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问题及趋势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推行电子政务是国家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是支持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履行职能的有效手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2]17号)印发以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迈上了新台阶,电子政务在提升治国理政能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政府积极贯彻中央战略部署,稳步、有序地推进电子政务各项工作,重点业务系统的应用进展顺利,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不断推进,基础信息库和标准库体系建设开始起步,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建设和应用发展不平衡,应用系统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效率低;法律法规和标准化工作滞后,安全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管理、运行体制不完善,创新能力不强。本文主要从政府网站建设、政务网络平台、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政务资源整合、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就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一些探讨。
  一、电子政务建设现状

  1、政府网站建设方面

  政府网站建设成就引人注目,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简称:中国政府网)于2005年10月1日试运行,在经过3个月的试运行后,2006年1月1日正式开通,设有中文简体版、中文繁体版和英文版。中国政府网是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门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政务信息和提供在线服务的综合平台。建设中国政府网,是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政务公开,改进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效率,便于公众知情、参与和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以中国政府网的开能为标志,政府网站的“门户”作用开始体现出来,一些先进的部门、地方政府网站在便民服务、网上办事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政府网站正逐步成为人们了解政府工作动态、查阅政府信息、指引公众办事、反映社情民意、实现网上办理事项的重要渠道。

  2005年,我国县级以上政府门户网站拥有率达到73.5%,76个国务院部委、直属特设机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及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中共有73个单位拥有部门网站。31个省级政府中28个省级政府拥有门户网站,333个地市级政府中已有316个拥有门户网站,县级政府门户网站拥有率为77.7%。

  通过政府网站公开政务信息逐步成为各级政府的普遍做法,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出台了专门的政策规定,确保了政务公开的扎实推进。网上政务公开的内容丰富、及时,网上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通知公告、政策法规、政府机构组成、人事、财政、统计数据、办事指南等信息。多数地级以上政府部门能够按照要求推行政务公开,为政府网站政务信息发布提供有力保障。

  服务是政府网站乃到整个电子政务的生命线,面向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网站的核心内容。越来越多的政府门户网站能够按照用户对象设置频道,居民、企业、旅游者、投资者是四种最为常见的用户类型。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简洁实用逐步成为多数政府网站的设计理念。

  网上办事成为亮点。半数左右的政府网站开始逐步整合相关部门的在线资源,正在从以信息发布为主向以在线办事为主过渡,能够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业提供若干在线服务。

  2、政务网络平台建设方面

  由于国务院各部门的职能不同,其业务性质也完全不相同,决定了其对信息化的要求存在诸多差异,影响着其部门专网的发展状况。有些部门已经建成部门专网,并能够较好地支撑或开展部分业务;有些部门的专网正处在规划建设中,正在准备逐步利用网络开展业务应用。“金”字工程带动的业务部门(如税务、财政、公安等)政务网络平台建设走在了前列,为各部门的业务系统和信息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具备了一定基础。随着国家电子政务建设主要任务的确定,各级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推进当地政务网络建设。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方政务网络的建设情况差异较大,其中北京、上海、黑龙江、江西、广东、安徽、福建等地已经率先建成了电子政务省域网、城域网,覆盖范围较为全面,而其他一些地方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尚处在规划期和积极建设期。

  3、提高行政效率方面

  电子政务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电子政务在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大职能中发挥了较为突出的作用,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提高了行政效率。

  十六大进一步提出要“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拓展了电子政务的发展空间,大部分政府职能部门如税务、工商、海关、公安等部门都已建成了覆盖全系统的专网,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的水平不断提高,适应政府机关办公业务和辅助领导科学决策需求的电子信息资源建设初具规模,政府各职能部门开始尝试横向数据共享,利用网络向社会各界提供政府信息和应用项目,政府网站与办公自动化系统连通,与各部门的职能紧密结合,使政府站点成为便民服务的窗口,沟通政府与民众的桥梁。

  商务部通过门户网站建设,加快了公共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了传统业务流程,更好地实现了对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的目标,有效提升了对社会公众的服务能力,树立了服务型政府的良好形象,提高了服务效率。

  在交通管理服务方面,机动车和驾驶证业务的办理、进口车核查、交通事故统计分析、交通违法处理等各项业务普遍实行了计算机管理,规范了机动车入户和驾驶证申领业务,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

  广东省出入境管理部门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行网上申报、审批、办理,通过邮递送达,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因需办理护照,大大提高了服务群众的能力。

