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家培、方瑜、温铁军等谈农业信息化
来源:IT168 更新时间:2012-04-15
 9月22日,以“推动农业信息化,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2005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

  乌家培说:第一点、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应当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水平为基础。要求在农村普及义务教育,要发展远程教育、特别要推广信息化教育,我认为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提高农民的信息数量,增强农民的信息能力,包括他们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这是非常关键的。

  第二点、我国传统农业的信息化改造和提升应该加大力度和加快进度。

  八十年代中期,美国农民信息化程度是工业信息化的1.67。我国恰恰农业信息化是滞后的,这有很大的难度,但是要克服困难。

  第三点、我国信息化应当以三农信息化作为重中之重,我们国家政府的工作以三农问题为重中之重,为什么不能把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也以三农作为重点呢?我认为完全应该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方瑜:农业的信息服务,刚才几个教授讲了,这是属于政府向农民提供公共产品,更主要的这个推动力是政府。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就是小规模的农业生产,农民在这种经营规模里面不可能能够拿出钱来购买信息服务。如果强调市场化,强调企业化了,实际的结果就是你这个信息服务在我成本上认为不合适,就不购买了,也不用先进技术,还用传统的技术照样可以种地不过产量低一些。

  黑龙江省一年拿出6千万,把全省的乡镇信息站武装起来实现联网,这并不包括网络的建设,保证起码的上网条件,这做起来以后取得比较大的效果,这6千万是什么?相当于0.6公里的高速公路,拿出0.6公里的高速公路的钱解决了这么大的问题,政府不是拿不出钱的问题,是重视不重视的问题,意识没意识到自己责任问题。

  另一方面,有一些企业可能错误的理解了农业信息化的市场服务的信息问题。曾碰到一个老板想搞信息服务网站,当时说全国有8亿农民,每人交一块钱我一年就是8亿。但是我们有同志回答很好,你要取得8亿的收入,你可能得花16亿建收费的队伍,甚至花160亿也收不上来8亿。要使政府出面调节,比如美国政府每年拿出几亿美金的钱专门补助不发达地区的农民上网,不是直接补农民,而是给企业的贷款,鼓励企业为他们服务。

  童晓渝:在广大农村通信网络利用率非常低,如果把这个市场和这些闲置的资源启动起来是我们考虑的问题,我们要创收,要挖掘。

  我们为了农业信息,专门投入了“信息工作站“的PC机,联网非常简单。联通CDMA数据网是用无线联网,成本非常低非常方便,PC机就是成本,大概5千多块钱不到6千块钱的直接成本。(联通在四川提供了广播式“信息机”)

  第二个是信息员,每个人大概8百的工资收入,通过发展用户、增加用户来弥补这个成本,还是我们电信产品的销售员,这样我们把这个综合的因素整合起来了,四川省委书记说是一个多赢的局面。

  由于有了信息能增值,农民才买手机。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你把电话摆在面前看都不看。农业信息来了,可以增收就是生产资料、生产工具,为什么不买。

  在农村的用户发展速度快了,这样的用户已经有78万,ARUP值是50块,离网率不到3%,远远低于城市。这块用户的质量反而比城市的还要高,因为那是一个空白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发展快了,收入增加快了,就是5—6千元的硬件投入,每个站平均用户有500个,每个月收入是50块,这样帐就算出来了。

  温铁军:历次中央出台的政策性文件都明确鼓励发展各种专业协会,全国有40多万个专业协会。今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抓紧农民合作社的立法工作,现在到了关键条文的制作,到明年《农民合作社法》就会出台,国家相关部门,比如财政、农业等等部门也会为《农民合作社法》出台农民组织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公共经费支持。

  马晓河:我去美国在农场住过几天,那里农民通过两个方式获得信息,一个是上网,另外一个通过合作组织,提供一些销售信息,生产信息。中国缺的就是这两块,特别对传统农业来说合作组织对他们非常重要,将来合作组织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结点和平台。靠实现信息化平台来发展会更快。

  方瑜:全国涉农网站约18000余万家,造成信息资源很大浪费,政府能不能把资源共享共建,有效利用方面有什么措施?

    关于农业网站有多少家有不同的说法和不同的口径,这里面有一个标准问题。现在全国都重视三农的时候,那所有的网站上都会有这些信息,但是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学者,不同的统计。根据我们农业部的说法,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有一个农业网站的登记系统,也是搜索系统,根据这样信息统计出来4300多家。

    以下的实质问题就是信息资源整合。我们主要用网站的数据交换方式,通过通讯的方式实现,现在各个省的农业信息网已经实现农业信息网联播,这在各自的系统,各自不同的管理平台上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