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子政务建设10大风险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福建省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施友连

 

    随着电子政务投资的加强以及应用的深入,信息系统的规划、建设和运行的难度和风险因素剧增,存在着十大风险。如果对潜在的困难和风险估计不足,或不能有效化解这些风险,将可能造成重大失误和浪费,因此要充分估计风险和困难,提高认识和规划水平,建立项目管理体系和效益指标体系,通过加强全过程的管理来化解电子政务风险,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一、实施电子政务存在的风险

      认识风险

    由于国内电子作为建设实践时间不长,加上缺少深入研究和经验指导,难以真正把握电子政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一些人简单地认为只有加大信息化投资就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只有建设业务系统就是信息化,只要实现了网络化、数字化就可以开展电子政务,这种对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简单和片面的认识,导致出现忽视行政改革、脱离现实条件、忽视风险、盲目建设等问题。认识风险是信息化建设,特别是电子政务建设中各种风险的首要风险。

    规划风险

    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首要的工作。

    但由于对信息化认识的局限性以及目前的行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等原因,相当部分的项目在没有总体规划的情况下,临时策划,匆匆建设,出现了项目目标模糊、贪大求全、急于求成、脱离需求等问题,埋下了项目失败的风险。即使是制定了规划,大部分也是一堆项目的简单罗列,不能切实地针对信息化的阶段要求、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紧配合行政业务改革、有系统地有层次地有选择地规划电子政务项目,不能统筹各类信息化资源,致使建成的项目相关性、集成度存在不足,利用率低下。

      实施风险

      项目实施过程是各种矛盾和问题不断产生和解决的过程。

    但由于规划设计的不足、相关主体利益的冲突、高素质的信息主管的缺少、财务控制的困难、工程质量监理、信息不对称等任何一种的原因,都可能造成项目实施的失败。

      特别是电子政务项目,必须与行政业务的规范和优化相结合,需要行政改革相配套,因此在实施过程,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需要建立有效的实施管理体系和协调机制,需要配备高素质的信息化主管,否则,将难以有效化解实施过程的风险。

      运行风险

    建设信息化项是为了应用,而应用是在系统可靠运行中实行的,因此要保障信息化项目的稳定长期可靠的运行。

    但目前大多数项目恰恰在项目建成后的运行性能、运行经费、运行人员、信息采集更新、可靠性、故障修复等方面考虑和安排不足,为运行工作埋下了风险。

    另一方面,随着由于部分业务广泛且深度地依赖信息系统,任何系统的故障或不可靠运行,都将造成严重损失和恶劣影响。信息系统的运行风险成为不可忽视的且将长期存在的风险。

    效益风险

    电子政务项目的效益主要体现在内部办公效率、对外服务能力、经济监管水平等方面。

    但由于电子政务的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而且缺少有效的测评指标及测评力、法,难以量化考评,因此在项目建设质量、应用效益、资金使用与控制等方面产生了潜在的风险。目前,可能一方面造成项目建设应用水平低下,效益无法测评,另一方面建设资金出现浪费,建设和运行成本无法控制,增加了财政负担。

    资金风险

    资金风险表现在全过程,在制定规划时,由于部门利益的驱动以及信息化项目的建设特点,电子政务的规模不断趋于膨胀,虚设资金的泡沫越来越大,给电子政务的规划和资金安排造成相当的难度;建设和运行阶段,有的项目由于资金被挪用或缺少后续资金等原因,造成进一步建设和运行出现困难。

    在资金使用方面,由于缺乏对部门资金有效监督,使得浪费严重,建设成本不断攀升,并出现了建设规模不断攀比的现象。

    资金风险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将影响电子政务建设,影响全社会对电子政务的支持,造成新的一种腐败。

    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主要表现在技术标准、技术路线、设备选型、工程质量、系统性能等风险。

    技术风险不但关系项目的成败,也关系项目建设成本以及以后的应用和维护的性能。

    因此,要在项目可研阶段,充分注意技术风险。

    安全风险

    当前信息系安全运行环境发生趋于恶化,遭到恶意破坏的几率越来越大。在市县一级,由于缺少资金和人才,信息安全技术和设备很难达到安全要求;在管理方面,安全管理制度还有待建立和完善,又缺少应急处理预案,因此安全的风险是越来越大。系统的任何安全事故,都将造成严重损失和恶劣影响。

