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并明确了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路径。如何结合湖南实际,把《规划纲要》落实好,实现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迈进?本报理论部约请有关人士发表意见。以下,是他们的观点精要。愿我们的这一举动,能为推动这项工作助一臂之力。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教育强省建设
省政府党组成员、省教育厅厅长 张放平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规划纲要》颁布,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也是我国和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紧密结合湖南实际,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教育强省,要做好如下工作。
着力普及学前教育。探索与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每个乡镇办好一所以上示范性公办幼儿园,城区每个大型社区办好一所幼儿园,支持农村和贫困地区充分利用中小学富余校舍和社会资源,改扩建或新建乡镇和村幼儿园。力争5年内初步解决“入园难”问题,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3年教育。
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把合格学校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结合校安工程建设,努力完成合格学校建设总规划确定的任务,力争2015年前 90%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合格学校标准,基本解决农村学校比较“弱”、城市学校比较“挤”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再用5至7年时间使全省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基本实现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着力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紧紧围绕我省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制定“十二五”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实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省本级专项投入向县市区倾斜,力争到2015年每个县重点办好一所以上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基本构建起覆盖城乡的现代职业教育骨干体系。认真开展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指导与督促各地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建好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同时,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深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创新水平。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基本教学条件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坚持以特色学科建设带动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支持建设20个左右高水平、有特色的重点学科,在此基础上遴选5所左右在特色学科、重大项目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成效显著的高校,整体推进,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坚持以产学研带动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紧密对接我省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和产学研基础建设,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团队,扶持一批标志性的重大产学研项目,助推一批重大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成果的产生。
着力推动素质教育取得新进展。坚持育人为本,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以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重点,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各阶段和学校教育的各环节,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规范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行为,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评价制度改革,积极鼓励与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和主动发展,努力形成个个成人、人人成才的局面。
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继续实施好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岗计划”,继续实施“芙蓉学者计划”,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选拔培养一批高校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着力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按照国家“确保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的部署,尽快研究制定全省“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在完善全省教育电子政务平台的同时,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好一批教学资源库和精品课程库,加快建成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努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
着力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根据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紧紧抓住省部共建长株潭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契机,研究制订湖南教育改革规划方案,提出一批省级改革项目。同时,积极鼓励各地各校从实际出发,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改革与探索,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局面。
当好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排头兵
湘潭大学党委书记 肖国安
湘潭大学作为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校名并嘱托一定要办好的省部共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必须当好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排头兵,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研究教学型高水平大学,为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迈进作出应有的贡献。
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校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就必须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和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坚持以人才为本,尊重广大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改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突出龙头地位,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龙头,近几年来,湘潭大学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实现了国家重点学科的突破,学位点的数量和结构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今后,我们将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建设好现有国家重点学科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好5个左右在学科结构中有重要影响力的优势学科,使之率先进入全国一流学科行列。在时机成熟时,进一步扩大学科覆盖面。
推进改革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生培养工作一直是湘潭大学的一个品牌。我们将发扬这一优良传统,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有效拓宽专业口径,丰富专业内涵,增强学科专业的支撑基础和辐射能力;深入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要突出抓好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围绕创建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大力实施高端人才战略,大力加强学术梯队和创新团队建设,既要稳定好现有骨干教师,加强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又要积极培养和引进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等高端人才。进一步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学术团队开展原始创新研究和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
优化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坚持“管理工作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好务、为师生员工服好务”的基本理念,克服管理工作的行政化倾向,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校务公开,重大决策广泛听取广大教职工的意见,严格按程序办事。优化学校运行机制,建立健全高效能的管理机制。
增强服务能力,为湖南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坚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办学理念,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彰显办学特色。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联合培养、委托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服务;提供高质量的科技服务,建立健全校企对接机制,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入股;发挥学科综合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决策咨询服务。
富民必先兴教 强省必先强教
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 徐晨光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强国必先强教。”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建设教育强省是省委立足湖南实际、着眼未来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既是富民强省的战略之举,又是推进科学跨越的必由之路。
教育是富民安民之基。教育关系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在富民安民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经济社会走向,也决定着富裕程度和竞争力。历史和实践证明,发达国家和地区必借助发达的教育,公民受教育程度必然影响富裕和文明程度。湖南是个后发优势很明显的省份。后发优势主要来源于教育。湖南要实现科学跨越,首先必须依靠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从而真正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富民强省。同时,教育公平影响社会稳定。教育具有社会分层器功能,对于社会公众,特别是对贫困家庭来说,教育是改变自身和家庭命运的最有效途径。输在教育上就意味着输在起跑线上。教育不平等便直接转化为社会不平等,容易产生社会风险,引发社会冲突。因此,贯彻教育公平,保证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
