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专家与农民、科研与农业的紧密结合,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是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探索和创新实践,这不仅符合黑龙江当前实际,而且具有全局性意义。
一、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彰显了科技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
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始于我省农科院以科技帮扶10弱县为宗旨的“院县共建”。在科技扶贫过程中,农科院率先提出“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理念,从体制创新入手,与市、县开展互利合作。随着合作成果和作用的不断显现,省委、省政府决定组织全省15家农业科研院所、涉农大专院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全省67个县(市、区)开展合作共建。
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由科研单位出技术、出成果、出管理,县里出土地,采取公益性、市场化等方式建立不同层次科技示范园区(田),集中展示全省乃至全国最新农业科技成果。至今在县级建成了156个标准化核心农业科技示范区,在乡镇建设了820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在村屯建设了5287块示范田,每年前来园区参观学习的农民达150多万人次。
兴办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专家大院设在县农技推广中心,每个专家大院配备必要的基础设施,开通了农技“110”热线电话,有专家常年驻院服务。目前,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已在全省实现了全覆盖,累计入驻科研人员20多万人次,有160万人次的农民到专家大院咨询。
谋划农业科技致富项目。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全省集中组织各学科专家深入各县,与其共同研究推进作物原良种基地、标准化饲养及品种改良、农副产品深加工等10大类高新技术和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帮助各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2003年以来,共谋划实施科技致富项目363个,项目累计实施面积2500万亩,项目区年户均增收2414元。
实施农民培训工程。根据农村实际和发展需要,大力实施农民普训工程、农村科技带头人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乡村干部培训工程,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技培训。全省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两万多场次,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500多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500多万份,举办电视讲座4574场次。
选派科技副县长。由省委组织部组织,在参与共建的涉农科研院所和学校等,通过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组织把关的方式,选派年富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科技人员,到各县担任挂职科技副县长,具体负责全县农业科技工作。全省已先后下派67名科技副县长。
通过产学研的密切合作,不仅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过程,而且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创新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进步,走上了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农民素质提高的轨道。
一是通过农业科技合作共建,畅通了科技人员进入经济主战场的渠道,使农业科研和生产需求的结合更加紧密。全省共有920多名专家参与了共建活动,走进田间地头,成为传递科技的使者,成为进入经济主战场的生力军。
二是通过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建起了科技与农民对接的直通车,提高了农民种地的科技含量。通过兴办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设置免费咨询台、开通农业“110”热线电话、专家网络在线等交流平台,各级专家在线全天候服务农民,实现了零距离指导和面对面服务。据不完全统计,仅农业防病治病一项全省每年就减少损失5亿多元。
三是通过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激活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了成果推广转化速度。合作共建解决了科技成果难以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问题。实施合作共建以来,全省推广农业新成果、新技术2450项,相当于农村改革以来新品种新技术总和的1/3。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8.5%。
四是通过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留下了一支不走的技术队伍。通过园区带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以及科技培训等途径,广大农民学习、掌握了众多农业科学技术。全省种田能手迅速增加,家家都有了种地明白人,3万多农民成为种养业的行家里手。乡土人才数量也逐年增多,“土专家”、“田博士”和农民经纪人达到20万人。
五是通过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促进了农民增收。共建单位立足各县(市)产业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培育特色新兴产业。如针对泰来县花生产业发展需要,农科院引进了大垄双行种植的栽培模式,累计给农民带来1020万元收益。
二、探索现代化大农业的道路亟须继续推进和深化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活动
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农业大省,黑龙江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必须发挥好现代科技对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架起了科研与农业生产、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的桥梁,有效地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
