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字家庭到三网融合
来源:搜狐 更新时间:2012-04-15

 
 北京时间8月25日消息,三网融合中国峰会今天进入第二天。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技术发展部部长范科峰参加了本次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

  范科峰:大家下午好。我代表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所,标委会将我们前期做的工作向大家进行报告。我讲的题目是从数字家庭到三网融合。主要分三个方面进行讲,第一方面是数字家庭的演进与发展。第二部分是三网融合的产业政策与发展状况。第三部分是三网融合条件下的数字家庭的状况。

  数字家庭这一块主要包括它的基本特征,数字家庭的发展里程和现状的一个分析和总体的一个思路。目前,数字家庭基本特征应该说是业务比较丰富,而产业的集群也是比较众多,目前包括家庭控制,远程访问和家庭多媒体信息的互访,包括物业方面应用的状况,应该说是已经兴起,在很多地方也进行了试点运用。包括比如说海尔,青岛的海尔也建了很多的示范点,在济南、青岛地区建立了很多家庭网点示范点。一般老百姓在家里也可以进行包括计废等各方面的家庭网络方面的应用。

  同时,数字家庭这个产业也涉及到消费电子领域,新兴技术,智能建筑,包括信息通信等一些多学科的技术。数字家庭的第二个特征是业务领域影响着它的技术路线,也决定了它的多样的一个三网模式。在IT产业这一块主要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由IT企业来推动,比如我们国内就是闪联、IGS,就是以前由联想等一些公司发起成立的一个家庭设备的互联的一个联盟。

  第二块就是消费电子产业,消费电子产业在国内典型的就是以海尔等一些家电企业为主导的一个1+2联盟,就是以家电维核心的,以家电推动的数字家庭应用的一个方向。

  第三方面就是建筑的智能化,或者是叫智能建筑,就是由一些门户终端为核心。

  第四方面就是通信产业这一块,就是由华为、中兴等一些通信设备的提供商来主导,就是建立开发家庭网观,由嘉宾网观作为核心,由运营商推动建立家庭网观的运用。目前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主要是这四种模式。因此,不同的核心也提出不同的技术体制,也产生不同的商业的模式。

  我们国家数字家庭发展里程大概经历了近十年的时间,从2000年原部成立了数字嘎听网络工作部,开始了数字家庭的标准,技术标准和产业的一些实验推动方面的工作。当时2000年起步阶段主要是技术引进,再加上自主创新,到2005年成立的产业联盟,包括我们的IGS闪联产生。2005年也颁布了多项行业标准,原信息产业部的行业标准。到2007年,家庭网络的很多产品已经陆续上市了,同时国际标准也立项,包括我们以前的原海尔集团提出的一个加强多媒体网观的标准,当时在2007年立项,闪联也提出了家庭网络的标准,都立项了。

  在2007年就开始,这个产业转型就是由不同行业开始进行了横向的联合,同时技术标准开始走向了尖锐。因为2009年以前就是由闪联做的标准都有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倾向,但是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因此从去年之间的标准的兼容性方面也得到了产业界和学术界等一些同行的重视。所以说当时国标委也立项了三项国家标准,专门进行这样的融合的工作。实际上在2007年,海尔提出的家庭多媒体网观的国际标准已经正式颁布,这也是我们国家家庭网观方面很大的一个突破。

  在家庭网络现在分析,我们觉得目前的优势就是各个行业围绕着自身的一个需求发展,探索商业的应用模式,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不足的就是各行业的标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标准体系,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也不是很清晰,另外,行业间的标准缺乏一些沟通,不利于实现资源的整合,在这一方面讲的话,为什么这么讲呢?就是目前从我们国家来看的话,应该说有三个技术标准发展方向,一个就是刚才说的闪联和伊嘉嘉,组成的示范基地,同时又数字家庭的标工委和数字家庭的技术支持中心,他们也是建立了以数字为核心的数字家庭。但是他那一块做的工作主要还是对现有的一些标准进行整合,所以说我们认为怎样把国内的三块标准化资源能够整合起来,构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适合国内产业发展的一个标准体系,这一点应该说非常重要,同时对数字家庭的一些商业模式的应用,怎么才能够把这个商业模式推广起来,让老百姓得到收益,让一些从事家庭网络的产业、企业能够从中获益,所以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们国家很多部门,包括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在思考的问题。

