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中心
“时移则事异,世异则备变”。军委胡主席明确提出,要切实把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作为军事斗争准备的根本着力点。这是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适应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形态的深刻变化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始终围绕军队使命任务开展工作,是我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职能要求。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必然要求推动政治工作创新,拓展政治工作的服务保证功能。
适应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方式手段的深刻变化,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政治工作创新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战场空间多维、作战行动多样、体系对抗激烈,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作战样式由协同作战向体系作战转变。这使得政治工作的服务保证作用和作战功能更加突出和重要。从政治因素看,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国际斗争环境将异常复杂,军事斗争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的战略相关性更加紧密,系统对抗表面上看是军事的、技术的、信息系统的对抗,而在本质上是全方位、多层次、高强度的政治较量。一旦政治抗衡失利,思想上缴械,作战体系必然崩溃。从人的因素看,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对抗,实质上是物化的、信息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它不仅没有改变人是战争胜负决定因素的定律,而且对人的综合素质能力特别是制信息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从精神因素看,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火力打击更具毁灭性、惨烈性。这就更加需要官兵具有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品质。
人类战争规律告诉我们,无论采用什么样的作战样式,政治和精神的力量都不可或缺。在目前我军武器装备相较于强敌仍处于相对劣势的情况下,更加需要发挥我军政治工作的独特优势,发挥政治和精神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在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革命化建设。既看到信息系统的作用,又看到人的作用;既看到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威力,又看到政治因素和战斗精神的威力;既看到军事打击的“硬杀伤”力,又看到发挥政治工作作战功能的“软杀伤”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努力推进军队建设和作战观念更新,抓住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契机,加快政治工作组织模式、制度安排、运行机制、技术装备、方式手段等方面的改革步伐,在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中充分发挥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
适应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一体化联合作战规律,建立完善作战领导机制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是政治主导、信息支撑、力量多元、体系对抗、整体联动、精确高效的一体化联合作战。着眼战略和全局,实现对一体化联合作战的统一领导、高效指挥、协调实施,是夺取作战胜利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军对党领导联合作战的体制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重大成效,形成了一些规律性认识。但在一体化联合作战党委构成及其实施领导的体制机制认识还不够深刻,还存在着联合党委“联”不上去、“合”不起来,指挥不够顺畅、效率不够高等现象。这迫切需要坚持和完善作战领导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
着力探讨研究体系作战中完善党委领导作战的新模式新机制,切实把党对作战的领导落到实处。进一步明确体系作战中建立健全各级党组织的方式,保证及时组建与任务规模相适应的联合作战党委、临时党委以及连队党支部;健全战时组织生活机制,保证各级党组织每时每刻都正常、健康、规范运转,保证各级党组织的组织功能得以充分有效发挥;研究如何灵活运用会议决定、协调决定、首长决断、上级裁决等方式实施决策,区分党委对作战的领导与首长对作战领导的职责层次,实现党委会与作战会的有机衔接,保证党委实施迅捷、简洁、有效、正确地决策。加强党委平时运用指挥信息系统实施领导的训练,把网上办公与党委决策链接起来,建立健全网上情况通报制度、请示报告制度、督促讲评制度、信息共享制度,形成党委运用信息系统实施正确领导和有效指挥的机制与习惯,从而以高效科学的战时党委领导,保证作战的高度集中统一和协调,确保党中央、中央军委决策部署得到坚决贯彻落实。
