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平:密林深处的“信息迷”
来源:科技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作者: 王洪生 张勇 董俭超
  ■周三有约
  作战值班室,用鼠标轻轻一点,从装备管理、扑火训练,到重点林区、执勤巡逻尽收眼底……

  驻守在科尔沁大草原深处的武警通辽市森林支队营区,一股学高科技,用高科技的浓厚气息扑面而来。被称为“信息迷”的支队长李连平带领官兵们,不断探索着现代条件下的森林防火灭火作战方式及部队建设。

  李连平,现任武警通辽市森林支队正团职支队长,自学取得研究生学历,在国家媒体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利用信息网络组织部队拓展网上教学、网上演练、网上考核;带领官兵依托支队三级网络开发研制了火情监测预报系统,实现了对防区内国家级、自治区级保护区24小时监控,确保了防区连续十余年无重大火灾发生。率领部队多次完成跨区增援灭火任务,先后4次荣立三等功……

  上任初期,支队信息化建设水平低,支队机关和所属中队总共才那么几台电脑,官兵们对信息化建设还只限于纸上谈兵。对此,李连平反复琢磨大胆提出了建设支队信息网络,让信息“神经”延伸到每一名官兵。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谈何容易?聘请地方专家初步评估,光费用就要几百万元,没有专业人才,没有专项时间;地方专家先打了退堂鼓,各单位单独驻防的山区根没有线路覆盖,组织这样一个工程没有七八年根本拿不下来!

  但李连平却说:“就算是太行、王屋摆在面前,我也要把它挑走!”送走了地方专家,他放弃了一个个节假日,啃书本、读材料,和支队通信人员一起学技术、讨方法。方案一条条的列了出来,一条条的被推翻,再从头来。

  2005年冬季,建设方案基本完成,到了最关键的实地建设一步。为了取得一线部队的准确实地资料,他带领支队通信人员,实地考察,量线路、记数据,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低温,走遍了每一个中队、每一个驻防点。

  镜头拉到2006年8月份。支队先后投入近300万元,终于完成支队网络建立,并实现了从指挥部、总队到支队的三级信息化网络并联。网络建设有了基础,压在李连平心头的石头也该放一放了,可他又在如何拓展网络功能上开始琢磨了。部队的电视会议系统给了他灵感的火花,如果在现有网络基础上加上监控摄像头,通过实时的网络监控,那么支队对基层单位的管理也可更加直观化。带着一股子倔劲儿,李连平“挑”出了“三级网络”后,覆盖到每一个基层营区、每一个执勤哨位的“网络监控系统又被他”挑“了出来。有了网络监控,部队规范管理网络化也一步步趋于成熟。

  为提高对灭火指挥的自动化水平,闲不住的李连平又迷上了为支队通信车提升战力。目前,支队以北斗一号、电子地图、联合99、红星1号、战场勘察数据为主的灭火作战辅助决策系统,使支队灭火作战信息化水平大提高。

  通过实践,他带领业务人员把支队监控系统和所在防区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青沟)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级保护区(特金罕山)火情预警预报系统并网成功,率先在武警森林部队实现了对重点林区24小时不间断监控。2007年6月中旬,支队所属特金罕山重点防区接连发生火情。16日,5号火场告急,支队第一时间掌握了火场情况,科学调配增援兵力,从下达命令到实施增援,5个小时后,火魔被官兵歼灭。信息化网络直通火场,为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防火扑火战斗提供了保障。(王洪生 张勇 董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