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兵站部学习防空旅经验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经历
来源:解放军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金秋时节,记者随川藏兵站部某汽车团穿行在数千公里川藏线上,所到之处深深感受到浓浓的信息化气息。

    车未启程,战斗打响。一场信息化背景下的一体化运输保障演练不期而遇。数千公里川藏线顿时电波频动、硝烟四起。

    一声令下,各级指挥员网上摆兵布阵,随着一阵阵键盘敲击声,一道道作战指令通过网络迅速传给沿线各地……

    这场演练,从方案设计、装备集成,到新技术运用,让人感受到信息革命的强大穿峰越障的能力。这些常年和车轮子打交道的汽车兵,已逐步成为川藏线信息化建设的“尖兵”,古老的雪域高原不再是“信息孤岛”。

    “在这场精彩纷呈的演练背后,蕴含着我们在信息化建设中走过的一段不平凡经历。”一同前往的川藏兵站部政委尹治文深有感慨地说。

    官兵常年在川藏线上执行国防运输保障任务,“冒死突围传信息”、“头顶飞石报险情”曾是部队通信指挥的“拿手戏”。当新世纪这场前所未有的新军事变革席卷川藏线时,部分官兵感到困惑。有的认为,数千公里川藏线,环境险恶,条件艰苦,信息化建设搞不出什么名堂,还是等等再说;有的说,川藏兵站部的中心任务是运输保障,搞信息化是作战部队的事,何必自讨苦吃……

    就在这时,发生在运输任务途中的一件事,引起该兵站部党委的深深“震动”。

    一场罕见的暴风雪突袭藏东高原,该部100多台车、200多名官兵被困在海拔4950米的色季拉山上,由于通信不畅,信息不灵,道路抢修分队、兵站保障营救人员无法及时赶到,导致部队被暴风雪围困两天一夜,部分车辆被冻坏、几十名官兵手脚被冻伤……

    “川藏线虽是‘生命禁区’,但不能是‘信息盲区’。‘等靠要’建不成信息化,只有像防空旅一样主动瞄准信息化,真抓实干,才能有所作为。”兵站部党委结合这件事,认真学习防空旅搞现代化的经验,对照先进找差距,一场“汽车兵眼里的信息化”大讨论在川藏线展开。

    从领导机关到基层连队、从汽车部队到高原兵站,很快找出数十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攻关,很快部队形成“布置任务不离信息化、攻关克难瞄准信息化、检查验收想到信息化”的可喜局面。一股信息化热潮在绵延千里的川藏线上涌动。

    ——从汽车兵最难解决的“动中通”开始攻关。他们利用卫星定位、数据通信传输、图像处理等先进技术,搭建起“一个指挥中心、数个指挥节点、单兵单车为指导终端”的军交运输保障指挥平台,实现运输综合信息数据采集、传输网络化,使川藏线运输指挥更加准确、高效、快捷。

    ——从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部队保障力开始着手。他们从工作量最大、制约保障力因素最多的车辆维修技术革新入手,对现有装备进行信息化改造。经过两年的攻关克难,他们建起一座检测手段数据化、作业方式自动化的现代化车辆维修流水线,研制出车辆装备维修远程会诊系统,解决了川藏线上车辆维修检测的难题。

  ——从事关部队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开始抓起。他们为兵站部每一名干部都配备一台电脑,采取送出去深造、开办夜校、在职函授学习等多种形式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使该部所有的干部全部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有20%的战士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

    经过不懈努力,数千公里川藏线上的所属团级单位全部实现通信光纤化、程控化和数字化,沿线大部分兵站开通了全军直拨电话。昔日“信息孤岛”变成“信息大动脉”。

  3年前,兵站部召开一次团级主官会议,往往是“开一天会、赶十天路”,不仅舟车劳顿、人困马乏,还花去不少差旅费;建成远程可视电话会议系统后,不管是召开会议、部署重大工作,还是进行各种培训、开展官兵谈心交心,相距数千公里,如同“面对面”。

  以前,车行数千公里如同断了线的“风筝”,整天让人放心不下。随着指挥自动化系统启动,分布在数千公里川藏线上的千台车辆,不管山多高,气候多恶劣,距离有多远,只需将车队编号输入计算机,就能实施不间断、全天候、远距离适时指挥。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过去,每年部队上川藏线执行任务满负荷也只有4至5趟。如今,一年可增加到6至7趟,不仅年运输总量按10%左右逐年递增,还首次创造“零死亡”奇迹。

    沐浴着信息化的春风,官兵们在西部奇路上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