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电子农务为安徽新农村建设助力
来源:安徽农村金融 更新时间:2012-04-14

作者:张勤/柏桦…    
 引言:电子农务的含义及其对安徽发展的意义

 电子农务是指应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对传统农村的管理、服务进行不断的革新和改善,以实现高效率的农村政府管理和服务。发展电子农务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电子农务通过建立农村电子政务系统、电子农贸平台、电子文化平台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民主管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塑造农村新文化,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当下,安徽省开展电子农务意义重大:首先,有助于缩小“数字鸿沟”。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过程中存在着“数字鸿沟”(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定义,数字鸿沟是指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人、家庭、企业和地区在接触信息通讯技术和利用因特网进行各种活动的机会的差距。)。《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把缩小“数字鸿沟”当成我国当前阶段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对于我省而言,发展电子农务有两方面作用:一方面缩小与先进省份的信息化差距,另一方面缩小省内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安徽是农业大省,如果忽视了农村信息化,势必加剧两方面的“数字鸿沟”。因此,我省要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使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同步发展,进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其次,为我省新农村建设提供信息支持,为实现安徽在中部地区崛起中率先突破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当今,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作为农业大省的安徽要实现率先在中部崛起,关键在农村。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整个安徽省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省人民的小康,因此,很好解决农村信息化问题,事关中部崛起的全局。安徽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必须抓住信息化机遇,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克服工业化的不足,真正实现后发优势,实现超常规的发展,赶上先进发达地区。最后,利用信息化,在“三农”之外解决“三农”问题。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一些“三农”问题没有彻底解决,随着加入12& 时间的增加,我省农业面临更加严重的挑战。比如:基层政府缺乏服务意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落后文化在农村存活。这些问题,必须“于“三农”之外解决”我省要利用信息化契机,全面推进电子农务建

设,彻底解决三农问题,从而推进我省农村跨越式发展。

 一、支撑安徽新农村政务建设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农村基层民主一直是我国民主政治的一个薄弱环节,农民当家作主面临许多问题,我省也不例外。电子农务可以通过建立“农村政务管理系统”转变政府职能、增加农民的知情权、扩大农村基层民主的范围,最终实现管理民主。

(一)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基层政府改革

当前我省农村全免税费之后,基层政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相应的转变职能,将原先的管理型政府转变为管理和服务相结合的政府,并通过信息化运作有力支撑政府的改革。

1.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增强政府服务功能。电子农务开展以后,将对我省基层政府传统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工作手段进行了全面革新。首先,乡村政府的基本日常工作在网上操作完成,这种“无纸化”办公方式大大缩短了工作流程、减少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基层政府的工作效率。农村政府上网以后,通过建立文件资料电子化中心,把各种文件、信息电子化归类,以此解决农村交通不便,办事往往要到不同地区不同部门、费时费力的情况,大大提升政府的办公效率。其次,乡村政府通过电子农务将投票选举、外出务工信息、项目招标、科技知识等公布,改善一段时间以来基层政府干部与农民关系较紧张的情况,大大改善基层政府的形象和增强其服务职能。通过电子农务,较好的转变政府职能,使我省乡村政府变成符合市场经济、新农村建设要求,带领农民致富、服务农民的政府,真正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落到实处的政府。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率先使用电子政务,效果明显,我省应该加以借鉴。例如,最早使用农村电子政务系统的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民乐村在使用了电子政务系统后,村民普遍满意,使用后信访量大为下降,2000年比1999年下降50%,2001年又比2000年下降31%,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度不断提高。