  另外市场规模不大的原因我们也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一方面市场的需求不是很明确。没有形成良性的商业模式。第二就是行业间的交流与互换,如相关的产业政策,还有一些行业信息、技术标准、商业应用等存在一些障碍,难以形成相互促进发展的一个态势。在这方面的工作,一个总体思路就是我们希望一个就是各行业应该按照各自的需求,加强完善标准体系的建设。重点是研究制订处于交叉领域的一些技术标准,同时确定一些重点技术标准和重点的领域。另外,应该促进标准之间的一个兼容性,推动产业的合作与联动。同时,也应该做好市场的调研和信息的反馈,探索一个合理的商业模式。

  第二方面就是三网融合产业政策与发展状况,因为这一块内容和数字家庭是非常相关的,我们认为三网融合最终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满足广大老百姓对内容文化的需求,最终应该是体现在数字家庭的一个终端环境上。

  三网融合这个概念我就不多说了,因为我想大家都非常地清楚。三网融合中间还有一块很重要的部分,就是物联网,物联网也是国内很多产业界、学界在探讨的话题。物联网也应该说和家庭网络也是非常相关的,目前海尔也提出了加强物联网,实际上物联网通过传感技术FID和传感器网络等一些集成起来,加强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应该是构成家庭网络的基础技术。国家三网融合产业政策也是非常明确,各个专家也非常清楚。

  对于家庭网络一个基础技术,物联网技术来说,国内其实核心技术还是比较缺乏的,从我们对专利的一个分析,根据工信部电子产业信息的分析,目前在传感网,因为加强物联网的主要技术还是传感器的一个网络技术,这一块应该说我们掌握的一些技术专利,它的比重还是比较少的,尤其是对一些芯片方面的一些专利。

  加强物联网这一块应该说国内的很多电信运营商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和实验工作,包括无锡也成立了物联网研究院,包括产业示范基地等一些实验环境。包括中国电信在2006年推出的我的(易家)首个为家庭用户打造的平台,累计发展了3500余万故。同时在全国部署了家庭网观的业务体系,以及IPTV、家庭全球眼等一些产业的应用。广东等地也探索了家庭数字的模式。

  我想面临的主要问题,一个就是资金方面的问题,这一块就是要实现家庭的物与物相连的话,首先在物品上可能要贴上电子标签,并且安装众多的读取和识别的设备,以及建立庞大的信息处理系统。这一块对前期的投入也是非常大。第二,技术方面,一个就是关于通信的距离问题,第二个是关于外部的环境的一些指标,第三个就是网络本身的安全。因为数字家庭将来随着三网融合的逐渐的推进,加强内部的内容安全,应该说是非常重要。包括加强内部的内容的分享、传输,还有个人隐私,因为上网以后,这一块安全方面的保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块工作。

  另外一方面,标准化的问题,目前世界各国存在不同的标准,我们是什么样的标准?我们单位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另外就是产业化的问题。

  解决的措施,一方面我们想通过突破三网融合的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实现科技创新,同时,研发和推广应用技术,突破应用创新。另外,应该制订我国三网融合的一些发展规划,全面布局发展相关的一些终端和设备,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第三方面应该推动典型的三网融合的应用示范,带动发展。第四点就是加强三网融合的数字家庭标准的制订,保障这个产业的顺利发展。

  第三部分就是加强物联网。数字家庭我们刚才谈的很多,可能大家对这个概念还不是非常统一,我们认为数字家庭网络应该是指通过家庭网关将公控的网络功能连到家庭,并有效地连接各种终端,提供语音、数据、多媒体控制管理等一些功能,达到信息在家庭内部的终端之间以及与外部公网的的流通和共享。所以我们认为家庭网络的话,一般指的是家庭内部的网络,当然可能还和家庭外部网络之间的一个互联互通,主要包括这两部分。

