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应用实例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一个成功的电子政务系统——海淀园数字园区
2000年7月,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开通“海淀园数字园区”(www.zhongguancun.com.cn),并于2001年4月1日对园区所辖企业全面实施网上办公,从而实现了“一网式”电子政务。“海淀园数字园区”是我国第一个“数字园区”,真正体现了电子政务的基本原则,在技术的使用、内容和管理等诸多方面都突破了现有电子政务系统的局限性,对我国当前建设电子政务具有参考价值。这里从建设原则、基本构成和管理特征等几个方面对“数字园区”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
(一)建设原则
1.先进技术实用化。在政府管理中采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可以使政府做到以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如倍增的效率、高度的透明、巨大的管理幅度、充分的管理授权等。
2.管理集成和系统开发的互动。即:按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要求对现有流程进行优化和业务重组,在进行管理集成时充分挖掘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应用潜力,使先进技术为管理集成服务。
3.需求与实现的互动。即技术开发人员懂得如何实现工作业务的电子化,而政府工作人员知道正确地提出实现业务电子化的需求。
4.建立“可视”政府。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四个“可视”,即流程可视、过程可视、状态可视和对象可视,可视功能对反腐倡廉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构成
“数字园区”由网上办公系统、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安全系统、三维地理信息查询系统、语音支持系统和创新资源网构成。
网上办公系统包括海淀园管委会所辖的12个职能管理部门6大类数十项管理与服务项目,同时开放与企业管理相关的其他政府部门的接口,实现了政府的网络化管理。
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管理系统是在对园区原有的系统进行改造和升级后,所实现的高效内部办公系统。
网络安全系统是园区正常工作的安全卫士,采用多层安全保护结构,并在国内首次把CA认证制度引入电子政务系统中。
三维地理信息查询系统采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三维虚拟场景,办公人员除了能用文字查询和了解办事程序外,还可以形象方便地以仿真方式查询海淀园管委会各部门机构职能、办事程序、政策法规等信息。
语音支持系统是一个“数字语音信息平台”。它使得园区企业和个人通过拨打身边的电话机就能及时了解到所需要的政策和法制法规信息,上报企业数据;也使得园区管理人员免去了不必要的内容重复的人工电话答复服务。
创新资源网实现了人才网、科技成果网、科研设备网和助新网的四网整合。
(三)管理特征
海淀园“数字园区”引起的管理变革具有五个突出特征:
1.开放式管理。即在互联网平台上直接面向社会用户,实现了开放式的政府网上办公,用户只需通过浏览器就可以登陆系统进行各项办公业务。
2.交互式管理。建立了分级管理模式,实现管理者和服务对象的在线交互工作。
3.一网式管理。对各政府职能部门的业务和具体的办公流程进行了重组和优化,实现了园区各职能部门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的协同工作。
4.一表式管理。对各职能部门的办公文档进行简化和合并,设计出已由各职能部门认可的办公文档,系统会自动识别企业所提交的文档;因此企业只需一次性上传统一的报表,即可自动实现统计、财政、税务等部门的报表上报,简化了办事流程和工作量。
5.自律式管理。系统内提供逐级汇报、红绿灯业绩审核、审批日志等子系统,使政府内部的办公和管理处于可视状态,各部门和各工作人员的工作始终受到政府内外的注视。
此外,在实现从传统的政府管理向电子政府的转换过程当中,海淀园管委会还对政府管理模式进行改革,通过转型辅导和培训,顺利地实现了价值层面(政府管理和服务的观念)的管理模式转型和结构层面的管理模式转型(包括组织改造、资源优化和流程重组等),建立起了精干高效的扁平化、网络化政府。
广州芳村区政府信息化建设启示
后发优势自前年开始,国家明确提出要建立电子政务的要求后,芳村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政府办公过去都是靠文件、会议和活动等传统手段进行信息传播,信息化对其流程是一次大的改革。广州市芳村区发展计划局副局长、区信息化建设负责人孙晏新表示,现在相应的岗位都应该有电脑,如果有PC不能工作,那就是缺岗。在他看来,西方社会之所以先进,其政府信息化水平高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计算机网络浪潮中,中国政府机构必须以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办公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9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才意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各地区已根据具体情况纷纷开始尝试,但推行起来很困难。据悉,以OA为例,系统在广州地区推行了很多年,但仍有许多问题存在。相比之下,芳村区起步更晚,一直到1998年区政府才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但孙晏新认为,这样可以从广州信息化建设比较早的其它地区借鉴经验和教训,避免少走弯路,发挥后发优势。
先行一步日前,芳村区政府正在准备公开招标服务外包项目。但据记者了解,区政府去年下半年才开始试用OA系统,可以说其办公自动化目前尚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为何在系统并没有上线的情况下就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服务需求?
