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西部大开发
来源:国研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作者:乌家培   
    一、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
  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是全国面向新世纪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它对于进一步推进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促进我国各民族大团结、东西部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巩固边防、使全社会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社会意义。
  江泽民同志说过,“我所以用‘西部大开发’,就是说,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在过去发展的基础上经过周密规划和精心组织,迈开更大的开发步伐,形成全面推进的新局面”(1996年6月17日在西安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根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当前全国上下正在精心研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办法、实施步骤和组织形式等等。
  研究上述这些问题,需要加深认识世纪之交提出和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方针的时代背景。对时代背景有了正确的了解与把握,才能站稳立足点,不致于使思考偏离现实。
  从国内来说,我国已经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发展目标,而且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转折时期。同时,这个时期还是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加强相互支援和合作,不失时机地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今后五到十年,我国将加快现代化进程,尤其是西部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西部大开发既要看当前的国内背景,更要看新世纪的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受制于国际背景,前者的变化以后者的变化为转移。美国开发西部,花了八十多年的时间。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任务,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可能需要几代人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因此,看国际背景还应看得远一些,切忌近视。
  从世界看,人类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它在现阶段表现为网络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是信息革命的结果。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巨大变革,通过数字技术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信息革命。信息革命不仅仅是技术革命,同时还是产业革命,进一步又会引发社会革命。在信息 革命的推动下,全球信息化如火如荼,使全球经济、市场的一体化进程空前加快,对人类的生产、管理、生活、工作、学习以至思维的方式的变化正在发生深刻的影响。在当今世界,不搞信息化,也就没有现代化。江泽民同志说得好,“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
  尽管人们对信息化有种种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从它最早于1967年在日本提出的历史或最终在全世界要实现的结果看,信息化乃是从工业社会(起点)到信息社会(终点)逐步演进的动态过程。1995年在布鲁塞尔召开的发达国家7国集团部长级会议和1996年在南非召开的“信息社会与发展大会”部长级会议,以及2000年7月在日本冲绳举行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及其通过的《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都先后讨论了人类面向信息社会的问题。信息社会并非遥远的未来,而是正在通过信息化向我们走来的现实。
  如果从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考察社会的性质,我国东部地区已是工业农业社会,而西部地区总体上说还停留在农业工业社会。无疑这两个地区以至整个中国,按照国际社会的发展方向,都必须走信息化的道路,实现社会转型,或迟或早地要进入信息社会。 所以,西部大开发不能不考虑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即在大开发的长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国内经济转型的三个需要:一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二是经济结构从较低水平、竞争力低下向高级、高竞争力的合理而又优化的结构作战略性调整,三是增长方式从
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更要考虑到国际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一大趋势。
  在时代背景上,满足于工业社会的发展要求来考虑西部大开发问题,就会使许多方面的认识和实践落在社会前进步伐的后面。例如西部地区拥有富饶的自然资源,按工业社会的传统思考方式,只要根据这些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加以开发,采取一种资源导向型战略,似乎就可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了。其实不然,在信息社会向人类招手的今日世界,自然资源的相对重要性已比不上智力资源,而且一切资源正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改用市场导向型战,既调动区内资源,又调动区外、国外资源,则更易于取得成功。
  二、信息化差距是发展差距的标志和原因
  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因此,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发展差距,是常见的现象。形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差距在发展中产生,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得到解决。
  改革开放20年以来,虽然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同东部和中部一样,快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但是西部慢于中部而中部又慢于东部的经济发展基本格局一直未变。进入90年代以后,这种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进一步拉大了。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地理条件方面的原因,还有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采取优惠扶植沿海地区实行梯度推进地区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原因。
  不管是什么原因,对地区间出现的发展差距扩大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正确处理。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应当把缩小地区差距作为一条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1999年9月28日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
  在研究缩小地区发展差距问题时,有一个重要的差距即信息化差距,至今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可以说,信息化差距是一个综合性的差距,它反映了信息差距、知识差距、科技差距、教育差距,以至管理差距和体制、机制的差距。
