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兰
1999年1月,由中国电信、原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等单位共同倡议发起“政府上网工程”,兴起了我国最早的一波政府网站建设热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初,全国已开通4.5万多个政府门户网站。国内各级政府信息化意识有了显著提升,政府网站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由此进一步引发了一股官员网络办公的时尚浪潮。
其中,云南省委宣传部开通的“微博云南”,一经开通就赢得“中国第一家政府微博”的称号,吸引了众多网友热议。实际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属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政府,只是其在微博开通后长达半年多时间里,一直处于低调的“潜伏”状态,直到5月31日才重新改版上线。
从大量的媒体报道中,我们不难发现政府部门和各级官员通过利用网络强大的发散性和互动性,产生政务公开、听取民声、网上办公等行为,使得网络问政成为政府部门提高执政能力和实现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渠道之一。这一新鲜举动,明显推进了政府在管理方式上的创新性变革。
但同时这里也有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存在,通过网络问政解决百姓遇到的众多难事,但在可喜成果的背后,隐藏着一句潜台词:行政不作为。原本应该实现的“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没能在原有渠道上得到很好实现,所以才为“网络问政”这簇烈火添了一把干柴。
老百姓带着自己的困难,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部门,处于一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尴尬境地,只能采取另一种解决手段,寄希望于网络这个相对开放的平台,正好在无意识中为这些原本丧失效能的政府部门挂上了一面新“锦旗”。
我们不能完全抹杀政府开辟全新途径,缩减与百姓间距离的好做法;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现象背后隐藏的实质性问题,并从根本上加以解决。网络不是万能的,原本应该发挥作用的渠道,依然应该发挥作用,不能把所有的职能统统寄希望于网络。只有真正发挥出政府部门被赋予的职能,将那句“这事不归我们管”的口头禅抛弃,才能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