突破科技成果难以向生产力转化的瓶颈,迫切需要推进和深化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技术推广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国农业发展进程。近年来,研制了一些优良品种和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但是其成果的应用面积平均不到种植面积的35%。科技合作共建通过建立示范园区、专家大院,实施致富项目和培训农民,把最新的农业成果直接展示给广大农民,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为了让农民使用良种良法,专家们把最新的优良品种免费发放给农民,在农业生产的关键时刻,到田间地头把农业新技术手把手传授给农民。
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迫切需要推进和深化农业科技合作共建。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农技人才短缺且后续力量不足的问题,难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开展共建活动,通过鼓励引导科技人员下农村、资深专家下农村、良种良法下农村、资金项目下农村,加快城市科技要素和资源更多地向农业农村转移、集聚,统筹城乡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覆盖,有利于形成城乡科技要素优化配置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实施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迫切需要推进和深化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我省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确定新增粮食产能240亿斤,到201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为实现这个目标,确定总投资为577.3亿元,重点实施水利化、农机化、科技支撑等工程措施。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有利于推动各地实施科技支撑工程,加快粮食增产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农业科技与其他措施配套组装,强化科技集成对粮食增产的支撑作用。
涉农科研院所的改革发展,迫切需要推进和深化农业科技合作共建。省农科院作为全省农业科技的龙头,以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为契机,着力深化各项改革,办成了全国一流的农科院,被农业部领导称为全国的一面旗帜。我省涉农教学科研单位改革发展要取得突破,必须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变封闭办学、关门搞科研为开放办学、开放搞科研,主动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变等市场为找市场,积极投身“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中,为事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三、顺应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扎实推进“三农”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是科技引领助推现代农业的一场革命,必须坚定不移抓下去。要在已有基础上大力实施“三个一工程”:每年安排财政资金1亿元,组织1000名学科带头人和骨干科技人员下乡服务,安排1000名大学毕业生充实乡镇技术推广队伍,确保实现全覆盖。
建立健全运行机制,确保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持续推进。一是健全领导机构。要建立省农业科技合作共建领导小组,组长由省委、省政府主管领导担任,成员由省直有关部门及参与共建的单位主要领导组成。各级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一设在农业主管部门。二是加大组织推进。要在认真总结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摸清情况、抓准问题,适应形势变化和基层需求,尽快制定出台《全省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工作实施意见》,建立政策支持体系。三是加强资源整合。要进一步整合科技力量,把有条件的部门、单位和规模以上涉农龙头企业全部纳入合作共建体系,不断提高合作共建的整体科技支撑能力。
明确工作任务,提升合作共建层次和水平。一是农业科技园区要由县级园区向乡、村两级延伸,力争用3—5年的时间,普及乡级园区、村级园区的覆盖面达到全省行政村总数的20%以上。二是专家大院要由单一的咨询接诊向多功能服务延伸,提高专家大院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加强标准化建设,增强服务能力,切实把专家大院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的科技之家。三是农民科技培训要由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延伸,更加注重培训实效;要由分散培训向集中培训拓展,更加注重专业培训;要由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向种田大户进学堂、进院所拓展,加快培育壮大新型农民群体。四是致富项目要由公益性示范项目向市场化运作项目延伸。省农科院畜牧研究中心在与孙吴县的共建中,实施市场化运作、政府补贴的方式,推广肉羊高频高效繁殖技术,实现了农户和科技人员互利共赢。五是派驻科技副县长的范围要由县(市)向所有农业区延伸,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向乡镇选派科技副乡镇长的办法和途径。派驻期限一定3年,并形成一种制度。可以考虑由省编办每年拿出1000个编制,优先选用农业大专院校毕业生,充实乡镇农技推广岗位,一定5年不变。
建立多元投入长效机制,为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提供资金保障。2003年以来,省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7500万元,省级财政设立的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专项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各级财政投入2.5亿元。我们要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融资为补充、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省级财政设立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专项资金,年度资金额度为1亿元,一定5年不变,并视财力情况适当提高投入比例,确保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要积极鼓励农民自筹。完善农业科技小额信贷机制,引导农民在建设科技园区、实施致富项目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过程中,采取协作、参股等形式投资农业科技合作共建。要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各帮建单位要定期推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科技致富项目,鼓励金融资本、民营资本、工商资本参与推广项目,加快建立农业科技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作者:栗战书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