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化训练胜负先在“准战场”较量
来源:解放军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外军基地化训练已成常态化制度化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发达国家空军为造就高质量的飞行员、提升体系作战能力,普遍强化了基地化训练模式,利用训练基地或训练中心完善的条件,精心设置未来战场,有计划轮训部队,检验、熟悉新武器装备,极大地提高了训练质量和训练效益。如美空军就建立有较完善的基地化训练体系,包括战术空军作战训练中心、空中机动作战训练中心、战术空战中心、空军作战模拟训练中心、空军仪表飞行中心等。这些多层次、多种类的训练中心都编有固定的组织机构、靶场设施、模拟对抗分队、高仿真模拟系统,以及先进的试验、监控与评估系统,集轮训、研究与试验于一体,使飞行员能够在富有挑战、逼真性的训练环境中不断提高能力。

  前苏联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建立了各类训练中心,俄罗斯空军继承了前苏联的基地训练法,目前俄军各航空兵师都有训练基地,各兵种有训练中心,通过广泛使用各种模拟器材进行飞行训练和带有针对性的战术训练,使航空兵训练具有了实战的真实感。

  实践证明,基地化训练既能保证训练的逼真性,又能节省大量经费,因此成为西方国家空军普遍采用的重要训练方法。近年来,外军在大力加强训练基地建设的同时,还十分强调按照“全年度安排、满负荷运转”的要求轮训部队,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训练基地的使用效益。据统计,美军现有各种训练基地100余处,每年可为美军轮训25万余人。法军的山地战指导与训练中心,每年共组织60个轮训班,平均每个月要组织5个左右的轮训班,这还不包括许多不定期或临时性举办的各种训练,轮训密度和强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此外,俄罗斯、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军队,也都按照全年度满负荷训练的要求筹划和安排各训练基地的轮训任务,目前这些国家军队的基地化训练已经形成经常化和制度化。

  瞄准基地化训练瓶颈补齐短板

  当前,推进我空军基地化训练,应在科学借鉴外军经验的基础上,着眼转变空军战斗力生成模式,瞄准瓶颈,拓展思维,尽快补齐短板。

  创设仿真化训练环境。广泛运用声、光、电、计算机、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创设各种逼真的战场环境,进行近似实战背景下的训练。如英军训练基地就特别强调营造实战环境,当部队进行战术科目训练时,经常使用发烟、发火装备和武器射击效果模拟器材,甚至使用实弹“制造紧张空气”。

  组建假想敌部队。把训练基地打造成“准战场”,建设专业化的作战对手非常重要。实践证明,轮训部队在训练基地进行训练时,使用假想敌部队实施对抗训练,可以达到贴近实战练兵和检验训练效果的目的。

  探索训练保障集约化。按照基地化训练要求,探索训练资源的集中保障,集中财力和物力,依靠导调监控系统、战场仿真系统等设施,使训练保障资源在军事训练中得到共享。

  实现训练过程标准化。可以使用统一的模拟实战环境的场地,配备完善的导调和评估系统,建立专业导调机构,强化对训练全程的控制,通过训练的标准化有效保证训练质量和效益。

  搭建基地化精确保障“生命线”

  当前我空军正处于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的初始阶段,这就决定了基地化建设必须要积极适应空军转型建设要求,着眼信息化、体系化建设,紧贴空军武器装备跨代发展和军事训练转变形势,实现保障理念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保障方式由单一保障型向复合保障型转变,保障手段由传统粗放型向现代精细型转变,为完成多样化战训保障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以场站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充分利用空军信息化建设有利时机,重点围绕指挥控制、业务管理、装备物资保障等环节,以场站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构建基地现代化指挥系统和信息化保障平台,努力实现快速获取保障需求、实时掌握保障动态、科学调配保障力量、准确实施供应保障,提高指挥决策、后勤保障和业务管理的质量效率。

  理顺优化编制体制。以士官为主体组成基地保障骨干力量,积极挖掘自身潜力,坚持以训促保,以保助训,训保结合,加大训练难度和强度,不断提高后勤各类专业人员在近似实战条件下的综合保障能力。充分发挥机场多机种保障优势,逐步深化开展“多岗位、跨专业”应急保障训练。

  配套完善装备物资器材。根据多机种飞行保障要求,着力增配与航空武器相适应的保障装备,提高保障装备通用性、稳定性。同步抓好后勤物资储备建设。科学合理制定保障装备、物资储备、更新计划,重点加大新机和主战机种航材和专用弹药储存量,同步加强战备库建设和战备物资储备。

  稳步夯实基地基础设施。拓展基地化保障功能容量,加强机场停机坪及相关设施建设,停机容量适当大于保障规模,原则上以1.3~1.5倍为宜,并根据场区地形特点合理修建各类停机设施。加强保障设施设备的伪装防护,减少保障设施与周围环境差异,以降低敌发现、打击我机场设施的概率。

  健全完善法规制度。进一步明确不同级别、不同建制部队驻训供应标准和力量伴随保障标准,为基地化保障建设提供依据。完善保障协同协调、成果梳理和检查评估机制。改进评估手段,修订完善评估内容标准,规范评估时机、程序和方法。提升检查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权威性,为创新保障模式机制提供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