  “金审”、“金关”、“金税”等重点政府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建设大大提高了政府的监管能力,政府在健全市场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保护交易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完善预算、金融等领域的法律制度,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维护社会公平等领域的监管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社会管理信息系统在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加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提升了社区城市管理、生产生活安全、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效率。

  4、政务资源整合方面

  (1)政务信息公开

  伴随电子政务的建设,政务信息公开取得了一定进展。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正式颁布,2005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中办发[2005]12号)。这些全国性法规的实施,为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各地方和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并逐步完善已有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相关信息公开目录或指南,许多尚未制定相关信息公开制度的地方和部门加紧了制度制定的步伐,取得了积极进展。

  北京市,通过“首都之窗”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布了市政府部分行政许可事项的许可依据、条件、程序、期限和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实现了五个100%公开,即:政务信息公开目录100%公开,面向社会和公众的规范性文件100%公开,行政许可事项100%公开,表格单据100%公开,办事指南100%公开。

  (二)政府基础信息库建设

  我国政府基础信息库包括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与自然资源、宏观经济基础数据等四大国家基础信息数据库。

  1、人口基础信息库

  “人口基础信息库”由公安部牵头,国家计生委、国家统计局、民政部等部门参与建设。自1986年开始建设以来,公安人口信息管理系统逐步成熟,录入和存储了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地、住址、居民身份证号码、身高、血型等41项常住人口信息。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已建成市级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地级以上城市有294个,其中联成网络的有213个;建成县(市)级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县(市)有1560个,其中联成网络的有1126个。北京、天津、上海市和江苏省全部人口信息数据都可在网上查询。

  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主要的建设任务,一是建立国家级人口基础信息库,容纳全国人口的基础信息,为国家级电子政务的业务系统建设、全国人口普查、跨地域人口信息资源共享以及宏观经济决策分析服务;二是建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市级人口基础信息库,为同级政府部门实施电子政务提供支持,为上级人口基础信息库提供更新维护;三是逐步整合政府有关部门相关人口信息资源;四是适应全国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等工作的要求,完成现有派出所、市公安局、省公安厅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升级、改造任务;五是逐步建立各级人口基础信息库的管理、更新、维护保障机制,保证数据新鲜、准确,系统运行安全、稳定、高效;六是建立相关标准体系,规范与“金盾”、社会保障、“金税”、“金关”等电子政务业务系统的数据接口,逐步实现互联互通。

  (2)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

  “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由质检总局牵头,协调工商总局、国税总局、民政部、中编办和统计局等部门,以各部门数据库为基础,共同建设完成。它的建设内容是“一库一系统二网一平台”,即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及管理系统、内容传递和外部交换网络、面向国家电子政务和社会应用的统一应用平台。

  目前,数据库建设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①中编办系统已建成行政、事业单位历史数据库和动态性较强的事业法人登记库,网络化程度较成熟,但还没有实现动态的实时联网;②民政信息系统建设滞后较多,区县计算机配置率还不到50%,基层存在大量手工作业情况;③工商系统由于省以下的区域性企业机构登记量较大,重点放在了省及以下区县,有计划考虑建设中央一级数据库;④统计系统作为应用层,经过两次大规模基本单位普查后,建立了一定基础,具备应用相关信息的能力,但目前全国中央、省、市、县四级行政机构尚未联网;⑤组织机构代码数据库形成了全国统一的赋码颁证管理模式,实现了国家、省、市、县的四级建库联网工作,并在银行、税务、海关、外汇、公安车辆管理、统计以及外经贸等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⑥湖北、上海、陕西、河南、北京、山东等地已开始不同程度地启动当地法人数据库建设项目。

  (3)空间地理与自然资源基础信息库

  该项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参加单位包括国土资源部、水利部、中科院、海洋局、测绘局、林业局、气象局、航天科技集团、总参测绘局、总装电子信息基础部。通过对11个部门单位所拥有的海量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实现我国主要地理空间和自然资源基础信息的标准化空间集成。其主要建设内容是通过整合分散在各个部门和地区的地理空间和自然资源信息,建立逻辑上统一、物理上分布的地理空间和自然资源基础信息库,开发支持电子政务主要应用的综合信息库,建立统一的地理空间和自然资源信息共享目录体系和交换系统,支持多层次网络共享。

  (4)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库

  由国家统计局牵头,组建了包括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人民银行、商务部、国税总局、海关部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单位组成的项目建设小组,2004年又扩充了民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水利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旅游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外汇局等十个单位。