"客观上说,政府不可能自己培养工程师,服务外包是社会分工的体现,系统的维护必须由专业的企业来做。对于政府来说,它是社会的指挥中心和管理机构,其信息化建设必须稳健畅通;同时,服务外包可以节约费用,提高效率;再者,因为政府工作人员在知识上存在时间差,服务外包可以使他们从中受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支持,还能起到辅助和指导的作用。"对此,孙晏新给予了明确的解释。
由于干部的使用水平偏低,个别人甚至连关机、安装杀毒软件等简单的程序都不会操作,在本次招标之前,区政府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就如"救火队"。首先是工作人员自己维护,以屈指可数的技术人员"救火",或者请企业"救场",这给双方的工作造成很大的不便。所以,孙表示在今年年底OA正式运行以前,要完善服务,做到兵马未到,粮草先行。
根据相关要求,本次中标的服务外包商,必须能与区政府建立稳定、全局和长期的合作,其业务范畴包括设备正常运转,办公设备保养,网络和软件故障排除等。同时,其业务水平要高,最好在政府行业外包服务领域有成熟的经验。
芳村区信息化先行一步的思想,还体现在对公务员素质的考核和评测体系中。目前,国家正准备建立相应的考核体系,虽然具体内容还未出台,但区政府根据自身特点,现正在酝酿相关考核和评测体系,公务员必须通过相应的素质考核。据介绍,这套自评体系的建立也有望在今年年底完成。
小步快跑
与广州某些区一掷千金相比,芳村区的信息化投入要少很多。如果不算终端设备的成本,从开始到现在区政府的信息化投入不到500万元,还包括两个办公楼网络布线工程的费用,而实际上一个新大楼就花了200万元。目前,全区2/3的政府单位已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区政府主楼与市信息中心和大楼以外的一些下属单位均已实现了网络连接。今年上半年网络将延伸到所有政府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建起全区统一的政务网络平台。根据办公的实际需求,区政府与二级单位之间只建立了可扩容可升级的2兆带宽或10兆光纤连接,这在一年时间内可以满足办公的需求。另外,虽然芳村区的IT硬件建设并不算晚,但到目前为止,全区有1900多名公务员,只有1600多台电脑,并不能保证人手一台。如此"小家子气",除开经费紧张的因素,按孙晏新的话说,这完全是从实际需求出发。
"信息化并不是为了出政绩,前期投资过多,容易导致浪费大。芳村区政府信息化遵循的是小步快跑的原则,根据客观条件和需求在提高应用水平上下功夫。"孙介绍说,在政府工作中,有哪些细节需要通过计算机网络来解决,就会进行有针对性的采购招标;而有些不太迫切的工作,不需要IT进行辅助的,可以放后考虑。目前,区政府办公自动化重点是公文流转,数据库和业务系统建设,而不搞全面铺开的OA系统。
有意思的是,为了节约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根据自身的特点,区政府甚至经常"违背"上级政府的要求,或者把上头文件"打折"执行:如上面要求设立视频会议系统,但现在区政府只打算建一个视频会议室,下级单位可以收看,不用参与,仅这一项就节约了上百万元资金;在上级要求建立"三网一库"的时候,按当时规定要建立几级平台,每个单位建机房。在获悉广州市个别区和单位将服务器由分散管理改为集中管理顶作法后,区政府马上去了解情况,经过讨论,当即决定全区二级单位一律不建机房,建立扁平化的网络结构。即使现在,全区也只建立了一个大型机房,正在建立一个大型的数据库,实行全区服务器和数据库的集中管理。
为了让工作人员养成上网的习惯,尽快学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接受更多的信息,提高办公效率,区政府实施了信息轰炸手段,鼓励和提倡大家多上网,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向信息化靠拢。
内外结合企业搞信息化建设是以效益为中心的,自然会考虑投入和产出比。政府不像企业一样直接面对市场,但孙晏新认为,政府信息化也必须有投入和产出的意识。"网络通信的问题由电信运营商解决,硬件提供属于供应商业务,软件开发由软件厂商承担。对于用户来说,关心的主要是终端办公。"芳村区搞信息化最关心的是应用,希望以此加强社会管理,提高行政效率。
"OA系统的应用可以循序渐进,但'公众信息网'必须全力投入,需要花多少钱就花多少钱。"因为相比而言,政府信息化中,为机关干部和广大民众服务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网站。
