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思路与目标前瞻研究
来源:赛迪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以国家、省、市“十二五”发展战略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两化融合方针,从信息化实际情况出发,以信息化试点地区和重点项目为契机,全面分析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形势,统筹兼顾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突出规划的前瞻性、战略性和专业性,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使“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成为政府部门履行职责、推进全社会信息化的重要依据,结合地区社会、政治、文化、经济、产业的特点,结合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理念和实证研究,构建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战略体系,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导依据。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进相结合、联合建设与有序竞争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全面发展与重点推进相结合的原则,着力优化经济结构。 关于发挥行业网站作用、推进行业信息工作的通知
  赛迪顾问认为,信息化规划因素综合考虑区域总体经济发展实力(基于信息化成熟度模型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政府管理、建设内容用与影响因素。在信息化建设的不同阶段和发展的不同时期,这些要素的影响作用及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在信息化发展初级阶段,城市总体经济发展实力和经济效益是影响信息化发展的决定因素,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强烈的市场需求,难以从根本上推动整个信息化的发展。而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个城市的科技、教育水平以及信息化人才的匮乏又将成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瓶颈,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必将对信息化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信息化规划思路应该综合考虑以上问题。

  “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指导思想与建设原则

  1.1“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的指导思想

  工业和信息化部2 0 1 0年初印发的《关于做好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工作的意见》指出“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加快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以自主创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基本动力,从调整要素投入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入手,着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显著提高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建设工业强国、构建信息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以我国“十一五”信息化发展现状和问题为出发点,结合国家对“十二五”信息化的发展思路,赛迪顾问认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思路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两化融合为主线,以信息产业发展为基础,以信息化应用为重点,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为建设工业强国、构建信息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两化融合是“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的主线。“两化融合”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特征,是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两化融合”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生共荣的历史进程。

  “十二五”信息化必须全面借鉴30年来国内外历史经验教训,全面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基础上,在对“两化融合”的发展战略深入研究基础上,制定“两化融合”的目标、内容、策略等,切实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同时通过大力推进“两化融合”进程,带动信息产业和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发展。

  信息产业是“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关系是互为因果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信息产业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信息化则是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它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市场,提供需求,从而也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大力推进信息化应用,拉动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改变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深度是“十二五”信息化的重点。以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增强企业竞争力为出发点,深化信息化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建设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信息化对区域、行业和企业发展的支撑力度。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十二五”信息化发展动力。信息化管理体制和信息技术是影响信息化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通过体制创新理顺信息化发展环境,促进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信息技术的研发,为信息化发展奠定基础。

  为建设工业强国、构建信息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是“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的宏观目标。信息化可以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层面进行有效支撑。通过“两化融合”可以有效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孕育新兴产业,为工业强国目标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政府和社会的信息化应用,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为构建信息化社会提供支撑。

  1.2“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原则

  “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信息化应该本着一定的原则,例如:统筹协调,资源共享;立足需求,注重效益;面向市场,开拓创新;以民为本,服务发展。

  (1)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制度保障等方面的作用,综合平衡各行业、领域、产业间的信息化发展,处理好各方面的问题和矛盾,充分整合网络基础设施、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促进资源的共享共用。面向某地区的关键角色梳理关键需求,通过信息化提升区县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以提升吸引力。

  (2)从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入手,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迫切需求出发组织信息化建设,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衡量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准,不搞没有效益的信息化,走低成本、高效益的信息化发展之路。统一规划,对业务系统和数据进行综合梳理,实现业务信息和数据共享和交换,解决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信息化建设任务重,周期长,投资大,宜采取分步实施的策略,聚焦各阶段重点问题,以点带面、逐步深入,在实施中不断审视,及时调整,增强实施及应用效果。

  (3)强化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地位,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企业参与建设、运营、筹资和管理;创新体制和机制,促进信息技术与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大力提高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激活信息化发展动力。适度超前规划,地区信息化规划需要在资金和能力范围内,在功能设计、技术选择、设备选用等方面做到适度超前,同时,制定统一的系统规范和接口标准,满足功能扩展需求。

  (4)以便民利民为宗旨,把信息化建设的着力点放在满足市民需求和城市发展全局上,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服务功能,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目标

  “十二五”信息化规划要通过“两化融合”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提高政府和社会大众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全面支撑工业强国和信息社会的发展目标。

  《国家信息化的战略目标(2006-2020)》明确制定了我国到2020年应该达到的一系列重要目标为:

  ●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赛迪顾问研究认为该战略目标将提前实现,也将成为“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