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作者:蔡阳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它是一个信息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水利信息主要包括水雨情信息、汛旱灾情信息、水量水质信息、水环境信息、水利工程信息等。在分析水利信息化问题之前,有必要对与其有关的概念作一简要阐述和比较。
一、几个与水利信息化有关的概念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它是一个信息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水利信息主要包括水雨情信息、汛旱灾情信息、水量水质信息、水环境信息、水利工程信息等。在分析水利信息化问题之前,有必要对与其有关的概念作一简要阐述和比较。
1.信息化与水利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从整体上看,信息化可以分为产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国民信息化及社会生活信息化五个主要层次。实现信息化需要构筑和完善包含六个要素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 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水利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实现水利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的网络化与智能化,全面提升水利事业各项活动的效率和效能的历史过程。
2.办公自动化、政府上网与电子政务
办公自动化一般是指利用现代化办公设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来代替办公人员的手工作业模式,大幅度地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
政府上网,亦即政府职能上网,指在网上成立一个虚拟的政府。除一些特殊情况外,政府的多项职能工作都能在网上得以高效实现。
电子政务是指国家机关在政务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办公自动化技术等进行办公、管理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电子政务实际上就是平常所说的政务工作信息化。根据我国国情,电子政务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五个领域:一是政府为社会提供的应用服务及信息发布;二是政府部门之间的相关政务活动;三是政府部门内部的各类应用系统;四是涉及政府部门内部的各类核心数据的应用系统;五是政府电子化采购,即政府电子商务的运用。
办公自动化与电子政务的内涵是不同的,前者是后者的“初级阶段”,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二者在应用的定位、实体和基本用户等方面均不相同。由于电子政务实现了打破部门界线的联网办公和互动式作业,因此,可以把电子政务看作是办公自动化系统在范围和功能上的对外延伸,是面向全社会的政府办公自动化。
电子政务与政府上网也不是同一个概念,政府上网的重点在于通过开通政府网站来推动民众之间的电子公务活动,而完整的电子政务概念则更为广泛,它还包括政府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活动。电子政务的内涵和外延还在不断地丰富和延伸,其应用形式也将发生不断的变化,但不管怎么变,都将围绕政府部门内部、政府部门之间和政府部门与民众之间这三条主线而产生和展开。
3.“金水工程”与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
国务院大多数部委出台的信息化规划,均以“金”字头冠名,并已形成序列。沿用这一命名方式,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于2001年4月将水利信息化建设命名为“金水工程”,并于两年前开始在系统内部使用。在中办发〔2002〕17号文转发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已明确把“金水工程”作为“十五”期间要加快建设的12个重要业务系统之一进行重点建设。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是“金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骨干工程,是“金水工程”先期启动的重点建设项目。它是根据我国防汛抗旱工作的需要,建成一个以水雨工旱灾信息采集和雷达测雨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其目标是为各级防汛抗旱部门提供各类防汛抗旱信息,较准确地作出降雨、洪水和旱情的预测预报,为防汛抗旱调度决策和指挥抢险救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决策依据。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水利信息化、电子政务与“金水工程”既有区别,也密切相关。首先,近期水利信息化建设被命名为“金水工程”,可以说近期这两个概念是一致的;其次,电子政务(即政府信息化)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除了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还包括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等其他非政府方面的内容 ,但由于水利是社会公益型事业,在实现水利信息化的过程中,政府起主导作用,水利信息化主要是政府行为,水利信息化也主要是政府信息化(即水利电子政务)。因此,在近期这三者之间是统一的。
二、推进水利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1.水利信息化是实现新的治水思路的需要
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环境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制约了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新的治水思路要求,水利工作要从过去重点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转变为在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同时,更为注重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要从过去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转变为在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更为注重非工程措施的建设;要从过去对水量、水质、水能的分别管理和对水的供、用、排、回收再利用过程的多家管理,转变为对水资源的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但靠工程措施,不可能有效解决当前复杂的水问题,也不能顺利实现部党组提出的新的治水思路的要求。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长期的水利实践证明,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以水利现代化促进水利信息化是新世纪水利发展的必由之路。
2.水利信息化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政府工作千头万绪,但最根本的有两项:一是推行政令,二是为社会公众服务。这两项职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长期以来,我们过多地偏重第一项职能,强调管理,忽视了第二项职能,使服务变成了口号。水利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和使用,可以在三个方面对水利行业公共服务产生积极影响。首先,水利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网络向社会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有利于建立水利部门与人民群众直接沟通的渠道,可让公众迅速了解我们的工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为基层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其次,可以极大地提高政府对外提供服务的效率,克服官僚主义等弊端。第三,可以保证公共服务的公正性和公平性,真正做到一视同仁,通过信息反馈,更好地听取群众呼声,接受群众监督,采纳合理建议。
3.水利信息化是实现资源共享、降低行政成本的需要
有效地利用政府内部和外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改进政府职能、实现资源共享和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利信息化可以把一定区域乃至全国的水利行政机关连接在一起,真正实现信息、知识、人力以及创新的方法、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等各种资源的共享,提高包括信息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利用的效率。
水利信息化还可以大大降低政府的行政管理成本。在电子网络政府状态下,由于行政系统内部办公自动化技术的普遍运用,大量以传统作业模式完成的行政工作,可以在一种全新的网络环境下进行,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行政管理成本。
4.水利信息化是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水利信息化对于建立包括节水型农业、工业在内的节水型社会,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资源共享程度,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只有把水治好了,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国民经济才能协调发展;只有实现水利现代化,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也才能为实现其他方面的现代化提供保障和支撑。
三、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思路
水利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既服从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大局和宏观思路,也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要求,作了更为仔细的规划,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水利信息化发展思路。
1.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遵循“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方针,结合《全国水利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规划》,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统一规划,各负其责;平台公用,资源共享;急用先建,务求实效。
2.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近期(2003~2005年)目标是:广泛开发水信息资源,基本建成水利信息网、水利数据中心和安全体系,全方位构建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健全信息化建设运行管理体制,统一标准规范,加强人才培养,营造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基本完成重点工程建设,部署其他业务应用,基本形成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有效解决信息资源不足和资源共享困难问题,提供满足基本业务需要的信息服务,提高水行政管理效率,在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和经济发达地区基本实现水利信息化。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中期(2006~2010年)目标是:深入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完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全面推进重点业务应用,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提供全面、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增强决策支持能力,基本实现水利信息化,为实现水利现代化奠定基础。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远期目标是:在全国全面实现水利信息化。
3.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任务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在遵循水利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原则下,建设信息采集系统、水利信息网、水利数据中心等水利信息基础设施,营造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围绕十大重点业务应用,建立和完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确保水利信息化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近期建设任务以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和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建设为重点,初步满足业务应用需求。中期进一步完善已建系统,全面开展水利工程管理、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管理、水利信息公众服务、水利规划设计管理和水利专业数字图书馆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基本建成十大水利业务应用系统。远期以全面实现水利业务应用信息化为目标,全方位提高水利综合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