2.转变基层政府精简人员的方式,支撑基层政府改革。近年来我省基层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精简政府人员的措施,例如:乡镇撤并、乡镇事业人员分流、减岗等整顿改革,但效果不是很明显,乡镇基层政府的财政包袱仍然相当沉重。究其原因主要是改革一直强调“要你减”,而没有使政府人员意识到“我要减”,农村电子政务的建设促成这一转变:首先,农村电子政务的推广从技术角度把几个乡镇、部门的财务、政务在网络上由一个统一的部门进行核算、处理,使得很多重复的部门成为多余;其次,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工作人员的“软实力”(技术文化水平和亲民程度)将得到显著的提高。这些变化使得在实行电子农务以后不需要部门的人员和达不上电子农务要求的政务人员在政府中无法立足。最后,电子农务的开展便利了上级政府和群众的双重监督,使删减超编人员少了许多“猫腻”。上文提到的南海区250个行政村基本上都开通适合农村管理需要的电子政务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上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都可以加以监督使原来人员超编、吃空额等违规行为均大为改观。从而使我国基层政府裁员改革发生重大变革,由上级政府“要你减”变成基层政府“我要减”。

(二)实现基层“电子民主”

农村地区由于信息传递手段的局限性,政府信息有时为少数人所掌握,制度运作成为暗箱操作,农民对涉及其自身利益的信息知道得很少,因此无力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而电子农务的开展,使农民对政治参与热情高涨、村务知情权扩大,最终在农村实现“电子民主”。

1.增加农民政治参与的热情。目前我省村民自治已在各地广泛开展起来,但仍有许多因素影响了村民自治实施的效果,很多村民往往是在选举结束后才知道相关信息。电子农务开展后,农民可以通过电子系统进行选举登记、了解被选举人的基本情况,然后通过电子方式投票,最后在线参加选举会议、及时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真正的参与民主投票。这一变革大大增加了农民参加政治活动的热情,吉林、福建、湖南三省有9个县试点了“村委会电脑选举系统”,通过秘密投票、公共唱票,村民自己按照自己意愿选举自己村的负责人,农民参与热情空前提高,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投票,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也长途跋涉回乡参加投票。

2.赋予农民充分的知情权。村务公开一直是乡村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造成了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电子农务要求基层政府必须把村里的财政支出、经济合同、工程招标、选举等村务信息公布在网上,使村民完全、真实地掌握村务情况,最终促使农村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调动村民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另外,信息公开、信息透明是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重要措施,是防止腐败的重要手段。

二、助推安徽新农村经济发展

在构建农村政务管理系统的同时,必须依托政务平台开发电子农贸平台,以农贸平台为中介联系市场与农户,通过农贸平台让农民获知国家的政策法规,获取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的供求、价格信息和进城务工的信息,使农民得到实惠,最终实现农民富裕、生产发展。

(一)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电子农贸疏通了农产品的流通渠道,为农民致富提供前提条件。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流通渠道的通畅可以说是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脱贫奔小康的重要环节。利用电子农贸平台为实现农民增收提供便捷的电子信息方式—上连安徽农网、市场,下接农户,农民在电子农贸平台上发布农产品销售信息寻找省内外的买家,同时通过网络收集各地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了解市场行情,减少中间环节,使生产和销售都有了崭新的变化。此外,通过将农产品发布在农贸平台上,增加了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拓宽了销售渠道,提高了销售价格,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卖难”问题,促进农民收入的持久增长。外国运用电子农贸较为广泛,例如:澳洲的农民通过英特网了解供求信息,从而决定自己的农牧比例与结构,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使农业的增长速度快于其它产业。其次,电子农贸的开展降低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农民通过上网络查找信息,只需要支付较低的网络费用,就可以完成农产品的流转,从而大大减少农民在农产品流通中的经营费用,加速了农民资金周转速度。农民通过电子农贸平台了解每天都在变化的农产品价格和数量,越过中间商,直接在市场上卖出最高的价格。在印度,一个稻谷商要想通过电话到市场调查中心了解整个印度的产品价格,他每次需要付费2.5美元,而通过当地的Gyandoot内联网获得同样的服务只需要10美分。Madhya Pradesh州的农民把产品运到400英里以外的孟买比在家要多赚40% 。正像《时代》周刊的一篇社论:“这个模式应该在尽可能多的偏远地区仿效。”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和农民劳动力外出大省,要格外注意电子农贸平台的应用,提供充足的农产品和农民工需求信息。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随着加入WTO的深入,农业自身产业结构失调更加明显,将使我省农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由于信息相对闭塞,农业的生产、销售一直脱离于市场之外,信息严重不对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三农”问题的难点,农产品“卖难”问题极为突出,农民增产不增收。现代市场经济依靠准确的信息来维持市场的运转,农村生产农产品及其深加工,产生增值就更加需要信息支持。新农村建设专家温铁军指出,农村原先信息不对称是因为分散的信息是难以传输、不规范的,如果我们通过网络这种方式再辅之以信息资源的整合,把标准化的规范信息公布在网上,就可以无限地复制、传输,而且虚拟空间可以无限贮存,通过发展电子农务,为农产品打开了市场销路,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民以市场为导向,自觉地调整了种植结构。这样通过调整农业自身产业结构,将大大提高我国农业产品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竞争力。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农民促进增收,又会促进城乡的发展,使得信息化不仅能够带动工业化,而且能够带动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富裕。