适应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人机系统相统一特点,加强信息化军事人才队伍建设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由体制、理论、法规、人才四个支撑要素构成。而人才又是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必须着眼适应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的需要,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新装备操作和维护人才这“四类人才”队伍建设,建成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上乘、结构优化、人才相继的新型军事人才队伍,以带动我军整体人才队伍建设和能力素质跃升。
多措并举加强信息化军事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把“四类人才”作为打赢体系作战的第一资源,一手抓人才培养,一手抓人才管理开发,使广大指战员人人都成为各自岗位上的新型军事人才。二是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专业培养与综合培养相结合,将信息化知识与技能教育渗透于官兵成长的各个阶段,着力增强“四类人才”指技、知识结构、军政素质和理论与实践的复合性。坚持院校理论教学与部队军事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联合作战演习、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等途径,充分利用重大科研项目攻关、重大工程建设、信息化武器装备研制等时机,把人才培养更深地融入到重大战略训练和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之中。坚持国内、军内培养与国际培训相结合,增加官兵出国留学数量,加大与国外军队尤其是发达国家军队联合军演的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军事交流活动,学习发达国家军队信息化建设、信息化作战的理论和方法。三是进一步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敢于破格起用能人,不拘一格选人才,对优秀的人才大胆培养和使用;扩大选人用人的视野,变习惯于从身边和熟悉的人中选人为到部队建设一线大范围选人;变强调从本专业、本系统对口选拔人才为跨专业、跨系统交叉选拔人才;变“伯乐”荐人选才为营造竞争环境和机制“赛马”选才。
适应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全系统、全要素整体对抗要求,加强“软作战”能力建设
基于信息系统的作战体系由若干子系统构成,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是整个作战体系中的一个特殊的子系统。近几场局部战争表明,以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为主要形式的“软杀伤”,已成为一体化联合作战众多要素中的重要要素之一,它直接参与体系作战,以“攻心夺志”的特殊功效在无形的战场上发挥巨大威力。
进一步强化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与其他军事行动的一体融合。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中的“三战”对作战体系依赖性、联动性增强,“三战”子系统必须做到一体统筹,在整个大局下行动。一方面,作战体系集成要求舆论、心理、法理斗争各要素密切协调、相互配合,形成“软作战”子系统综合力量,在“攻心夺志”的对抗中,掌握制信息权,形成信息攻防强势。另一方面,如果说过去我们强调战时政治工作要围绕作战中心任务来做,那么在体系作战过程中,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不仅要围绕中心开展,而且要联进去、融进去,使“软作战”这个分系统,确实成为整体作战系统的一个有机部分。从近年来一些演习和演练看,政治性的“软作战”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插不上嘴、跟不上趟、使不上劲的现象。各级领导和指挥员一定要牢固确立渗透、融合的思想观念,像对待其他作战力量一样,把“软作战”力量纳入联合作战体系,实现统一部署、统一指挥、统一组织、统一实施、统一行动,并注重与其他作战力量间的有效配合、相互协调、能力互补,以发挥体系作战的整体威力。
进一步提高官兵的心理战防御和心理防护能力。要针对敌方心理战攻击,进行有针对性思想教育和心理知识学习,提高识别敌心理战宣传信息的能力。把心理战防御纳入一体化联合训练之中,在训练中提高部队心理疏导、心理服务能力,提高官兵自我放松、自我暗示、意念调整、情绪脱敏等自我心理调控能力。进一步做好战场心理救护预案,确保战时能够对受到心理伤害的官兵及时进行心理干扰和心理治疗。建立健全信息管制措施,既确保信息畅通,满足作战人员对信息的需求,保证“知情权”,又对有害信息实施严格管控。
适应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信息主导需要,加强政治干部的信息素质能力建设
近年来,我军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但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不少差距。比如,系统升级维护滞后,功能开发使用相对不足,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完善,系统之间相互联接还不紧密,政工干部使用信息系统的能力还不强等。
进一步推进政治工作信息化上新台阶,实现平时与战时政治工作运行机制跨越式转型,尤其要继续大力提高各级政治机关、政治干部的信息化素质能力。一是在完善政治工作信息系统使用管理的法规制度上下功夫。按照常态化运行的要求,制定各个层级各类信息系统组织运用方案,细化和明确各类信息系统维护管理制度和使用规范,使政治工作信息系统处于良好技术状态,发挥应有效益。二是在政治工作日常办公系统升级上下功夫。搞好现有政治工作信息网络资源的综合集成,重视政治工作基础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的充实和更新,进一步完善全军政工网,整合完善各级网站,充分挖掘和开发政工网的功能,正确处理好功能运用与保守军事秘密的关系,消除“信息孤岛”。三是在进一步提高政治干部信息化素质上下功夫。要多渠道全方位地加强信息知识学习。把信息化知识的学习纳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规划,纳入经常性的教育计划。通过演习、演练、岗位实践提高政治干部的信息运用与网络操作能力。
(吴志忠、王正东、霍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