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铸辉煌——水城军分区“四不怕”创一流业绩
来源:六盘水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不怕困难、不怕艰苦、不怕重压、不怕负重”。

    这是水城军分区党委率领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在履行新的使命,争创一流业绩中锤炼的四种精神。“四不怕”精神铸就了水城军分区五年辉煌历程。五年来,全区先后有19个单位36名个人受到中组部、解放军总部和成都、贵州两级军区表彰,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结出了累累硕果。

困难多,更要知难而进

    2001年初,军分区新一届班子上任后,面对的是破旧的营房、残缺的办公楼、杂乱无序的营区布局,官兵住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建的“干打垒”,环境艰苦。穷则思变,军区党委一班人通过调查研究,反复研讨,确立了“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加快发展、争创一流,实现干部队伍知识化、指挥办公自动化、管理秩序正规化、营院建设园林化”的创业思路,唱响了一曲在艰苦环境中解难题、求进步、谋发展的创业之歌。

    经过五年的艰苦创业,协调筹资2000余万元,建成军事指挥中心,实现指挥办公自动化;修建了市民兵训练中心、干部职工经济适用住房,改造了八一路、办公楼,营院被成都军区评为“文明卫生营区”,实现了营院建设园林化,营院建设步入了成都、贵州两级军区先进行列;修建了四所“八一”希望小学,扶贫点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扶贫点由贫困村向小康村迈进。

    人才是制约水城军分区跨越发展的又一大难题。近年来,军区党委立足自身实际,制定了《干部教育管理办法》、《干部队伍建设三年规划》、《建设学习型党委、学习型军营、学习型军人意见》,先后投入资金50余万元开展学历升级、入学培训,干部大专以上学历达100%。同时,通过岗前培训、换岗锻炼、以会代训、入学深造、领导传帮带,组织开展“双十”评比等方法,锤炼提高干部队伍的能力和素质。     

任务重,更要负重前行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推进,军分区系统肩负着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履行新使命的繁重任务。“一班人”围绕“打赢”目标,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要求,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建成了“三网九系统”,开通网站10个。通过举办培训班、选送干部入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开展计算机“扫盲”与“进级”活动,95%的官兵取得了国家等级证书。依托作战指挥平台,积极开展以城市防空为主的首长机关战术网上练兵活动,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受到了省军区的表彰。

    与此同时,按照“控制规模、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分类建设”的原则,实现城市民兵建设“三个转移”、“四个拓展”,水城钢铁(集团)公司武装部被总参、总政表彰为“全国基层民兵预备役工作先进单位”,水钢集团总公司被军区表彰为企业党管武装先进单位。

    按照“精干、应急、可靠、管用”的要求,组训了专业技术分队、对口专业分队、民兵应急分队。投入100余万元资金改善了民兵应急分队的装备,组建了民兵高炮营,积极筹划组织民兵应急分队开展反恐处突综合演练,遂行战备任务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军分区和两个人武部被贵州省军区评为“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水城军分区在奋力推进自身建设的同时,率兵带民积极投身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围绕四项工程练兵强兵。

    大干“绿色工程”。成立民兵预备役专业队造林指挥部,组织10余万民兵预备役人员投入三岔河和北盘江流域生态屏障建设“主战场”,完成退耕还林还草、荒山造林40余万亩,为中国凉都·六盘水走生态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抓实“富民工程”。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开展“投身大开发,建设新凉都”系列活动,协调资金260余万元,为扶贫点新建了种牛场、种猪场、养鸡场,修建乡村公路400余公里,建小水窖小水池300余个,解决了5万余人的温饱问题。

    推进“希望”工程。坚持扶贫先扶智,出资、协调资金70余万元,修建了光明村、成功村、大箐村3所“八一”希望小学,扶贫点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水城县人武部2002年被中组部表彰为“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单位”。

    创建“平安”工程。水城军分区连续五年被贵州省军区评为“安全稳定先进单位”,以自身的稳定促进了驻地稳定,以自身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和谐。同时,组织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2.5万余人次,车辆300余台次,参加处置煤矿瓦斯爆炸、山体滑坡、抗洪抢险、治安联防等急难险重任务100余次,抢救群众1500人,挽回经济损失1200多万元。积极协助地方做好“四方面人员”的工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