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服务“三农”、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并形成了一些符合上海实际情况的经验和做法。近日,就上海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有关情况,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刘健接受了《中国电子报》记者专访。

  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 全力推进“四大工程”

  记者:上海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刘健:根据国家关于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有关部署要求,立足于本市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上海初步形成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重点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推进信息技术普及应用,发挥信息化对解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支撑和促进作用,让农民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逐步缩小城乡“数字差距”。根据这一总体思路,上海着手推进“四大工程”建设:一是着眼于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的广泛覆盖,全面实施“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千村通工程”;二是着眼于满足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加快推动农村基层文化信息化建设工程;三是着眼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启动建设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四是着眼于提高农民信息化认识水平和应用技能,探索开展农村信息化普及培训工程。

  记者:你刚才提到的“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千村通工程”是围绕什么目标展开的?

  刘健:这项工程是2007年初开始启动的,围绕基本实现面向农民的公共信息服务终端覆盖、涉农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农村信息宽带网络“村村通”等目标,重点开展了四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上海“1966”城镇体系规划,根据“统一规划、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的原则,推动郊区信息基础设施与其他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统一运行。二是建设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对原先分散的涉农信息资源和服务渠道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了以一网(涉农网站)、一机(“农民一点通”触摸屏)、一线(农科热线)为载体的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面向农村居民提供农业信息查询、远程诊断、灾害预警、供求信息发布、村务公开等各类信息服务。三是推动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为方便居民就近获取信息服务,以村为单位推动“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在村委会或周边便民场所统筹安排 “农民一点通”触摸屏、电脑终端、数字影院等应用设施。目前,本市已建农村信息服务站1677个,其中综合信息服务站652个,配备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播放终端、数字电影流动播放设备、电脑(可上互联网)、电视机、投影仪等。每个信息服务站配备一名信息员(村信息化带头人),负责信息服务站设备的日常维护,并为农村居民提供信息服务。四是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推动开展了精准农业生产、畜牧、蔬菜生产管理,以及食用农产品安全追溯等领域的信息技术开发利用,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

  记者:农民在信息化知识和应用技能方面的缺乏,是难以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的重要原因。听说上海开展的农村信息化普及培训工程很有特色,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刘健:上海在前些年成功开展了面向社区居民的“百万家庭网上行”实事项目工程,在此基础上,近几年将信息化普及培训工作的重心从城区转向郊区农村。 2008年,上海在9个郊区县启动实施了为期3年的“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该工程是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项目,并被列入2009 年、2010年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该项工程主要开展两方面工作:一是面向农村基层管理者、专业农民和有积极性的普通农民,开展以“两会两能”(会打字、会上网,能搜索信息、能收发邮件)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培训,计划培训6万人。二是采用“信息大篷车”、“信息小篷车”进村、进厂,以及文艺巡演等多种形式,开展信息化宣传普及,引导农村居民认识互联网,感受信息化,计划宣传普及60万人。截至2010年6月,已累计完成培训6.6万人,宣传普及54.7 万人。此外,我们还创作了多媒体科普滑稽戏《橘树下的婚礼》到区县开展巡演,这种寓教于乐的宣传方式受到了农村居民的普遍欢迎和积极参与,目前已在9个郊区县(含原南汇)巡演了41场,约27500人观看了演出。为进一步扩大上海农村的对外交流、推进村务公开工作,上海还搭建了上海行政村“一村一网”平台。采用集中建设、分层维护的方式,建设了1546个行政村网页,基本覆盖了全市9个郊区县尚未建立网站(页)的行政村。每个村的网页突出本村特色,在村务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加大对村容村貌、特色农产品、农家乐旅游、产业经济、传统民俗文化的挖掘和宣传。

  缩小城乡“数字差距”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记者:你觉得上海城乡之间的“数字差距”体现在哪些方面?

  刘健:我认为,上海城乡之间的“数字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虽然目前上海农村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较以往已经有较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和中心城区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固定电话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有线电视普及率、互联网网民普及率普遍低于中心城区。二是信息化应用环境。面向农村居民的信息服务内容还不够丰富,针对性、方便性、易读性、易用性还有差距,渠道比较分散,针对农村居民开发的信息化应用还比较少。三是信息素养。由于地理位置、文化程度、认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信息化应用环境不完善,造成农村居民接触信息化的机会相对较少,信息化意识和应用能力也较弱。很多农村居民会使用固定电话、电视,但是对手机、网络,就感到束手无策。通过互联网改变自己,改变生活,这种主观意愿、认识还要进一步提高。

  记者:你认为信息化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会起到什么作用?