  宏观经济数据库建设项目工程包括宏观经济数据库核心系统和支撑子系统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立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可比性的宏观经济数据库指标体系,使宏观经济数据库的内容既边界清晰,又尽可能涵盖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教育、环境资源等方面宏观情况;在国家统计局建立宏观经济数据库核心系统,在相关部委建立交换节点系统,在各省级统计局、重点城市统计局建立宏观经济数据库的分布式节点,以开放的体系结构支撑宏观经济数据库的运行和应用;利用各级政务网络资源连接同级决策领导机构和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进行部门宏观经济数据交换,支持宏观经济运行管理和决策支持。

  (5)政务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应用计算机手段进行文件管理的方式已成为传统手工登记为主的文件管理方式的重要补充,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通过建立文献库和文献目录,方便了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许多政府部门都在不断加强目录体系的研究和尝试,采用元数据技术作为目录体系建设支撑的尚处在起步阶段,总体而言这些研究和尝试涉及资源范围小,应用少且不成熟。但由于相关制度配套及标准的缺失,特别是元数据标准的缺乏,使我国尚未建立起以元数据标准为核心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距离满足各级政府部门对政务信息是什么、有什么、在哪儿、谁能得到、以什么方式得到的需求相关甚远。

  从2000年1月1日开始,国务院办公厅完成了通过“全国第二代电子邮政系统和公共地址簿”改造现有网络,建立了支持IP协议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实现了包括国务院所属102个部门和地方47个省市(含15个计划单列市)办公厅上下信息资源的网络化交换。建立了“国务院电子政务空间辅助决策系统”,涉及国办与多个专业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

  尽管政府部门间已经存在了许多交换,但从比例上看,仍然只占政务信息资源的一小部分,大量的交换并未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交换体系,存在着交换时间不及时、不定期等问题。业务联系较为紧密的部门间的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发展较快。如海关部署“中国电子口岸”建设,促进了包括海关、国检、质监、外贸、外汇、工商税务等多个涉及进出口管理业务的行政部门的信息资源交换,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企业向相关政府管理机关申办各种进出口手续,从而真正实现了政府对企业的“一站式”服务。

  许多地方政府进行了政务信息资源交换试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些基于信息交换的跨部门协同业务也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5、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方面

  当前,电子政务发展面临的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主要表现在:

  (1)信息安全漏洞呈不断上升趋势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部门公布的漏洞数量越来越多,漏洞被发现和被利用对系统实施攻击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对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病毒传播增加了更多的便利。我国各级政府网站仅在2005年就被篡改网页2027次,比上一年多一倍。

  (2)网络攻击手段日趋多样化

  网络钓鱼、间谍软件、垃圾邮件等威胁已经危及到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传统的网络安全技术(如防火墙、反病毒、入侵检测/防御等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信息安全的需求,探索和研究新的安全解决方案和安全新技术是保障电子政务安全,提高网络性能,维护政府信誉的迫切需求。

  (3)信息安全意识和观念淡薄

  目前,我国公民对信息安全意识和观念淡薄、信息安全管理水平不高的状况仍未得到有效的改善。信息安全知识不足、对信息技术安全了解不够、内部管理控制不严等构成了当前电子政务面临的重要安全隐患。据统计,80%以上的成功入侵都是利用了人的无知、麻痹和惰性,因此人的安全意识对电子政务安全具有重要作用。2005年信息安全状况调查显示,缺乏最基本的安全防范措施,如未修补或防范软件漏洞等情况是导致安全事件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占安全事件总数的68%。在对日常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中,用户安全意识和观念淡薄占58%;第二位是网络安全管理人员缺乏培训,占39%。

   二、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多方面的基础相对较为薄弱以及受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较为深厚,无论是从电子政务的发展要求还是从政府改革与社会信息化的需要来看,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目前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发展极为不平衡,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网站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网站建设发展不平衡,中央、省级政府及部门的门户网站建设比较完善,地级、县级政府及部门就相对落后;东南沿海地区政府的门户网站所占比例大,而中西部地区就相对落后。

  2、政府网站可持续运营缺乏长效机制,信息更新频率低;网站建设不规范,页面和功能设计缺乏统一标准规范,政府门户网站的站名、域名不规范,给用户查找政府网站造成不便。页面、栏目、内容设计五花八门,即使两个政府网站上都有某类信息或服务,用户在一个政府网站上可以习惯地查询使用,但到了另一个网站上又需要重新学习还不一定能找到。