经过1998年前期的筹备,1999年初,芳村区政府便开通了便于公众参与的"芳村网站"(现"公众信息网"前身),去年8月,"公众信息网"建成并全面启动,成为政府与民众新的沟通桥梁。在区政府的规划中,近期信息化分为三大重点:公众网、建网联网(包括采购设备)、专业市场信息化建设。其中,根据区域经济特色,包括2000年年底开通的广州花卉网,还有南方茶叶市场、花鸟鱼虫市场、中国观赏鱼网和白鹅潭风情酒吧街等五大网站都已在运行、筹划或建设中,其目的是使五个专业市场都实现电子化,以电子商务的新形式寻求多方面地发展,更好地推进招商和网上销售。
此外,受去年年底广州市工商局开通红盾信息网的启示,为方便民众,芳村区正在筹划网上并联审批监督系统。"其目的是通过软件开发,将传统的把人和物集中起来办理的业务转变为虚拟的业务。"孙晏新表示,如果成立实体的审批监督服务中心,要有专门的办公地点,要进行装修,还得把各部门的人和设备统一起来,费用很高。但网上并联审批系统只要有一个办公地点受理业务,输入相关资料即可,其它审批的过程将全部在网上进行,这样既节约了费用,又会提高效率。
正视问题虽然既有前车之鉴,又有后发优势,芳村区政府信息化建设在理性中前行,但在政府机构中实现新的e化革命中,遇到不少的问题和阻力,对此区政府并没有回避。
据孙晏新介绍,目前客观上突出的问题在于,财政投资比较紧张,如何突破经费瓶颈是大难题;区政府的协调、指挥和控制系统还不够完善;民众信息化水平不高,政府还得加强宣传教育和组织协调。从主观上看,区政府工作人员素质不高,这需要一个磨合期;传统的业务模式、办公手段和工作流程的改革,对政府机构来说是一次革命,政府干部信息化的意识上还得进一步促进;当工作流程规范以后,一些审批的程序有所变化,一些干部权力再分配,会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随着芳村区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也许这些问题在一定时间内还将存在,甚至会更加突出。但是,在信息技术革命的路上有些坎坷和阵痛并不为奇--政府切实提高办事效率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芳村区介绍:芳村区位于广州市西南端。北、东面临珠江(南航道),与白云区石井镇、荔湾区、海珠区隔江相望;南靠珠江(佛山水道),与番禺区大石镇、南海市平洲镇相邻;西与南海市盐步镇、黄岐镇接壤。面积46.2平方公里。
2001年区国内生产总值274997万元,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510万元,减少1.2%;第二产业增加值l09908万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150579万元,增长18.9%。三个产业在支撑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4%的贡献中分别占-0.1、3.5、9.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继续向第三产业倾斜。
广东省佛山市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扫描
佛山,位居广东珠三角城市群中的历史名城,又是传统工业重镇,其经济总量近20年来一直稳居广东前三位,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2002年达到1168.66亿元。开春时节,我们到此走访,踏足禅城、南海、顺德等城镇乡村,最大的感受是,电子政务的率先启动为这座古老的城市带来了勃勃生机———从政府提速、透明行政到为老百姓办事的便捷,一个扁平高效的网上政府正对实际生活产生着深远影响。
电子政务不是花架子,要让市民获得服务是目的
佛山是广东省信息化建设试点市,这里的电子政务起步早,从1985年成立佛山市信息中心,到2002年底贯通省、市、区、镇四级政府的电子政务专网体系初具雏形,“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政府快速反应系统现已基本形成。在政务专网体系的平台上,有党政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公文交换系统、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劳动就业管理系统、人大政协提案议案系统等已在运行,它令原来分散的业务系统得到有效整合,也方便了部门之间、领导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