  这是我们设计的一个大概的家庭网络的应用的平台。根据过去十年的家庭网络的发展,我们认为下一个家庭网络应该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终端的多样化。数字家庭物联网的规模应该多样性。第二个是感知的自动化,就是实现物品之间,让它有感知,有知觉。还有就是智能化,通过感应芯片和无线识别的技术,使家庭内部的设备之间能具有智能识别的这样的一个功能。

  这是我们家庭网络的一个应用场景,包括比如说实现短信控制自动煮饭,包括家电,节能、电子支付,包括你的健康等等一些服务。未来可能会形成一个新的技术形态,这里面展示的是物联网的结构模型,包括关键的技术形态。

  介绍一下传感器网络是什么样的技术呢?使用传感器组件组成的在空间上呈分布式的无线自治网络,用来感知环境参数,如温度、振动等等。局域网技术是指短距离通信连接技术,从很多无接触式的认证和互联技术演化而来。

  我们国家已经颁布的数字家庭方面的一些标准主要是下面的几块,在家庭领域主要解决的是技术标准。如家庭主网通讯协议规范,家庭主网接口一致性测试规范,家庭控制子网通信协议规范,包括家庭网络系统的结构和参考模型,以及家庭网络设备的技术规范,还有网络家电的要求。前面几个是是行标。最后一个是国标,GB。另外一个IT这个领域主要是解决IGS,闪联的标准,一个是技术协议,第二个是设备验证,这是已经颁布的一些我们的一些国家和行业标准。

  另外,在通信领域,就是现在的电信研究院做的家庭网络的标准,第一个基于公用电信网的宽带用户网络设备技术要求。还有基于公用电信网的宽带用户网络总体技术要求。还有解决商用的国家标准,还有建筑及居住用的数字应用,还有四部分标准,包括检测的验收、物业的管理,还有控制网络的通信协议要求及这是我们国家已经颁布的数字家庭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

  我国已经立项的相关的数字家庭的标准,有些可能还处于报批稿阶段或者送审阶段,还没有批准,现在已经在做。从标准体系当中可以看到,很多都是闪联的标准。包括下面这个数字家庭互动应用规范,这个是广联,刚才提到的广东,广联的家庭网络标准。

  总结一下我们现有的商业模式,家电领域是成立了易嘉嘉联盟,同时与建筑商合作,完成了基础布线,开展了家电的成套的销售模式,实现了系统集成,如在海尔总部有一个U-Home,成立了闪联的企业联盟,实现了关键性的软件的安装,作为标配和可选的配制。闪联很多电脑上都有这样的一个装置。很多产品也成为了计算机或者家电的配套的可选择的配置销售,如音响、机顶盒等。同时闪联产品也实现了自愿性的认证。通信领域就是运营商为核心以企业标准为主体,在网络电视和数字家庭当中进行实施。另外,建筑业,开发商也是在推动家庭网络的应用。同时还点出了广联的模式,由地方政府牵头,省部联动,由区域进行试点,并建立了数字家庭的产业化示范基地。吸引了多技术的主体的合作。

  我们对数字家庭这一块的工作建议,一方面是希望数字家庭相关的行业能够按照自身的发展需求,加快标准体系的建设,同时研究制订处于交叉领域的技术标准。目前,各行业自己的定位和技术路线确实不同,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独立的发展模式。现在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完善自身的标准体系建设,并且明确发展方向,而不是盲目的扩张领域。第二个就是对标准体系结构这一块建议按照应用服务为标准体系的这样一个顶层设计的这样一个思路。逐步地向下地延伸到产品、接口、关键等等,因为我们以前做家庭网络都是从技术考虑,现在我们觉得技术考虑实际上很难去商业化,还是应该以服务为导向,来制订一个标准体系。同时,逐步地建立不同行业间的一个接口的技术标准。比如说实现闪联产品和易嘉嘉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这样可能需要制订大量的接口标准。同时应该明确不同的应用服务间的一个接口的技术体制。