  3、基本的政务信息如新闻动态、政策法规和政府公文等大部分都能做到及时、全部公开,关键性政务信息如人事任免、干部选拔、财政公开、采购公开和项目投资等公开不充分,由于保障措施不到位,造成政府网站获取政务信息的渠道极不通畅,网站工作人员也得不到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只能转载媒体对政务活动的报道。

  4、政府与公众互动效果有待提高。与公众互动类栏目如网上投诉、领导信箱、民意征集、在线调查和市民论坛等栏目普及率较高,吸引了大量用户访问政府网站,但从效果上看,大多数网站做得不很理想。

  5、在线服务深度十分有限,在线办事功能的实现程度较差,跨部门业务协同与信息共享有待加强。

  (二)政务网络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有路无车、有车无货。如果把政务网络比喻为高速公路,业务系统是路上的车,信息资源是车里的货物,那么这条高速公路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路宽、车少、货更少。许多部门虽然已经建有相对完善的网络系统,却严重缺乏在网络上运行的政务信息资源。

  2、统一的政务网络平台尚未建成,政务专网建设存在各自为政、标准不统一的现象,不能支持实现互联互通,信息不能共享。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存在两条线,一条是以省为单位各自建设的横向网络体系,另一条是各部委独立建设的纵向行业管理网络体系。这两条线都有自己的总体规划,自成体系,没有统筹兼顾,各自为政,造成纵横分离,数据一致性缺乏保障,信息无法共享。越到下一级行政部门,条块分割越严重,越难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这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现象极为普遍,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投资浪费。

  3、政务网络平台建设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明确。一般而言,政府办公厅、信息办、信息产业厅、政府信息中心、经济信息中心甚至电信运营商或者其他政府主管部门,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政务网络平台的建设和运维,上下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服务体系,没有统一的技术规范,也没有一致的技术保障力量,因此必然导致最终难以为大客户提供统一的端到端的全程服务。

  4、网络资源整合的机制还不明确,已建、在建和待建网络之间资源整合关系还不清晰。政务网络平台与业务系统建设之间的对接、转移机制尚未建立,业务系统平等迁移的管理和保障机制亟待形成。

  5、持续运营能力不足。政务网络大多由政府投资,基本建设资金一般能够保障,但运行维护期间,尚没有形成自身的盈利模式,还无法很好地通过项目本身来计提折旧和获利,尚未形成可持续运营的自我发展能力,因此政务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在相当长时间内将仍然以政府投入为主。

  (三)提高行政效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明显不足,突出表现在政府信息流与业务流的脱节。电子政务建设没有完全以政府业务流程为导向,各业务系统共享程度较低,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许多部门虽已建有相对完善的网络系统,却缺乏在网上运行的政务信息资源。

  2、仍有相当一部分公务员信息化意识比较淡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普遍偏低,政务信息系统开发能力偏弱,系统运维能力不强。

  3、业务系统建设的部门化倾向降低了业务和资源整合水平,固化了部门利益。业务需求不明晰不利于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益,可能使投资风险上升。

  4、电子政务建设强调再造和优化政府部门的政务流程,改变政府的工作模式,淡化部门意识,提升政府的社会服务能力、宏观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但政务流程再造和优化必然会减少相关部门和个人的职权范围,影响部门和个人利益,也就会遇到许多阻力。

  5、电子政务法律法规仍不健全,亟待解决的立法包括个人信息保护法、信息安全法、政府信息公开法、电子文件法、电子版权法、数据保护法、电子交易法、电子身份证法等。

  (四)政务资源整合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务信息公开程度低、内容少;过多强调部门利益,阻碍了信息公开;政务信息数据管理混乱,严重限制了信息公开的可行性;信息公开包括数据的采集、处理、规范化及相应数据库维护等工作成本较高。

  2、国家级基础信息库除地理空间和自然资源信息库建设取得一定实质性进展外,其他三个基础信息库的建设思路尚未确定,目前仍然以各部门为主进行分头建设。

  3、各级政府部门对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认识不一致、不统一,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严重滞后,所涉及的技术标准、信息内容本身的表达、服务标准等还的缺乏,都影响着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建立。

  4、政务信息资源交换缺乏统一的网络规划,特别是没有统一的IP规划,制约了部门间信息资源的交换,不能满足跨部门数据网络传输和信息交换的需要。

  5、政务信息资源交换缺乏相应的机制和制度,对于由于政务信息交换带来的风险缺乏相应的防范、分担及评价机制,没有建立相应的机制,保障信息交换后的部门利益不丧失。

  (五)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电子政务需要的大量基础设备仍然需要依靠从国外进口,所需设备的核心芯片和系统内核逻辑编程都掌握在国外制造商手中。这表明我国电子政务存在着潜在的电子政务安全问题。

