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市是全省重要的钢铁、磷盐化工基地,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城市。刚刚结束的市委工作会议提出了“三化”建设,要求我市要加速新型工业化。对于安宁来说,不但有挑战,更为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安宁市委书记李树勇表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安宁要建成绿色工业强市。
记者:安宁市如何实施“三化”联动?
李树勇:安宁城市发展的目标和定位是,打造绿色工业强市、休闲养身名城,并且把安宁建成中国西部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现代新昆明的西部新城。推进“三化”建设的重点在新型工业化,难点在全域城镇化。安宁是以工业为主的城市,是钢铁、磷盐化工基地,这是传统工业也是基础工业,现在要求进行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要坚持“促投资、调结构、提效益”的方针,以大投入、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带动工业大发展。全域城镇化是难点,想在3到5年内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超前投入并加大投入,整个基础设施围绕水、电、路、气、通信实施,并覆盖市域,这一块的投入是重点也会是难点。另外,企业向园区集中,先富起来的农民向城镇集中,这就需要做劳动力转移工作,比如为转移的农民做就业指导和培训,还要加大社会保障力度,需要相关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记者:作为传统的工业强市,在发展新型工业化方面,有哪些项目和举措?
李树勇:作为全省重要的钢铁磷盐化工基地,安宁有很好的工业基础。加速新型工业化,走工业强市之路,是安宁持之以恒要坚持的重要发展战略,我们现在正大力实施工业突破、园区建设,着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安宁工业园区的规划总面积为395平方公里,是省级重点工业园区之一,也是云南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工业园区的总产值已达到362.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63.71亿元,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6%。目前,全市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达83家。
另外,工业园区建设围绕服务大工业大项目、围绕招商引资、筑巢引凤,加强路网建设等配套设施建设,路网建设方面投资30个亿,包含外部快速通道和园区内部路网建设,全长达35公里。建设再生水厂和水库,为园区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园区内还进行输电线迁改,保障供电用电。此外,作为中小企业孵化基地的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目前已经开工建设。
记者:在提升全域城镇化方面,安宁有何举措?
李树勇:安宁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较为突出的地区,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也是安宁一贯坚持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目前,全市城镇化率达65.8%,建成区面积达20平方公里。年底前,安宁56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会全部开工,总投资112.34亿元,其中今年完工的项目达到40%。结合贯彻落实市委工作会议精神,在城镇化方面明确提出,安宁要作为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根据安宁的地形地貌,按照安宁的城市总体规划,以组团式空间布局为基础,着力打造好太平新城、温泉旅游小镇、职教园区、工业园区,加之主城的改造、提升和完善,将把安宁建设为一个宜居城市、现代化新昆明的西部新城。
记者:安宁在高端信息化的发展中提出打造“智慧安宁”,什么是“智慧安宁”?
李树勇:“智慧安宁”包括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将电子政务信息网、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等工程,做几网融合。同时,把信息化和产业化进一步集中、融合。具体工作为:一是集中力量实现无线数字城市工程、数字乡村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确保十二五期间全面实现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互联互通、互动发展;二是加速信息技术与产业的渗透融合,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用信息化改造、提升服务业,以信息化推动农业产业化,提升产业层次,增强竞争能力;三是强化信息应用,全面夯实电子政务应用基础,积极打造社会信息化服务平台,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网络化、人性化,逐步实现智慧安宁这一目标。
记者吴霞报道 杨艳辉摄
中共东川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冰——
打造昆明第二增长极
“资源型城市转型对东川是一次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将在上半年成绩的基础上实施三大战略,力求五个突破。”王冰接受采访时表示,东川区将紧抓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和云南省第一批扩权强县试点的契机,努力实现“把东川打造成为昆明第二增长极”的目标。
记者:东川区将如何贯彻落实市委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三化”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王冰:首先,实施三大战略。一是筹谋“大通道”战略,破解发展制约。响应 “挥师北上,交通先行”的战略部署;二是实施“大工业”战略,积极推进平台、载体建设,结合工业产业发展规划强化招商引资工作;三是推进“大环境”战略,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其次,要力求五个突破。一是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在改善经济结构上求突破,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二是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在增强发展后劲上求突破;三是完善城乡发展格局,在统筹城乡发展上求突破;四是加大生态治理力度,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上求突破,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促进经济建设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后,还要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上求突破,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结合。
记者:对于落实“三化”任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将怎么解决?怎样配合发展?
王冰:就实际情况来看,东川区的城镇化建设非常迫切,然而,在城镇化的同时要注意解决好民生问题。东川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出了“人下山,树上山”,准备在5年内搬迁出采空区、塌陷区以及地质灾害隐患区等地的5到8万人。在一次性实现城镇化的同时,还会为其配套相应的低保、教育、就业等政策,使其“留得住”;而对于阻碍东川发展的土地和交通因素,我们提出“跳出东川,发展东川”。目前,东川区准备修建国家矿山公园。对于能够恢复的矿山就尽量恢复,其余难以修复的老矿洞等就采取固化方式,在其工业文明历史上再加一点文化因素转为旅游景点。我们将以矿山公园为龙头,将东川区所有采空区、塌陷区以及地质灾害隐患区等变为矿山公园。
接下来,我们还会以信息化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服务。东川区现有的工业领域已经能够实现自动化控制,传统产业也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在下一步的城镇化建设中,通讯、光缆等所有的信号覆盖都会被运用到城市管理中。之前我们已经建了“平安东川”,接下来还会再打造一个“数字东川”。
记者:在原有产业结构基础上,未来东川区产业发展将怎样布局和转型?
王冰:产业布局和转型方面,我们要调优第一产业,调强第二产业,调升第三产业。首先,积极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引导农业特色项目,加快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输出,拓展增收渠道;其次,是优化工业产业空间布局,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强化产业政策指导,全力构筑以铜精深加工、精细磷化工、稀贵金属、新能源、建筑材料为主的五大龙头产业;第三是调升第三产业,积极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加大规划和开发力度,有序推进“红土地画”、“云南东川国家矿山公园”、“云南东川泥石流地质公园”等项目建设。认真实施住房安居工程,启动城中村改造,规范发展地产业。
记者:抓住云南省提出的“央企入滇”的政策机遇,在招商引资方面东川区还有什么构想?
王冰:招商引资历来都是抓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仇书记在“长江论坛”上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谁掌握了基础性资源谁就掌握了经济发展的根本”,而我们是“手握资源心不慌”,东川区接下来会按市里要求“招大商、大招商”。
和其他地方相比,东川不一样的优势就是“再就业特区”政策。进入“再就业特区”内,前5年实行免税,后5年则减半。目前,我们的“再就业特区”已进入后5年计划,所有愿意到红土地去投资的企业家都将获得非常优惠的待遇;其次,东川区的土地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以及相关的丰富资源也是吸引企业家的很好亮点。
记者罗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