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2004-2010年)电子政务建设规划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在对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变化趋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用科学的发展观,面向新世纪作出的战略决策,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迫切要求,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必然选择。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决定,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搞好电子政务建设,对于应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挑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增强政府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社会监督,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信息化工作。2001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青海省“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专项规划》。2002年,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了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加强了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省各行各业、各个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启动,部分行业和部门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为做好“十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电子政务建设的各项工作,根据《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到2010年。

  一、现状

  近年来,我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分组交换网、数字数据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等基础通信设施已覆盖全省所有的县,西宁、格尔木已建成ATM骨干网,为全省电子政务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国家重点项目“金关”、“金税”、“金盾”、社会保障工程已延伸到我省并已开始发挥作用。党政部门计算机普及率有了一定的提高,省级党政部门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达到63台左右,州(地、市)级44台左右,县级30台左右。机关办公网络建设步伐加快,省级党政部门已有2/3左右建立了机关局域网,1/4建立了物理隔离的两个局域网,1/3连通了因特网。有相当一批部门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信息服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开始加大,已经建成应用系统20多个、应用数据库30多个。

  但我省电子政务建设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观念落后,对电子政务的内涵、深远意义认识不足;缺乏统一规划和技术标准,没有统一的网络平台,各部门建设的网络不能互联互通,形成“信息孤岛”;应用系统开发不足,应用层次比较低,存活率不高;投入不足,建设资金匮乏,运行维护费严重不足;培训力度不够,公务员整体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较低,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机关办公业务的专业人员缺乏;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

  近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提高行政效能和政府服务水平提出了日益紧迫的需求,电子政务的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提高。为了满足这些需求,适应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系统地推进我省电子政务建设已迫在眉睫。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我省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政务工作的要求,从青海实际出发,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和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增强政府工作的科学性、协调性和民主性,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依法行政能力,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我省电子政务建设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需求主导,突出重点;整合资源,保障安全”的指导原则,以应用为中心,以网络平台建设为基础,以安全体系建设为保障,以管理和培训为关键,以提高政府工作效能和服务公众的质量为目的,建立健全建设和运行管理体制,动员全社会技术力量、资源和资金,基本建成电子政务框架体系。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按照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统一规划,利用统一的网络平台,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电子政务建设。充分考虑我省经济欠发达、地域辽阔等实际情况,审慎地确定我省电子政务建设各阶段的目标,分步实施。

  ——需求主导,突出重点。紧密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改革,根据政府业务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以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全局、需求明确和基础较好的业务系统和支撑这些业务系统的统一网络平台为重点,稳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正确把握需求与应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引入市场机制,在需求中寻求应用,通过良好的应用促进需求发展,培育内在发展动力。

   ——整合资源,保障安全。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本着实事求是、尊重部门差异和特点的原则,处理好电子政务建设的纵横关系,推进电子政务属地化管理,防止各自为政,加强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综合平衡安全成本与风险,按照需求,划定信息安全域,实施等级保护,逐步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

  三、总体目标

  到2010年,我省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国家有关的要求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覆盖省、州(地、市)、县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络,建设政府门户网站和我省急需的业务系统,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实施国家统一规划的“四库十二金”(四个基础资源信息库、十二个国家重点业务系统)及其它系统在我省的建设内容。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公民的信息化意识和公务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基本建成我省电子政务的体系框架,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政务部门得到普及,使各级党政部门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改善,达到国家电子政务发展的总体要求。

  四、建设内容及实施计划

  我省电子政务建设2004年开始建设和实施省级政务外网和部门局域网、政府门户网站、办公业务资源系统、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数据库、政府应急指挥信息系统、金保工程、培训工作。2005年,将州(地、市)级政务外网和部门局域网、政府网上招投标系统、政府网上审批系统、环境保护信息系统、档案信息系统作为建设重点。到2010年基本完成本规划所确定的建设内容。

  各项目建设实施方案由承建单位从2004年开始组织制定,2004年的建设项目于2004 年完成建设实施方案,2005年的建设项目于2004年年底前完成建设实施方案,其他建设项目于2005年6月底前完成建设实施方案。在制定方案时,要认真分析需求,本着少花钱、多办事,量力而行,先易后难,应用主导,逐步完善的精神,明确各阶段的建设任务。