 三、促进安徽新农村文化传播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目标,要求农村环境改善、农民有良好的精神风貌。为此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增加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方面的投入,改变农民落后的行为习惯。电子文化平台建设对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都有着突出的促进作用。教育方面,通过收集集中,将一些农村平时无法听到、看到的教程通过远程教育形式传输到农村(特别是大别山等边远山区),使农民足不出户就学到知识;科技方面,根据我省各地区情况不同,分别将各地易见的病虫害知识、化肥农药知识、种植养殖技巧等公布出来,农民能从网上获取许多相关技能;文化方面,农户可以在线收看原先只能在大城市影院才能看到的电影电视、书籍报刊,使中央、省委省政府的惠农政策通过网络传入千村万户,进入广大农民群众的心里;卫生方面,农民可以将症状等在网上咨询,专家在线解答,并且为农民患者建立各自的电子病历,从而较好的解决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只有真正实行农村电子文化措施,才能在文化领域构建构筑全体农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农村,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农村是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存在的主要地区,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农村的思想文化阵地,先进的正确的思想和优良社会风尚不去占领,落后的错误的思想必然会去占领。”所以,需要用积极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数字娱乐产品占领农村的文化阵地。从而既促进农村的经济繁荣、又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和稳定,最终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首先,电子农务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支持农村健康有益文化,能够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品“电子下乡”,使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成为农村文化传播的主流。其次,改善了我省农村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状况。农村电子文化建设开展使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行业加快信息化步伐,增强了对农村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加快了农村文化信息资源整合,加强了农村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农村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将文化产品送到农户家中,丰富了基层农民文化生活。最后,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的建立。近年来,我省各地“三下乡”活动大大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三下乡”的开展有一定的时效性、地区性,并未最终解决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相对贫乏。而电子文化平台的建立,使得文化时时下乡、处处下乡,真正建立起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例如:阜阳市农业信息化依托安徽农网,在完善市、县乡镇等信息服务体系的同时,筹建了“农民网吧”270 多家,使之成为服务农民致富、服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服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被省委组织部誉为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的新模式,很值得我省其它地市学习。

通过电子农务的大力开展,将使我省新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后发而上。最终凝聚起全省民心,使农村逐渐焕发出生机,进而焕发起广大农民群众参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让广大农民群众在省委省政府的引导下,积极投身于安徽新农村建设伟大实践中,使我省农村走向繁荣、农民更加富裕、农业快速发展,最终实现我省在中部率先崛起。

参考文献:

1.孙敬水:数字鸿沟—21 世纪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J]国际问题研究2002年第6期.

2.金寿虎: 在阜阳市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许武: 探索科技兴皖之路[M]第28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

4.杨雷: 电子政务效益的经济分析与评价[M],第178页, 经济

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