采访中,我们听一路看一路:在佛山市地税局的收费大厅,见不到几个人。一年上百亿元的地税大市,地税局营业前台交费“长龙”消失。纳闷间,旁边的同志解开了谜团———原来企业交税不用再到地税局来了,直接到银行或者在公司里上网就可以完成。这是由于实现了“税银库企一体化”,税务、银行、国库和企业通过网络已经连在一起,企业只要进入网络,在电脑上找到税务部门专门设置的“e税通”,便会自动生成纳税单,凭单到银行或者直接通过网上划拨就可以完成纳税。
在顺德区行政服务中心,看到的是另一种场景:宽阔的现代化办公大厅向企业和市民全开放,大厅的两侧,一个个开放式的办公服务窗口一溜儿排开,从车辆牌照管理、出入境管理、工商注册登记,到房产交易、国土规划……总之,企业和市民要找政府部门办手续的事,在这里基本上都可以解决。从今年初开始,顺德区政府把区委、区政府下属的30多个有审批权限的部门全部集中到这里,实行“一站式”服务,涉及审批项目近200个。
南海有个西樵山,广东四大名山之一,山下有个小村叫民乐村。村子虽然不大,名气却不小。作为农村村一级基层组织实行网上办公、实行财务公开的,民乐村是全国第一家。
对企业和老百姓来说,电子政务应用的最大好处就是给他们带来了方便与实惠。佛山通宝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伟说,以前公司交税要专门安排一个人跑,光制表有时都得要十来天,现在电脑上一点就可以,省了不少人力、财力。顺德协力汽车贸易公司业务员黄坚伟谈到,过去办个新车上牌要花几天时间跑好几趟,现在一个上午就可把新车牌照领到手。而佛山市卫生局通过全市药品网上招标,两年药价平均下降25%,直接为患者减少药费近亿元。
政府部门工作也方便多了,以前征收个人所得税操作很费劲,现在通过“e税通”和企业相连,每个人的收入是多少,该纳多少税,一清二楚,实现了个人所得税的全员监管;南海通过会计结算中心,将全区所有67个直属机关的财务全部并到一起,财务会计人员从原来的400多人减到25人,并且堵住每年1000多万元的银行呆坏账。
资源整合是关键,政府专网大平台令相互分离的部门信息共享
到佛山以前,早已耳闻不少地方已经积极地建设政府网站,但由于部门与部门之间不能实现互联互通,系统之间信息无法共享,无法交换,导致家家都在搞信息化建设,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转变政府职能的目的仍难以实现。佛山电子政务建设的可贵之处,就是通过政府整合,防止了各部门单位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中共广东省委常委、佛山市委书记黄龙云认为,电子政务是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电子政务是信息化工作的龙头。纵观佛山电子政务发展模式,用的可谓是“两条腿”走路方式:一条腿是各职能部门根据自身工作需要建立自己的信息化系统,如佛山市公安、外贸、金融等20多个领域的信息系统数据资源丰富、利用已日趋完善;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出面把这些资源进行整合。1999年佛山首先通过光纤把市政府大院的17栋办公大楼连接起来,实现了政府大院内部门的网络互联;2002年底,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实现了上接省政务外网,横与市内各系统领导班子、市直各部门相连,下与各区、部分镇连接的目标,初步建成了佛山“电子政府专用网大平台”。
电子政府专用网大平台的出现,使得原来相互分离的部门信息能够资源共享,部门与部门、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更加快捷,也使得政府效率大大提高。例如顺德区行政服务中心的“一站式”办公,已经不是只简单地把各部门集中到一起,而是在网上办公的前提下将办公平台集中,这个政务大平台令各职能部门的资料能够互联互通。只要一个窗口接了单,不管涉及到多少个部门,都可以通过专网平台走下去,直至最后把事情办完。据介绍,下一步顺德还将在政府专网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把现在的网上办公从“串联式”变成“并联式”,一个部门接单,其他相关部门可以同时审批,效率还可以进一步提高。
当然,在电子政务的整合过程中,如何处理好部门与部门、上下之间的矛盾与利益冲突,如何正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把电子政务往更深的层次推进,也是佛山电子政务下一步需要探索与考虑的问题。