  根据实际情况,本规划所确定的建设内容将进行适当调整。鼓励各地区、各部门争取国家投资或自筹资金安排电子政务项目,其项目经过有关程序审批后,随时可以开工建设。

  (一)网络建设

  我省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外网和政务内网构成。政务外网与因特网之间逻辑隔离。政务内网是自封闭的网络,与政务外网、因特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网络平台是全省党政部门运行网络业务的统一平台。为了节省投资和运行经费,增强信息资源共享,除国家有特殊要求之外,要避免专网建设,已经建立的专网要逐步接入政务网络平台。

  1、政务外网

  政务外网是政府的业务专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业务。接入政务外网的部门,采用逻辑隔离的方式接入因特网。政务外网连接省、州(地、市)、县三级所有党政部门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机构,形成“王”字型结构。支持数据、语音和视频业务,具备密码管理、安全认证、网络管理、信息管理和交换等功能,逐步完善备份、应急和灾难恢复体系。根据不同业务系统的特点,运用虚拟网和密码等技术,满足不同部门、不同类型的业务需求。

  省级政务外网平台依托青海经济信息网,充分利用现有设备,适当扩充构建。省级政务外网平台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工作,由省信息中心承担。各州(地、市)、县的政务外网平台的建设和维护单位由当地政府确定。

  2004年建成省级政务外网平台,连接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办公厅及大部分厅局。

  2005年完成所有省级党政部门与省级政务外网的连接;建成8个州(地、市)级政务外网平台,连接州(地、市)级主要党政部门;选择两个试点县建设县级政务外网平台,连接县级主要党政部门。

  2006、2007年完成所有州(地、市)党政部门与州(地、市)级政务外网平台的连接;完成所有县级政务外网平台的建设,连接所有县级党政部门。

  2、政务内网

  政务内网连接省、州(地、市)重要党政部门。县级及以下党政部门暂不连接政务内网。政务内网是涉及国家秘密的网络,其建设方案审查和网络验收必须有保密部门参加。

  政务内网参照中办、国办、国信办的统一要求和方案进行规划和建设,由省政府办公厅组织实施。

  3、党政部门局域网

  省、州(地、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办公厅(室)以及其他需要传输涉密信息的重要党政部门,建设物理隔离的两套局域网,一套接入政务内网,一套接入政务外网。全省其它党政部门只建设一套局域网,接入政务外网。

  机关局域网遵循国家和省上的有关标准,由各部门自行建设,建设资金原则上由各单位自行筹集。涉及国家秘密的局域网建设方案及安全保密方案报同级保密部门审查。省级党政部门的局域网2004年基本完成,州(地、市) 级2005年基本完成,县级2006年基本完成。

  (二)“十二金”工程

  “十二金”工程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结合我省实际需要,进行规划和建设。

  办公业务资源系统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组织,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协助实施,2004年开始建设;

  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省经济委员会、省财政厅、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省统计局等部门协助实施;

  金财工程由省财政厅组织实施;

  金审工程由省审计厅组织实施;

  社会保障工程由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牵头,省财政厅、省民政厅协助实施,2004年开始建设;

  金质工程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实施;

  金农工程由省农牧厅牵头组织,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粮食局、省扶贫办等部门协助实施;

  金水工程由省水利厅组织实施;

  金关工程由西宁海关组织实施;

  金税工程由省国税局和省地税局组织实施;

  金融监管工程由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组织实施;

  金盾工程由省公安厅组织实施。

  (三)信息资源建设

  四个基础资源信息库和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划和标准,结合我省实际进行建设。

  人口基础数据库由省公安厅建设;

  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省工商局、省编办、省民政厅、省统计局、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等部门共同建设;

  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数据库由省国土资源厅、省测绘局组织实施,2004年开始建设;

  宏观经济数据库由省统计局组织实施;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建设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省委、省人大、省政协办公厅协助实施。

  (四)全省政府门户网站

  对全省各级党政部门网上信息进行科学分类和整合,建立方便快捷的检索查询系统,整合网上服务项目,建立青海省政府门户网站,对企业和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促进政务公开、行政审批、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等服务。省、州(地、市)两级党政部门已经建立的网站,要以适当的方式适时纳入全省政府门户网站。

  政府门户网站由省政府办公厅和省信息中心共同组织实施,2004年建成基本框架,今后根据业务需求不断完善。

  (五)省内重点应用系统

  1、政府应急指挥信息系统

  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政府应急指挥信息系统,保障政府在紧急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能够快速、及时、准确地收集和传输信息,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指挥协调能力和防范处理能力。