教育是人才成长之母。21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成长靠什么?靠环境,靠机制,靠土壤。环境、机制、土壤,都是教育的要素。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教育是人才成长的母体。教育使人提高了素质,增长了能力。人们常说,“读书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强调的就是教育的作用,突出的就是教育的功能。教育强省,实质上就是人才强省。建设教育强省,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更加重视人才的德育教育、成才成长、能力培养,提升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坚持分类指导,分层次推进,着眼人的全面发展和加快富民强省的需要,积极改革探索,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走出具有湖南特色的人才强省之路,努力造就新的湖湘人才群,开创湖南人才辈出新局面。
教育是科技创新之源。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面对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不断彰显。教育是科学技术迅速、大规模、有效传递和传播的最有效途径,是科技再生产的最重要渠道。可以说,没有教育,科学技术和科技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继承性,任何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和创造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在前人和他人基础上的创新。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是将科学技术理论、知识、技能经过筛选、加工、优化后,采用科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的,因而具有高效、高质、大规模的特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传统“应试教育”带来的最大弊端就是使教育变成追求标准化答案的教育,传统的东西变成了包袱。因此,创造培养创新人才成才的教育氛围,从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性格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建设教育强省,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和机制,重视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用一流的教育培育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湖南”,为科学发展和科学跨越提供强力支持。
突出实践育人 服务教育强省
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 张值恒
当前,湖南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推进富民强省的关键时期,人才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共青团必须按照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部署,始终把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和建设青年人才大军作为服务大局、服务中心的有效途径和战略任务来对待。
突出实践育人特点。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实践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基本途径,知识的灌输和理念的传授必须与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的实践环节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实践育人具有鲜明的导向性、主体性、针对性,符合认识和育人的基本规律。实践育人作为育人的主渠道之一和课堂育人的有机补充,是共青团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是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最本质, 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总结以往实践育人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深化实践育人的理念,发挥实践育人的优势,强化实践育人内容的时代感,提高青少年实践教育的参与度,不断完善实践育人的机制,创新实践育人的新途径,引导青少年在实践中坚定信念,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增长才干。
把握分层教育规律。针对当代青少年思想日趋多元、流动日趋频繁、互联网影响日趋增强、发展压力日趋增大,不同领域、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群体呈现出新变化和新特点,必须探索遵循不同类型、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准确把握不同层级青少年的成长需求,采取易于为青少年所接受的方法,分层次、分群体实施教育引导,进一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科学的实践育人体系。对于少年儿童,要突出“养成教育”,着重灌输培养他们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引导他们增强国家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和审美意识;对于中学生,要突出“公民教育”,着重培养他们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清晰认识,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形成将个人成长发展融入国家发展进程的强烈意识;对大学生,要突出“创业教育”,着力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坚持社会实践锻炼与社会观察引导相结合,着重帮助他们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对进入社会的青年,要加强分类引导。
加强项目阵地建设。采取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相结合的方式,以项目设计和阵地建设为基础,探索创新具有时代气息、生动活泼、为青少年所喜爱的教育载体。要不断深化“四好少年”、“我与祖国共奋进,我与湖南同发展”等品牌项目,进一步创新方式、丰富内涵;要强化少年军校、青少年宫、青少年营地、青少年教育基地和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青年创业孵化基地、青年就业创业培训基地等实践基地育人功能,建立起多领域、多层次和多功能的实践基地网络;要认真研究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加强团属传媒阵地建设,切实加强与公众媒体的深度合作,建立多层次、广覆盖、高效能的网络信息化组织动员和教育引导体系,充分运用时尚、艺术和情感等元素提高对青少年教育引导的能力和水平,打造共青团有效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新平台,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提供有效的引导、帮助和服务。
强教强县的首选战略
永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 周小驹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强国必先强教”。这一重要论断将“科教兴国”战略升华到一个新高度,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决心。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加快富民强县步伐,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建设教育强县作为首选战略来抓。
强化“公平教育”,实现教育和谐发展。教育公平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江华由于有农区和林区的差异,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经济发展不很平衡,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首先必须做到均衡发展、和谐发展,不让孩子尤其是林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按照“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的要求,在构建公平教育,推进教育和谐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切实解决“上学难、难上学”的问题。要均衡发展环境,致力于城乡教育和农区、林区教育的均衡发展以及各类教育的协调共进,从硬件与软件两方面入手,大力实施“改薄工程”,全面修缮农村学校特别是林区学校的校园校舍,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要关注弱势群体,倡导爱心助学,让“留守儿童”充分享受到社会、学校的温暖;做好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的救助工作,使困难家庭的子女都有一个平等享受教育的机会,对特别困难的高中学生,除减免学费外还要补助生活费。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工作,保证全县适龄儿童不因贫困而失学。
强化“名师教育”,提升教师职业素质。有名师,才有名校。首先要培育一流校长。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要把校长真正培育成求真务实、敢抓善管,具备过硬教育教学能力,较高的学校管理能力,很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的领导者。其次要打造一流教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及时充实教师队伍,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定期举行优质课评选和“教坛新星”评选等活动,尽快推出一大批骨干教师和名师,以名师构筑名校,以名校构筑教育强县。
强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强,则少年强;少年强,则国家强。江华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赶超崛起、跨越发展,必须有一大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力资源。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正确认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深刻全面地领会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不搞一刀切,不搞一锅煮,科学制定和完善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着力提高教学质量。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让学生快乐学习、学习快乐,健康成长、成长健康。大力推进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积极研究新课程实施后的高、中考改革思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体育、美育和卫生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强化“人本教育”,真正实现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德育为首。要把德育放在各项教育工作的首位,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科学确定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深入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加强诚信教育、安全自护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大力推进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植文明健康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建安全和谐校园。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内容简介
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具体目标: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到2020年,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10大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试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