观念转变是动力,推进可以是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
在采访中,感受到对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当地干部上下有个共同的认识———观念需先转变,尤其是各地各级党政一把手,否则推进电子政务只能停留在会上和纸上。
佛山市市长梁绍棠的观点很具代表性:“佛山传统产业比重比较高,必须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上我国加入WTO,对政府管理体制提出新的挑战,需要用一种新的手段对原有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基于这样一个大背景,电子政务的率先启动可谓大势所趋。”也正因为如此,2001年、2002年佛山市专门召开各级党政一把手参加的全市信息化工作会议,努力做到软硬件建设并举,信息资源整合与理顺职能并举,方便服务与强化监督并举,农村管理应用与企业管理应用并举,拓展建设与安全防范并举等等。
即便如此,电子政务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南海区副区长区邦敏谈到,最初南海想在区一级推进电子政务,来自一些部门的反对很大,要么说“没有钱”,要么说“太超前”,要么断言“走不通”。怎么办?南海选择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之路,先从最基层的农村村一级试点开始。在南海西樵镇的民乐村,全国第一个农村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诞生了。结果是连50多岁的老阿伯都用上了电脑。既然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的阿伯都可以学会用电脑,镇一级、区一级干部为什么不行?上级部门终于坐不住了,政府再因势利导,顺势推进,两年时间,全区三级电子政务网全部开通运作。
与自下而上的“南海模式”不同的是,顺德是先从区一级开始试点。先在区委、区政府的办公大楼投入6000多万元,所有党政直属机关电子政务系统一次到位,全线启用。效果不错,再往镇、村推进。由于标准统一,镇区之间很快实现了各级政府网的顺利对接。佛山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卢立湃认为,电子政务不仅是技术和资金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观念更新。条件好的可以推进快一点,确实有困难可以先从局部地区或试点开始。
南海区作为全国信息化试点,先走了一步,他们在电子政务方面的成果有不少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一个个“南海版”的政务软件走向了广东和全国各地,民乐村的农村资源综合管理系统软件还卖到了北京的郊县,会计结算、计生、卫生、审计等10多个系统被作为试点推行。南海电子政务可谓苦尽甘来,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尝到甜头,步入佳境”了。
数字天津现场实录
“要在5年之内把500多项政府审批事项拿到网上办理,每年实现100项电子政务网上办公。”明确了自己政务信息化目标的天津市政府,在完成第一个百项电子政务工程后引起了国信办的关注。1月26日,由国信办推广应用组副组长赵小凡等7人组成的专题调研小组开赴天津电子政务最前沿。
本报记者全程追踪,直击数字化第一现场,定格4大镜头,向读者展示一个真实的城市信息化图景。
2002年,天津市完成了第一个百项电子政务工程,搭建了“天津市人民政府网上办公大厅”,由全市23家市级政府部门及直属单位合作完成了12大类共计140个项目,并于2002年底全面开通。在信访信箱、业务咨询、政务公开的基础上,实现了审批项目的初审、预审、审批,以及各种机构的申报登记。与此同时,天津市在农村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和企事业单位信息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镜头一:宜兴埠镇的“农民协会”