  刘健: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信息不对称,比如在决定种什么、养什么的问题上,需要了解市场需求信息;在种植养殖过程中,需要了解种植养殖新技术、病虫害防治方法;在销售阶段,需要了解农产品销售给谁更好。随着信息检索、网络通信、数据存储、数据挖掘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等各环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产前阶段,农民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市场需求,以确定种什么、养什么;在产中阶段,可以查到相应的技术资料,怎么养、怎么施肥、病虫害如何防治,有的农民不知道庄稼得了什么病,就把得了病虫害的庄稼拔出来放到摄像头前,让专家给予远程指导;在产后阶段,通过网络,能够准确把握市场机会,通过市场供求信息的互动,原来销不出去的产品畅销了,价格卖得比以前还高。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案例,比如浦东新区(原南汇区)的“我要桃子网”、金山区的农产品交易平台。

  总结“十一五”成功经验 谋划“十二五”建设规划

  记者:“十一五”即将结束,回顾一下,你觉得“十一五”期间上海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哪些方面成效比较明显?

  刘健:经过“十一五”期间的持续推进,上海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管线、机房、基站共建共享,节约了资金、土地、人力等资源;3G网络在农村地区广泛覆盖;区、镇、村三级政务外网网络和覆盖各村委会的宽带互联网络,确保了各类涉农信息化应用能够流畅运行;行政村电话、有线电视已实现村村通。

  二是一批面向农村的信息化项目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东方农村信息苑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实现了村民在村卫生室看病就医实时结算;“农民一点通”信息终端使农村居民不出村就能查阅农业科技信息、市场供求信息,并能通过视频对话,向农科专家咨询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了为农服务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畜牧、蔬菜生产管理系统的应用,从源头上确保了食用农产品安全。

  三是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意识和应用技能得到了较大提高。“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的持续深入推进,使信息化成为农村居民热议的话题,村民对身边的信息化应用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农村信息化培训提高了农村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广大农村干部经过培训能通过电子政务平台收发通知,用电子邮件进行工作交流,创新了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拓宽了农村居民的致富之路,农村居民利用培训班上学到的技能,上网了解原材料和农产品销售价格,把握市场机会,获得了更好的经济效益,部分掌握电脑操作技能的农民还走上了非农就业岗位。

  四是推进了村务公开工作,拉近了市民与乡村的距离。行政村网页将各村的村领导、办事指南、村规民约等信息在网上进行公开,受到了农村居民的欢迎。村民们表示,村里有了网站,村务更公开更透明了,他们可以上网查询村里的大小事,感觉更放心了。行政村网页还集中展示和推介了各村的特色农产品、农家乐、村办企业,就好比一张“网上名片”,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金山区枫泾镇中洪村将厂房出租信息刊登到网上不久,即有客商前来接洽。居住在中心城区的市民现在只要登录互联网,足不出户就能直观地了解上海农村的发展现状,各村的农家乐和特色农产品也是一目了然。

  记者:目前各地都在进行“十二五”规划,能否介绍一下“十二五”期间上海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一些基本考虑?

  刘健:目前“十二五”规划正在积极谋划中,还没有最后定稿,但从长远发展看,上海农村信息化建设会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

  一是进一步做好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的统筹推进工作。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和服务基本规范(试行)》的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推进有线电视从“村村通”向“户户通”迈进;深化和完善上海行政村“一村一网”网站,把行政村网页打造成为上海行政村的一张“网上名片”。

  二是继续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各领域的应用。围绕促进农业增产、改善农村民生,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扩大电子商务在农产品交易中的使用范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在行政村的全覆盖,深化为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应用,继续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工程。

  三是继续开展“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全面完成国家试点任务。充分发挥“信息大篷车”、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培训教室的作用,2010年完成1万人的培训和20万人的宣传普及任务,进一步扩大工程的覆盖面,全面完成国家试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