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贯穿“十一五”规划
来源:深圳特区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21世纪头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在整个战略机遇期中,显得尤为关键,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建议》提出的“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要原则、总的要求、主要任务,都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都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展开。

科学发展观深刻阐明了发展的本质和基本内容,创新了发展的理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准确认识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树立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贯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可以说,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阐述。这就深刻地启示我们,科学发展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造福人民的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整体推进的发展观,是坚持和平发展的发展观。这些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归根到底就是要在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中,实现文明发展、和平发展、又快又好地发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科学发展观继承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同时又立足于新的时代高度,着眼于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围绕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富有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发展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阐明了发展的本质和基本内容,充分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创新了发展的理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具有极其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针,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现实问题的关键

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是我国最大的、最现实的国情。21世纪头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在整个战略机遇期中,显得尤为关键,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随着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断完善,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加速,随着我国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特征: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同时这一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二是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增大。三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城镇化加快发展,同时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保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增加,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四是我国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大量依靠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五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尚有相当数量,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全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任务繁重。六是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七是我国对外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同国际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高。八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进一步落实,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九是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活力显著增强,网络信息的影响日益广泛,同时人员流动性大大增强,人民内部矛盾处于多发时期,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一系列新课题。十是社会总体安定团结,同时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各类犯罪活动和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依然严重存在,给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带来的不利影响不可低估。以上这些方面,既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与机遇,也反映了推进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在这样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任务、方针和政策,着力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克服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更是贯穿《建议》的主线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其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科学发展观贯穿始终。《建议》提出的“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要原则、总的要求、主要任务,都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都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展开。《建议》提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建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建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增长、资源环境、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目的就是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建议》提出,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些方面,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符合实际、符合国情,需要全面、辩证地认识和深刻理解。归纳起来就是,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才能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增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深刻理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一是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二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四是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五是要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六是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