天津市北辰区有一个宜兴埠镇,该镇有一个科技兴农民蔬菜协会,协会的会长名叫宋克勤。这个协会是宋克勤的父亲宋会利在1993年组织几个村民自发成立的,成立之初虽然没有网络,但这种形式得到了广泛肯定。1994年江泽民主席曾视察过这里,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早在1999年,天津市政府出资筹集了90台电脑,在天津市所辖地区建立了3个信息化示范区,北辰区的“村村通”工程就是其中之一。为了使种菜大户能够拥有畅通的信息和销售渠道,区网管中心还建立了“农业110”网站,首批上网的就有30个自然村。由于“农业110”网站在30个村取得了极大的效益,北辰于2002年在全区9个镇、126个自然村都实施了“村村通”工程,宜兴埠镇科技兴农民蔬菜协会也上了网。
蔬菜协会到了宋克勤这一代,已经发展到上百号人。过去,农民们在农耕方面有难题,大都要到很远的地方请专家,每年需要为此支付一大笔费用,但这一切自2002年天津市政府为他们安装了网络系统后有了改变。宋克勤说:“信息化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好处,有了网络后信息畅通了,村里人坐在家里就能够知道世界的变化,了解各种科学种植方法和市场行情,还可以发布一些产品信息、需求信息,新品种和新技术也可以从网上得到。比如去年我们村积压了很多大白菜,在网上发布消息后,仅仅10多天就把地里的大白菜都卖出去了。”
农民傅战国在科技兴农民蔬菜协会刚刚成立时就加入了,是这个协会的“铁杆会员”,他对记者说:“有了网络真是太方便了,过去我一年卖菜的收入只有4500元,现在我每年可以赚7000多元,这是政府给我们办的一件大好事。”
当记者问到如果协会收费,他们愿不愿意加入。傅战国表示:“为什么不,网络可以帮我赚到更多的钱!”
有了网络,村民们心里有了底,观念变新、思路也开阔了。下一步,他们还打算建立起农业生产与观光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专家点评:农村信息服务具有广阔前景,大有作为,信息化不仅是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村村通”作为为农民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天津市政府2003年要为农民办的20件实事之一,也是金农工程的内容之一。“村村通”将信息服务深入到村、户,通过网络,利用服务站、科协、培训学校等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这种思路很好,值得推广。
镜头二:闯市场网上逢生路
1984年,在天津北辰区天穆镇王庄村,一个名叫李杰的年轻人带领村里几个乡亲凑了几百元钱,办起了一个村办企业——天津五金工具厂,开始了他们艰难的创业之路。
建厂初期,他们主要从事汽车修理、平垫圈制造等零件加工业务。198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杰获得了为国内某大厂家生产挤胶枪零件加工的业务。
然而,当第一批成品完成之后,这家工厂突然单方面违约取消了订单,这使得已经把全部资金都投进去的李杰陷入了绝境。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李杰决定自己到市场上去寻找生路。
李杰亲自背着产品南下广州,在广交会上进行推销,恰巧某外贸公司正在广交会上寻找这种产品,便与李订下了初步合同。这笔订单使李杰和他的工厂绝处逢生,同时也让他懂得需求信息的重要性。回到天津后,李杰印了许多精美的产品宣传册,并将公司的名字改为“金锚”,在全国各地甚至香港等地散发。
终于有一天,某世界著名的贸易推广专业媒体看到了这本宣传册,并主动找到李杰,给他讲了一个理念:在国际贸易中,做产品是容易的,但要发现买主却是一件困难的事,“让客户知道你,才是一个企业经营的真正开始。”他们的观念给了李杰极大的启示,从1996年开始在该媒体上刊登金锚的产品消息,1997年申请了国际互联网账号,常年在该媒体的网站上宣传自己。
这一举措,给金锚公司带来了翻天复地的变化。自从上网以后,公司平均每个工作日都能收到一个有效的采购查询,随着贸易的不断拓展和网络的支持,公司的销售渠道迅速从国内转向了海外,出口额从1997年的400多万美元、1999年的780万美元、2000年的950万美元、2001年的1300万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1800万美元,占公司总销售额的90%以上,成为国内挤胶枪行业最大的出口厂商,产品在美国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5%以上。