  世界银行1998/99年报告《知识与发展》指出,国与国之间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之间的发展差距,主要表现为信息差距和知识差距。而这两种差距的存在,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即信息化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发展差距,也可用信息化差距来说明。自1994年以来,由于加快信息化进程,我国的信息化水平明显地提高了。按环比计算的信息化指数,1996年比1995年提高16.25%,1997年又比1996年提高13.11%,1998年比1997年进一步提高32.23%。但是,同一些发达国家比较,我国信息化整体水平落后的差距近几年还有拉大的趋势。据IDC公司和WorldTimes公司1998年初公布的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信息化指数排名,中国排在第49名,而美国为第一,加拿大、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的名次分别为第6、10、11、12、15、18位,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则依次为第14和21名。我国要在世界发展中增强国家竞争优势,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大幅度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程度乃是必要的选择。
  我国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在信息化差距上有明显的反映。8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的信息资源丰裕系数(指人均信息产品生产量和信息设施拥有量的综合数值)一直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而且还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例如,1985年西部比东部低0.177,至1992年则低0.266,差距扩大了90%以上。全国信息资源最富裕的前十名省区市中,没有西部地区的任何一个省区市。若按1998年全国31个省区市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排名,西部地区除陕西省在前10名之内,其他省区市的信息化指数值几乎都低于全国平均值,最后的甘肃、贵州、云南、西藏4个省区全是西部地区的。这种悬殊的信息化差距,对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来说,既是一种主要表现,同时还是一个重大原因。
  提高西部地区信息化水平,这本身就意味着西部地区要发展科技、振兴教育、强化管理、改革体制、搞活机制,特别是要重视信息和知识的作用。
  在西部大开发中,固然要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无比力量。人才是人力资源的精华、信息与知识的最重要载体。培养和用好当地人才,完善人才脱颖而出并发挥其才干的机制,加速人才回流,同时吸引外来人才,服务于西部大开发,乃是关键之举、成败之所系。
  三、加快信息化进程应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
  信息化是影响地区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可能使地区差距缩小,也可能反而扩大。究竟如何,则取决于各地区对信息化的认识和实施信息化的努力程度,同时还取决于中央政府在地区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方面运用信息化手段所采取的政策及其力度。
  国务院为开发西部正集中力量大抓这一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有地区特色的优势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以及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
  在建设基础设施方面,有公路、铁路、机场、电网、水利工程、天然气管道等传统的工业基础设施,也有通信、广播电视等现代的信息基础设施。在发展优势产业方面,也包括与信息化有关的高新技术产业。在传统企业的技术改造方面,还包括信息技术的扩散、渗透等应用。至于科技与教育,更与信息化发展有密切联系。
  西部地区大开发过程中,除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外,应发挥资源禀赋与市场潜力的优势,引进资金和技术;在参与地区垂直分工的同时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水平分工体系;选准经济的增长点和发展极,突出重点产业尤其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在区外追求均衡发展的同时在区内推进非均衡发展,不断选择重点区域进行集中开发;在保护环境与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加强乡镇企业和地方工业的发展,以振兴农村经济、开发山区经济、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在地区间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经济技术协作。
  与此同时,还应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到西部大开发的日程上来。进入21世纪后,信息化将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和强大动力。信息化有助于西部地区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特别是农业和一般加工业;用信息资源增强企业竞争力,使企业通过信息交流和共享而获益。信息化还有助于西部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达到生产要素配置优化和产业升级的目的;在生态和环境保护中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在大开放中转变观念,加快思想认识上的国际接轨。全球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为西部地区带来了蛙跳方式发展的契机。但西部地区应尽快跳出这样一种循环,即由于社会、经济各方面发展落后,导致信息化程度低,而这又进一步导致发展与其他地区比相对更落后。我们认为,西部地区应通过大开发,抓住信息化的机遇,采取有效的信息技术战略,解决信息障碍和知识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争取进入另一种新的循环,即提高信息化程度,促使经济和社会趋向发达,进而使信息化程度更高,以致社会和经济比别的地区更为发达。
  尽管整个西部地区是我国信息化的后发地带,但该地区内,信息化基础与水平差异很大,陕西、重庆、四川等地信息化相对发达,而青海、甘肃、贵州、云南、西藏等地比较落后,宁夏、新疆则处于中间状态。即使在每个省区市内,信息化发展也是不平衡的。这就需要及时发现和选定条件好、发展快的信息化先行区域,加以支持和扶植,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扩展、不断提高,用信息化来促进西部大开发。
  信息化发达地区,如上海、广东等省市,应积极“西进”,为西部大开发出力,从技术、资金、人力等方面,支援西部地区的信息化。这不仅有利于西部开发,也将有利于经济发达省市拓宽其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达到“东西双赢”的目的。
  国家在信息化的地区布局上,要突出重点地区,兼顾一般地区,走以重点带一般、分步渐进的道路。根据这一原则,当西部开发已成为国家另一个大局的新形势下,在继续支持东部发达地区加快信息化步伐的同时,亟需把信息化部署与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积极为西部开发创造信息化环境和提供信息服务。国家在必要时,应在西部地区动员力量建设几个信息化重大工程,建立几个影响大、扩散快的信息枢纽,发展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竞争力的信息产业基地。
  西部大开发,信息要先行。东部和中部地区则要“信息支西”,用信息、知识、智力援助西部地区。当然,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广大民众,也应更新观念,提高对信息化的认识,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抓住机遇,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加快信息化进程,使信息和信息化更好地服务于西部大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