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五”时期,安徽物流业要围绕“基本建成与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的战略目标实现新的发展,应考虑以下对策思路。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尽快建成以省会合肥为主枢纽,沿江铁路通道为主骨架,以皖北煤炭运输通道、皖南旅游客运通道、城市间快速铁路通道为支撑,干支衔接、内联外畅的现代化铁路网。二是尽快建成通江达海的内河运输体系。统筹规划长江岸线资源和港口布局,调整优化沿江港口结构,把芜湖建设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航运枢纽,建成以芜(湖)马(鞍山)组合港、安庆港为区域性枢纽中心港的多功能现代化港口群,重点建设集装箱、煤炭中转、石油、矿石和建材等专业化运输系统。三是完善内畅外通的公路网络。以东向对接通道为重点,加强跨江通道和疏港道路建设,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构筑全省高速公路骨架网。四是科学规划机场布局和功能,扩大航空运输服务覆盖范围,开辟欧美国际航线,加密东部地区航班。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规划布局,做好各种运输方式在线路、节点上的匹配和衔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应下大力气规划建设好合肥新桥国际机场综合型物流园区。通过园区建设,在航空运输基础上,凭借周边发达的公路网络,辅以铁路运输,吸引国际知名物流企业特别是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入驻,建成集国内国际航空货代、货运、仓储、中转、分拨、配送、保税监管、信息等服务为一体的高标准、现代化、开放型的空港物流园区。五是尽快建成一批功能完备、布局合理、集疏运体系完善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站场。积极推进铁路、公路、港口等多种方式统筹布局的货运枢纽站场和物流中心建设,加快建设综合交通枢纽站场的集疏运网络。六是加快整合社会资源,建成基于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集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于一体,立足安徽、对接长三角、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管理服务、技术服务和交易服务的省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2、加快物流业开放步伐。承接产业转移的城市应积极承接国内外物流业的转移,加强同国际先进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与交流,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组织形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加快与国际物流业接轨,提高物流业的全球化与区域化程度。皖江城市带有条件的物流企业依托黄金水道,发展国际物流、保税物流,促进外向型经济物流发展,争取设立芜湖保税港区和合肥综合保税区。加快电子口岸建设,积极支持口岸通关改革,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提高通关效率,推进大通关信息资源整合,逐步建立“无纸化”报检报验的运作模式,推行船舶和航空器进港前电子预申报方式。鼓励省内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合作,加快物流服务“走出去”步伐。逐步建立沟通国际的物流网络体系,拓展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的分销渠道,促进安徽物流企业参与国际物流服务市场竞争。按照现代物流发展方向,加快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步伐,通过上市、合资、参股等形式,逐步实现国有大型物流企业股权多元化。进一步放开搞活中小物流企业,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出售等多种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和经营机制创新,鼓励物流企业加强信息沟通、创新物流服务模式。积极推动交通运输、粮食、公用事业等物流行业的体制改革。
3、加快物流人才培养。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式,着手建立包括高校学历教育、物流职业教育、企业岗位教育、社会培训机构继续教育互相结合,多种层次、互为补充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启动我省物流人才教育工程。要对物流人才培养和引进提供政策支持和引导,并从完善制度、提高待遇、健全社会保障等方面为其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加强对认证培训的监管,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专业化的就业创业培训实体,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非学历培训市场的规范发展。教育部门应积极鼓励各高校结合自身特点探索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生培养,以各种形式推动我省物流学历教育,扩大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规模。高校应根据自身教学特点及市场对物流人才的实际需求,准确定位,优化培养模式,注重产学研结合,加强专业教学设施建设,建好物流实验室和实验基地。物流企业应高度重视对物流相关人员的培训,为企业扩充人才储备,并积极引进掌握物流、法律、贸易、管理等专业的复合型物流高级人才。鼓励和支持物流企业改革现行人事管理制度、业务考核办法和薪资分配办法,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积极探索知识入股、技术入股、期权激励等分配形式,使人才“引得进、稳得住”。
4、加强物流市场中介组织建设。各级政府应对现有物流协会和其他中介组织进行清理、整合,进一步集中资源,规范管理。积极引导现有中介组织增加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进一步理顺行业中介组织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支持中介机构开展行业基础工作,并给予适当政策和资金扶持。中介机构应发挥其在物流规划制订、政策研究、规范市场行为、统计信息调查、技术合作、人才培训、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自觉履行监督、服务、自律、协调职能,服务广大物流企业,使之切实成为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通过A级物流企业综合评估、物流企业信用评级工作,联合媒体开展物流企业评选、宣传活动,引领市场发展。通过持续推动行业发展课题研究,不断提高行业理论研究水平。通过推广物流行业标准、先进适用技术,帮助建立重点物流园区、物流基地,扩展教育培训、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将现代物流业作为服务业重点项目予以扶持,对列入省“861”计划的重点物流基础设施、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信息化工程等项目,应纳入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重点项目规划给予扶持,并争取中央国债资金支持。各级财政应继续加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投入,对物流规划确定的重点项目给予必要扶持。积极鼓励物流企业参加A级评估和仓储企业星级评定,推广合肥市政府的创新性做法,对首次评为3A、4A、5A级的物流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合理确定物流企业的营业税计征基数,积极扩大物流税收试点,建议将经国家权威机构评审认定的A级物流企业,纳入物流税收试点企业范围,并扩展为物流税收综合改革的试点单位,对试点企业从经营、利润分配到资源配置实施一揽子税收综合改革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统一缴纳所得税。对于投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物流企业,其改造项目所需进口设备应按国家规定享受免征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政策。所需国产设备,应按国家规定享受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政策。建议税务部门将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物流相关税收减免政策,逐步扩大适用范围至全省,以提升物流业对省域经济的拉动作用。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应列入工业、仓储用地范畴。鼓励在市区内的物流企业迁移到城郊结合部建设物流中心,对市区内土地实行置换,原划拨土地由政府按土地利用规定处置,并给予企业适当补偿,扶持新建物流中心。对列入省市规划的大型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基地内部设立的物流配送中心和物流企业的新增建设用地,给予地价一定幅度的优惠。引导商业银行对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和物流企业提供贷款支持,鼓励担保机构为物流企业提供信贷担保。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通过发债、上市方式做大做强,与境内外优势物流企业联合重组。
(蒋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