  第二个方面应该确定重点的技术标准和重点领域,将重点的领域在应用类进行规范,以应用带动标准的制订。如接口规范等。

  重点应用领域包括多媒体的音视频的信息共享、完成控制、互联网的信息的接入和分发、信息安全管理和内容保护。第二个就是核心软硬件设备的规范,包括规定应用类的规范中核心设备的技术要求。保证应用的整体规范性。第三方面就是对设备的严谨的规范,针对不同的应用,建立一个统一的设备的标准意见,规避标准的不确定性。第四,实现应用服务的本地的接入,提高对外扩展能力。另外一点就是促进标准之间的兼容,推动产业的联动。目前行业我们认为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推荐采纳相关的行业标准,减少标准之间的重复的制订。同时不同行业应该实现接口的统一,联合制订标准。第三,应该是促进国内的不同行业的标准,国内标准以及国际标准之间的兼容性。

  还有一点就是应该做好市场的调研和信息反馈,探索一个合理的商业模式。我想数字家庭最终的目标还是要获益,要盈利,一方面就是政府和主管部门在产业扶持和引导方面应该作统一的发展方向,实现较快速度的行业的整体的平移。第二方面就是由运营商来推动,他可以把相对独立的家庭网络与公众网络连成一体,丰富基于公众网络的服务内容,改变现有消费者对电信网络服务的一个认识。便于其他的行业应用,实现新的增值业务。实际上工信部在数字规划当中,把数字家庭作用重要的工作,也和广电等部门进行合作,向数字家庭这个产业推起来,探索一个新的模式。知名企业应该利用自身的品牌和知名度进行推广,使消费者增加认识度。为家庭网络提供比较完善的网络环境,这样也比较容易激发消费者利用基础设施的这样一个愿望,因为对老百姓来说,不需要做重新的铺线,不需要改造的话,这样很容易去采用这样的一些规范和技术。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获得市场的持续需求,调整业务发展方向。五

  这个可能看不太清楚,这个技术标准,最近我们工信部也是对家庭网络化的体系进行研讨,提供应用为服务导向的方式。第一是业务应用,第二是业务终端和家庭内部网络。再往是是平台、整机、应用和融合主网,家庭内部可能出现不同的网络,比如说W1、W10,各种协议的融合性。最后是整机。下面是具体的标准和一些类别。这块应该说对整个家庭网络从他运营商到整个业务的传输,到接收,到家庭内部的显示等,构成比较完整的发展体系。

  这是我们认为目前需要急需制订的一些标准,包括家庭网络的通用规范,家庭网关,家庭网关虽然已经做了很多年的标准,但是一直没有颁布,我想地方标准可能也需要推动,尽快颁布。这个主要是解决家庭内部的信息连接与内部网络交互的一个基本的技术框架。第二个标准化就是加强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的互联互操作。第三个是安全融合主网,无线网络应该是家庭网络将来一个非常大的技术趋势。但由于网络之间的一个切换和身份认证方面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很多的技术问题,所以这一块标准我们也希望能够尽快制订。第三个方面是家庭内部的技术认证,技术要求。还有一个标准就是家庭内部网络的内容管理与保护。另外两部分标准实际上和国外的DLA标准是非常相关的,就是家庭网络的设备操作指南,一个是架构协议,另外是多媒体的格式。因为DLA标准已经成为国际标准,而且这个产品也是在国内应用得非常广,我们也希望国内的标准和国际上的标准能够进行兼容。

  应用模式这一块我们想,一方面也是包括,可能工信部也在筹备一个中国数字家庭组,目的也想做好标准之间的协调的工作。这方面的工作也是整合了内部的一些资源,同时也汇聚了外部的专家资源,加强数字家庭相关的产业政策的建设,包括标准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等。目的也是加强与三网融合,包括相关一些工作组、部门之间的沟通。第二方面就是结合三网融合的产业政策,研究一些家庭物联网的应用模式,从中央到地方也是非常重视三网融合这样的产业政策。但是从我们这个部门来讲还是主要从数字家庭这样一个终端来考虑三网融合怎么去和数字家庭终端进行联动。

  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