  2、由于对引起安全问题的原因缺乏正确认识,导致实践中花费很大的代价购买信息安全的设备,有的还通过建设专网,限制社会公众的访问,从而降低了电子政务的应用效果,从而降低电子政务的应用效果。

  3、认为大量地向社会提供有关政府的信息会使政府工作陷入被动,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以强调信息安全为由“截获”了本该向社会公开的信息。

  4、认为信息安全是技术问题,依靠相应的技术就能防范。实际上国内外许多信息安全事故都是人为造成的,要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必须从完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入手,走自主发展的道路。

  三、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

  结合国际社会电子政务发展形势和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实际,未来五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要各有侧重

  中央政府应当加强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宏观决策能力和加强对整个经济社会运行的监管,工作重点是建立完整的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加工、分析和分发、反馈体系,提高决策的速度和质量,加大监管的力度。

  各市、县、镇(乡)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直接面向百姓,日常管理和服务事务繁杂,应大力加强基层电子政务建设,加大投入、加强引导、推进示范,大幅度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应当加大对基层实践和创新的鼓励和支持,通过宣传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帮助相对落后地区少走弯路、迎头赶上。

  (二)大幅度提升政府网站整体服务整合能力

  政府网站建设仍然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是电子政务面向社会的窗口和纽带,进一步提高政务信息公开范围和信息服务质量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在做好政务信息公开的同时,重点是要提高政府业务上网的比率,提高网上政府与企业和公众的互动水平,切实提高政府网站的公共服务能力。围绕政府、企业和公民需求开展一体化在线服务,综合利用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电话等通讯手段,提高网上政务服务的普及水平和业务深度。重点是在为“三农”和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服务上下大力气,真正见到成效。

  (三)加大政府和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将更加强调建设和完善政府职能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库,在此基础上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人口、法人单位、地理空间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公文档案等基础信息库建设,开展政府部门间以需求为导向的信息共享试点。

  加大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重要方面,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扩大知识传播范围、加快知识传播速度的有效手段,它将成为促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工作。数字图书馆、数字化教学课件、数字博物馆、数字档案等众多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为缩小数字鸿沟、繁荣社会文化、宣传中华文明起到关键性促进作用。

  (四)建设重点业务系统要突出协同和整合

  重点业务系统建设进入集中建设阶段,业务系统建设将按照“先纵、再横、纵横交错”的总体性进程逐步推进。从纵向业务系统建设看,继续推进经济调节、市场监管领域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完善财政、金融、税收、海关、宏观经济管理等业务系统,加强公共安全、应急处理等社会管理领域业务系统建设,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业务系统。在完善纵向系统的基础上,在社会信用、综合治税、环境保护、公共安全、食品药品监督、涉农信息服务等领域进行跨部门业务协同试点示范,进一步发挥业务系统的协同效益。跨部门协同的逻辑起点是面向解决问题的业务需求,是多部门为共同解决一个问题、实现一个共同目标而进行的业务整合,与此同时,跨部门协同的历史起点是相关业务各部门纵向系统的协调、同步建设,只有将二者紧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为业务协同确定目标导向和奠定物质基础。

  (五)不断创新电子政务发展模式

  电子政务建设在管理和运行机制方面将有所突破和创新。在鼓励企业参与方面,通过必要的补偿机制将部分业务系统的建设和运维直接交给企业,扩大业务外包的范围,拓宽企业投资电子政务的渠道。在发展模式创新方面,建设覆盖城镇人口的社区信息化网络平台,形成服务内容覆盖科技、气象、教育、医疗、商务、旅游、家政、娱乐等的社区服务网,建设社保、医疗、就业指导和生活救助服务体系,推进电子政务服务进入社区和家庭,鼓励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于一体的发展模式创新。在技术创新方面,将通过建设国家工程中心和技术验证平台的方式,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与实际业务的结合,降低投入风险。

  (六)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

  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在“积极防御、综合防范”发展方针的指导下,提升信息安全技术研发水平,增强信息安全产业和服务国产化能力,初步形成信息安全产业群,建立电子身份认证体系,不断提高个人隐私的保护能力,加强无线网络安全治理,逐步完善电子政务安全等级防护体系,使电子政务安全防护能力得到实质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