  政府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由省政府办公厅组织实施,2004年开始建设。

  2、政府网上招投标系统

  建设政府网上招投标系统,实现政府工程和采购信息披露,招投标公告发布,招投标文件及表格下载,网上投标,评标过程控制、监督、结果公告,身份认证,网上投诉,信息查询,信息交流等功能。

  政府网上招投标系统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省财政厅组织实施,2005年开始建设。

  3、政府网上审批系统

  开发建设网上审批系统,在公众网上实现审批项目咨询、申请表单下载、网上递交申请、审批结果发布、网上信息交流、身份认证、网上投诉等功能;在政府办公网上定义审批流程,实现网上审批办理、联合审批、办理监督、证照打印、统计分析、资料查询、信息交流等功能。

  政府网上审批系统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实施,2005年开始建设。

  4、环境保护信息系统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建成环境基础数据库和查询服务系统,形成环境基础信息采集、交换、动态维护和共享的机制,为党政部门和社会提供环境基础信息服务。

  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由省环保局组织实施,2005年开始建设,2006年基本建成。

  5、档案信息系统

  建设档案目录数据库、档案全文数据库、现行文件数据库和档案多媒体数据库,逐步实现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和全文信息查询,为党政机关和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

  档案信息系统由省档案局组织实施,2005年开始建设。

  (六)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按照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法规、标准、管理规范,建立健全我省的安全标准规范与管理办法,建立我省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以密码技术为基础的网络信任体系、应急处理体系和备份恢复体系,加强风险评估,划分信息安全域,实施等级保护。安全保障体系和网络系统及应用系统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由省国家保密局、省公安厅、省国家安全厅、省委机要局、省通信管理局共同组织实施。

  (七)标准和法规、制度建设

  我省的标准体系以实施和执行国家的标准体系为主,可酌情进行适应性调整。在符合国家有关法规的前提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必要的地方性管理办法。由省信息办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标准、法规、制度、办法,并组织实施。

  (八)培训

  把培训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超前安排,落实资金,认真抓好。按照国家制定的培训制度、培训标准和培训大纲,制定2004年至2010年的年度培训计划,在公务员中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使用技能。将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考核纳入公务员业务考核范围。

  培训由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省信息办组织,2004年开始实施。

  (九)管理体系建设

  电子政务建设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各地区、各部门都要适时成立相应领导机构,每个项目都要成立项目实施机构,加强和规范电子政务建设管理。

  省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审议全省电子政务发展战略、规划、有关法规草案和重大决策,综合协调各单位、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

  各地区、各部门的领导机构负责审议本地区或本部门的电子政务发展战略、规划和重大决策,综合协调电子政务建设。

  各项目的实施机构制定项目的建设实施方案和运行维护制度,负责项目建设和运行维护。

  五、主要措施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按照国家和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稳步推进。各级领导同志要提高对电子政务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加大对电子政务工作的组织协调力度。

  (二)加强宣传,消除误区

  利用多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消除“贪大求全,跑马圈地”、重“电子”不重“政务”、电子政务等同于建专网等误区。要认清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之间的区别,实施电子政务工程不是简单地将现有办公、办事、业务、服务程序原封不动地搬上计算机,而是要对传统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工作手段进行革新,改革管理模式,优化业务工作流程。

  (三)规范试点,突出重点

  根据建设规划组织电子政务建设的试点与示范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我省电子政务建设,防止一哄而起、盲目追风。有关部门已经开展的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要根据本建设规划提出的任务和要求,纳入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规划。

  (四)统一平台,加强整合

  各地区、各部门网络和业务系统,要按照省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利用统一的网络平台建设。已建的网络和业务系统,要进行调整、规范和完善,逐步实现与统一网络平台互联互通。新建的业务系统,要充分利用全省现有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严禁重复建设。

  (五)积极筹措资金,合理使用经费

  各地区、各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创造条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多方筹资,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在政务内网建设中,要同步规划安全保密设施的建设经费。电子政务系统建成后的运行经费,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由财政部门商有关部门纳入年度预算。同时,要合理安排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六)加强制度建设,重视绩效评估

  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执行《青海省信息化建设管理规定》,努力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逐步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建设绩效评估体系,加强对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考核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