现在,金锚公司的规模越做越大。就在调研组到达的前几天,李杰刚刚接了一单来自美国的生意,订单的合同金额是5亿元。“这样大的生产和销售规模,对我们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它给我们的生产和销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杰说,“金锚公司的规模越做越大,管理也必须上一个台阶,所以我们已经规划了ERP方案,我们越来越感受到高科技带来的好处。”
专家点评:金锚公司最突出的地方就是网络营销。我国已经加入WTO,电子商务是企业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是在许多中小企业和相对落后的地区,如何搞信息化,走什么路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金锚的经验提示我们: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立足实际,可以从网络营销入手,逐步深化,讲求实实在在的效果。
镜头三:网络征税填补税收空白
2002年,天津市全面启用了网上报纳税系统。在年终结算时发现,全年的电子纳税额超过了30亿元,比前一年增长了152%,占全市地税纳税总额的近30%。“所有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报纳税合一的网络系统,”天津市财政局局长周时悌说,“网络帮我们杜绝了不该发生却又经常发生的问题,使依法纳税得到了加强。”
天津市共有21个财政局,25个地税局。天津市的地税局远程报纳税系统从2001年开始建设,系统通过帧中继与全市各所属单位连接,分内网和外网两大网络,利用Internet技术将内网和外网相结合,建立起市局统一的报纳税平台。
纳税人或企业可以在Internet上访问天津市地税局主页,选择报税栏目,通过CA认证后进入客户网页。报税提交时,系统自动审核其在银行账号中的存储信息,如果存款信息满足报税要求,则显示报税成功,税款实时划归国库。在完成报税后,系统会从地税局反馈给纳税人一个完税确认信息,自动产生一张电子发票,并委托银行打印完税凭证,加盖地税局公章。
天津地税局网上报纳税系统的使用,有效地杜绝了偷漏税、关系税等现象的发生。第一年试运行过程中,全市4个区共完成36000万元税款的收缴,第二年推广到14个区,完成了315亿元税款。2002年,全市20个区21000多户都使用了网上报税系统,占天津市总纳税企业的95%,共收缴税款30.07亿元。
网上报税系统的采用,对于堵塞漏洞、增加税源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过去交管系统与地税系统没有联通,车检与税收不挂钩,地税局对购买车辆的情况无法掌握,极大地影响了车辆方面的税收控制。在2002年以前,天津关于车辆税的税收几乎是空白。
2002年,市税务局与市交管局合作运行了“机动车船税IC卡税控管理系统”,由交管部门配合按车征管,并在机动车年检时同步进行车船税缴纳检验,使该项税额由原来的3000多万元增加到8000多万元。另外,市税务局还准备与出入境管理部门联网,以便获得出入境外籍个人的完整信息,对外籍个人税收进行控制。
但目前,天津市地税局系统与工商信息系统还没有实现互联互通,税收仍然是依靠纳税人自己申报,这种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很难保证。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但与工商部门进行信息的互通,以及税控收费系统的建立和普及,将是解决报税黑箱的最好方法,也能对漏税和少交现象进行有效的遏制。
周时悌说:“下一步,天津市地税局实现了数据大集中之后,所有纳税人在地税局数据库中都是惟一信息,再将GIS融入到市地税局监控系统中来,所有纳税人的信息都将被保存在市局数据库当中,可以有效地减少做假现象,同类纳税人可以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审核,可以对同等经营规模企业的利润进行稽查。”
专家点评:网上报纳税的实现,不仅仅是方便纳税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起到了控制税源的作用,但在电子政务的推进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条块结合,互联互通。天津地税系统今后如果能够与工商等其它系统相连接、相配套,并尽快解决相关的法规、安全、CA认证等问题,效果会更加明显。
镜头四:家住梅江“生态智能网”
董大爷一家是天津梅江生态小区的首批住户,老两口退休后在梅江购买了一套房子。“梅江小区在天津市的南部,是一片新开发的居住区,交通还不太方便,”董大爷说,“入住之前我们最担心的是安全、交通、物业服务等问题。入住后我们发现,在大门和楼道里装了许多小盒子,还带着屏幕,后来我们才知道这是远程抄表和安防系统的终端。”
