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公安监管部门以物联网技术促执法规范
来源:人民公安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用“眼睛”开门的数字化监所 
 
 
     本报记者 闵政 许政

  作为公安监管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措施之一,江苏省南京市公安监管部门积极探索将物联网感知技术引入监所管理,以信息化促执法规范。在全国公安监管部门执法规范化建设现场会期间,记者来到刚刚升级改造完成的南京市看守所,感受了这一物联网感知技术打造的“数字化”监所。

  “这个门禁系统只认识指定民警的眼睛。”在南京市看守所监区入口,南京市公安局监管支队支队长吴昌森告诉记者,通过虹膜识别系统控制进出,只能在扫描指定民警的眼睛虹膜后才会开门,这一系统比传统的刷卡进出和指纹比对更精确、更安全。

  进入监区,高科技设备随处可见。在看守所的监控大厅,过去以10至20秒周期的监控分屏滚动已被全屏全覆盖定格观察所取代,并由专人全天候值守。通过有线或无线调度,可以随时发现、处置突发情况。

  借助物联网感知技术研发的智能管理控制平台是看守所的管理中枢,其图像异动报警等功能可以帮助民警实现主动实时监控。据了解,该系统可以为在押人员设定规范活动区域和噪音指数,一旦有攀爬、大叫等异常举动或声音,监室内的无线触发报警设备就会自动报警。“实时主动监控可以更好地确保在押人员的安全。”吴昌森说。

  这个智能化平台还实现了对监管民警执法过程的监督。通过其无线巡防定位功能,可以将正在执法值勤的民警工作状态转变为一个个“信息点”,将民警的实时位置精确映射到电子地图上,显示民警某一时段的工作轨迹和工作图像。

  “依靠智能化系统进行管理,为民警规范执法打下了基础。”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裴军表示,“这样一来,民警的收押、巡视、管教工作流程都可以实时监督,各个时段的工作信息数据和统计报表自动生成,民警的工作状态一目了然。而且,系统与市公安局监管指挥调度中心互联互通,可以最大限度实现可视化、扁平化指挥管理。”

  目前,这一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系统正在南京市公安监管场所全面推广,带动了南京公安监管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跨越。自2009年全国公安监管工作会议以来,南京市公安监管场所实现了安全无事故、执法无过错、队伍无违纪的“三零目标”。

  (本报南京7月1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