    管理风险

    电子政务项目的生命周期贯穿着系规划设计、实施建设、可靠运行、直至报废的全过程,是实施有效管理的过程。需要管理的内容有规划管理、过程管理、技术管理、安全管理、运行维护管理、质量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同时还要加强人员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以及各种协调事项和各类风险控制,其中成本管理方面还包括建设成本、运行成本、安全成本以及管理成本。

    管理的风险不但体现在单个项目的管理,也体现在根据规划对相关项目群的管理风险。随着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的难度和风险还将不断加大。

    责任风险

    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由于资金规模膨胀对部门有利,且缺少项目评价办法,造成项目成败评价越来越模糊,责任无从分清,更是无法追究。

    项目验收通过,受到表扬,如果没做好,不了了之,没有得到严肃的追究与处理。结果是电子政务项目规模越来越大,而效益却越来越模糊。

    这种“大投入、软约束、轻责任”,权利和责任不对称的情况,必将进一步加剧电子政务建设的风险。

    当然由于人事调动、合同关系、机构改革等原因,还存在着其他各种风险。

    总之,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是充满矛盾的风险之旅、变革之旅,我们要客观全面地估计面临的风险。

 

二、如何克服和化解困难和风险

    提高认识,正确定位

    要辩证地看待电子政务,既要宣传电子政务的积极意义,也要宣传电子政务的实施条件和困难风险,既不畏惧电子政务,也不迷信电子政务,要给电子政务项目正确定位,不给电子政务项目赋予太多的不可实现的期望;

    要充分估计电子政务的困难和风险,做好需求分析,做好与行政业务流程的优化和规范的有机结合,研究并做好相关行政资源的配套;

    树立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分阶段实施有限目标的观点,目标定位太高、业务不可持续、效益不明确的项目坚决不上,过高的定位经常是失败与浪费的根源,太过于宏观的效益往往是没有实际效益。

    在制定电子政务规划时,要扩大面向公共服务的信息化项目,体现执政为民的精神,在总体目标下,分阶段实施有限目标,并进一步做好目标之间、项目之间的关联和集成。

    建立管理体系,加强项目管理

    要开发项目管理工具,加快建立围绕电子政务建设的项目管理体系,具体包括项目咨询设计机构、项目建设监理机构、项目性能测试单位、项目资金概算决算审核小组、项目技术评审机构、系统安全测评机构等,组织这些机构从不同的环节实施对项目的管理,保障项目建设、应用、运行、安全、资金等方面的工作;要控制投资规模,小步稳步推进,努力克服不计成本的技术化倾向,盲目追求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建立项目运行维护机制,制定项目故障修复和紧急处理预案,明确运行维护的责任,定期做好系统安全测试。

    研究电子政务项目效益测评办法

    应组织力量,参照国家信息化指标和企业信息化指标测评的有关办法,加快研究区域电子政务项目应用效益测评指标体系及其测评办法。明确要求项目单位在项目可研中先行做好项目效益可量化的预评估,并加强在项目验收时的效益指标评估,把效益指标的评估作为项目验收的重要内容。

    改革投资模式,加强资金管理

    由政府资金投资的项目,应首先严格审核项目的建设内容、规模,控制虚设内容和投资规模;

    在确定、阶段建设任务后,要严格审核建设项目经费,把好概算审核关,要认真组织项目招标工作,包括软件开发项目;

    在资金拨付时,要根据建设进度,分阶段拨付,并留一部分资金用于风险控制,在项目验收时,要加强项目建设内容和资金使用情况的审核,要结合系统运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组织验收;

    同时,应建立项目投资责任制,对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中的违规违纪行为,要追究责任。

    加强培养培训专业人才和公务员

    加快培养专业技术人是提高系统建设水平、降低建设风险的有效措施。

    扩大培训公务员,可以提高项目的需求分析水平,提高项目的使用效益,降低项目的建设成本。要参照有关省市的做法,先培训,再考试,两年之内考试不合格的,调离公务员队伍。(林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