起初董大爷很担心,终端、抄表、安防,这么复杂的东西什么时候才能会用?“后来我在物业人员的指导下试了一次,一点都不难,只需要看着上面的提示按键就行了,”董大爷越说越兴奋,“现在我们老两口什么都不用管,自来水费、电费、煤气费,甚至供暖费、纯净水等费用,都可以在家里通过刷卡缴纳,根本用不着出门,也不用担心每月有很多抄表的人来敲门了。”

梅江生态智能社区是由天津市政府统一组织建设的大型社区,是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程。小区的特色是生态加智能,其智能化系统按照建筑智能化的B级标准建设,包括家庭安防、周界防范、LED、设备监控、停车场、可视对讲、背景音乐、巡更、小区网管中心等系统。

梅江社区由17个小区组成,从管理角度分为梅江网管中心(社区层)、居住小区、住户3个管理层,相应地就形成社区层、小区层和住户层3级智能化应用。

梅江的6表远传是梅江智能化的核心内容,社区建立了电表、煤气表、热力表、纯净水表、中水表、自来水表远程自动抄表系统,这些表都通过家庭智能终端,转换成IP包,通过以太网和远传抄表系统传输到专业局,再由专业局送到银行。所有数据是按照各专业局的要求,全程、全网地由住户传到小区再传到社区,中间所有数据不产生任何污染。

该系统的收费利用工商银行与梅江社区联合开发的牡丹•联信-梅江卡,该卡采用信用卡+非接触卡方式,可以实现梅江社区内和社区外的支付,包括6表费用、小区物业管理费用、停车场费用的支付,甚至社区内或外网上购物的支付。同时还是开楼栋门的钥匙。如果需要还可以是停车场的出入证。

同时,在这套系统上还承载了家庭安防的功能,社区中各小区都有6路小区安防:周界防范、出入口、闭路监控、电子巡更、可视对讲、门禁系统等,其特色是以家庭安防为重点。每户一个智能家庭终端,既是社区宽带网的接口,又是远传抄表的控制器,同时还是家庭安防的控制器。该控制器通过门磁、窗磁(监测门和窗户的开启)、红外(监测动物体)、烟感、煤气探头和紧急按钮等与物业中心相连,实现安全报警。
专家点评:6表同时远传在国内社区信息服务中还是首创。众所周知,在电子政务和区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而梅江小区智能化系统,对于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等6家专业公司的资源都进行了较好的整合。电子政务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老百姓,许多基础性工作都通过社区信息化反映出来的。实践证明,只有多部门相互配合,才能真正把政府的服务意识落实到群众中去,让广大市民切身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实惠。

采访手记:连接百姓的感情纽带
此次天津之行,由国信办推广应用组副组长赵小凡、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高新民、天津市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余学林及本报记者等7人组成的调研小组共走访了天津市所属的八个信息化应用单位。除文章中介绍的几个应用点,调研组还对天津市国土资源局、天津市房地产管理网络系统、天津市南开区社区网以及天津市北辰区王庄村“村务管理系统”做了详细的了解。从技术上看,这几个单位的信息系统都拥有各自的先进性和实用性,但是从服务观念的体现、普通人的参与程度和实际产生的效益等角度看,梅江小区、金锚公司、“村村通”和天津地税局网上报税的特点则更加明显。

电子政务的落脚点究竟在哪里,怎样才能使其真正延伸到老百姓中间去?这成为了连接政府与百姓的感情纽带。天津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监控对于政府来说固然重要,但是要想真正让老百姓接受和参与,是否具备服务意识则更重要。虽然目前天津电子政务系统的监控功能还多于服务功能,但是在梅江小区、王庄等地区我们也看到,天津的电子政务已经具备较好的服务意识。
此外,电子政务的最大难点是互联互通,在天津市的信息化建设中也在一步步地得到解决。不论是梅江的6表远传,还是天津地税局与其他政府、金融部门的联网,都说明天津市政府和信息化办对于互联互通问题已高度重视,他们已经认识到,不管是政府监控还是服务于市民,只有各部门的信息联通了,才能使信息系统成为有用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