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信息技术需要深层次融合
来源:诸暨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李伟楠

  数字鸿沟现象已成为现代社会突出的社会问题,由于网络技术而加深的教育上的差距也在不断加大。国外有学者提出,第一道数字鸿沟——“接入沟”和第二道数字鸿沟——“使用沟”,正在对人们的知识获取产生显著影响,并最终导致第三道数字鸿沟——“知识沟”的产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发挥教育传播的作用值得高度重视。

  当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渐入尾声,同其他世界文明成果一样,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也在教育领域中“润物无声”。然而,在中西部的偏远山村,网络的接入还是奢侈的梦想。

  仅仅从教育技术的层面理解新媒体尤其是网络技术对于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显然是肤浅的。如今,数字技术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就同样会给教育带来多大力度的影响。在这种大趋势下,教育者、被教育者都必须与时俱进、与时代进行深层融合。

  上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提出了“知识沟”理论,即“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当历史的车轮一路滚滚地驶进今天的信息时代,当知识不再是部分人手中的特权,而是化成盛宴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平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时,掌握技术又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人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知识、启迪思想、拓展境界。传统的教学方式则退居二线,处于辅助地位,这当然是社会的进步。遗憾的是,这种进步并没有平等地贡献给每一个社会成员享用。“知识沟”由于信息技术的发达而有明显加剧的倾向,突出地表现为“数字鸿沟”。根据美国国家行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的定义,“数字鸿沟”指“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

  在中国,教育本来最终是指向全体人民未来的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的,但是由于此道鸿沟的出现,富裕的受教育者在互联网的接入和使用方面具备明显的优势,掌握的信息更快、更多,对信息进行筛选、甄别、转化为财富的能力也更强,其未来的生活也越富裕;贫困的受教育者的未来则因在上述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而越来越黯淡无光。

  《信息时代的教育传播——范式迁移与理论透视》一书将上述理论引入中国,提出了关于此问题的建设性意见。即为了消除“接入沟”和“使用沟”,中国应该致力于大力支持贫困地区的硬件建设,提高信息贫困者的媒介使用能力,着力提高信息贫困者的信息素养。

  消除知识沟要靠全社会的努力,而教师则是其中坚力量。对于教师来说,呼吁新型教育资源的引进只是最基本的工作。提升使用新媒体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自身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勇敢地接受和尝试新事物,将新时代的新技术创新地运用于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等等,也是教师在信息时代的职责所在。

  除“知识沟”之外,该书还以专业的眼光系统地分析了信息时代教育传播发生的深刻变化,不仅是技术层面,还包括思想、理念等多方面的不同,由此谈到了信息时代师生关系的改变、信息时代的教育把关、“读图时代”和信息素养教育等问题。单纯“顺其自然”地应对这些问题毕竟不是最理想的方法。该书独到的分析和阐释,也许会让遇到此类问题的教师在一瞬间豁然开朗。

  正如作者胡钦太所说:“教育是以社会发展为最终导向的,必须对社会的时代趋势作出积极应对。”现在,已经到了全体教育工作者、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力量联合起来应对时代新动向、推进教育良性发展的时候了。

  《信息时代的教育传播——范式迁移与理论透视》,胡钦太著,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