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信息智能岛”规划》(修订稿)
海南省“信息智能岛”规划修编小组
二00八年十月
前 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新型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我们必须把握大势,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把海南信息智能岛建设作为覆盖全省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贯彻落实“一省两地”发展思路的重要保证和建设“绿色、开放、文明、和谐”之岛的必要手段。
本规划结合信息技术应用发展趋势和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海南1997年制定的《海南省“信息智能岛”规划框架》的基础上重新修编完成,是未来10年海南省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目标的具体落实,“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的指导性文件,“十三五”信息化规划的引领文件。
一、海南省“信息智能岛”建设现状与形势
(一) 建设现状
1997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南信息智能岛发展战略,并陆续出台了《加快信息智能岛建设意见》、《海南省“信息智能岛”规划框架》等信息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推动了信息化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1、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迅速,信息终端普及率不断提高
海南省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方针,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省形成了“三纵两横”覆盖全省各市县的骨干网络,城市正向小区、商住楼延伸;农村在通达乡镇的基础上,向行政村延伸,初步形成了大容量、高速率、覆盖全省城乡的信息通信网络,综合通信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07年底,互联网网民数达到144万;全省电话用户数达到563.7万户,电话普及率达67.4%,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数239.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323.8万户,有线电视在线用户数70多万户,行政村电话通达率100%。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有效支撑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2、信息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全省增长较快的行业之一
全省信息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海南省发展较快的行业之一。2007年,全省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5.04亿元,同比增长15.19%;完成增加值35.02亿元,同比增长13.19%。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9.97亿元;完成增加值2.28亿元。软件业(含信息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9.03亿元;完成增加值4.52亿元。通信业务收入46.04亿元;完成增加值28.22亿元。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长明显加快,软件产业和信息服务步入了良好的发展阶段。
3、信息技术应用持续普及和深化,提升传统产业效果明显
全省各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了资源配置、生产调控、营销服务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控制;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现货电子商务平台推动了海南农垦与云南农垦橡胶销售体制改革;海航集团运用信息技术构筑企业运营管理模式;海汽集团的虚拟制造重点试验室项目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海南旅游电子商务应用服务系统”实现省内骨干旅游企业全部入网;启动了“中小企业信息百强工程项目”推进活动;企业信息化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和信息化智能服务一站式平台得到广泛推广。
4、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显著,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电子政务的基础网络平台初步形成,在2003年开通涵盖省直党政各部门和各市县的党政综合信息网(政务内网)的基础上,2008年又建成了省直党政各部门通过千兆城域主干网实现互联的电子政务外网;政府门户网站服务体系初显成效,国内率先开通了省政府门户网站, 97%省直厅局和100%市县的政府网站都已建立,通过政府网站建立的政务公开和网上为民办事的服务体系受到用户的欢迎。省政府门户网站在全国评比中还获得较好名次;跨部门综合应用向纵深发展,以全省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省政务服务中心行政业务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全省应急联动指挥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跨部门综合信息系统成功投入应用,促进了资源共享,提高了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开始起步,省政府数据中心机房的开工建设和以工商、国税、地税、财政、质监、社保为基础的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平台的成功运行,为实现全省数据大集中奠定了基础;部门应用系统初具规模,省财政厅、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省公安厅、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建成了全省业务和数据大集中的业务管理系统;各市县电子政务建设陆续启动,海口市、儋州市、琼海市、五指山市等市县建设了OA办公系统,海口市、澄迈县、儋州市、洋浦等市县设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并开通网上审批业务和网上查询等服务。
5、社会事业信息化稳步推进,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涉农信息化服务初具规模,粮食监测预警、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农村市场与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体系等得到发展;以公众服务为重点,社会事业领域信息化应用取得明显成效;“校校通”实现省内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高度共享,启动了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建成了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和省级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实现了社保系统与社保费征稽系统等多系统的无缝衔接和资源共享;建立了全省的合作医疗数据管理中心和覆盖全省各乡镇的新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网; IC卡应用向全社会铺开,逐步在医疗保险、人口管理、泊车管理、公共交通等领域推广应用,推出了全国第一张可跨行使用的银行IC卡,并实行金融IC卡和社会保障IC卡二合一的复合卡运行,达到国际水平;建设了一批社区服务管理系统,在延伸政府服务职能和为居民提供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6、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扎实推进,效果逐步显现
自然资源和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开发进展较快,建立了全岛的精化大地水准面、数字正射影像库、高程模型、地形、地名和专题数据库等,完成了县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城镇地籍、地价基础数据库等建设;积极开展档案基础目录数据库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已经启动;建设了涵盖全省800万常住人口信息数据库等。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对海南加强科学决策和宏观监管、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7、信息智能岛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体制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1997年率先在全国成立了省政府信息化办公室,2000年改为省信息产业局,2006年率先在全国成立省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努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在体制机制上为信息化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信息化政策法规工作成果突出,自1997年来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包括在公共信息网络管理、电子身份认证、电子政务建设、IC卡管理、信息化教育、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等方面,大大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化的推进。全省信息化教育培训成效显著。针对不同需求,开展多类别、多层次的信息化教育培训活动,如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境外培训、厅级领导干部和市县主要领导电子政务培训等,公务员队伍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加强。
(二)信息智能岛建设面临的形势
1、全球信息技术应用步伐不断加快,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
信息技术应用正在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各个领域,从改进生产手段、优化生产流程、扩展市场营销上升到组织调整和制度创新,从经济基础层面上升到上层建筑层面。信息化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转型、改变全球竞争格局和主流观念的核心手段。各国积极制订全面推进信息化的行动纲领,发达国家积极推进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发展中国家谋求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竞争日益加剧,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国家间和国家内部区域间的数字鸿沟。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使海南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海南信息智能岛建设提供了新机遇。
2、各地信息化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增加了信息智能岛建设的紧迫感
全国各省市涌现了一批信息化应用的成功典型,广东省制定了2005-2020年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湖南省出台了《湖南省信息化条例》,北京积极推进电子政务,提升了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上海、浙江推行社保卡、市民卡的一卡多用,方便了群众生活;黑龙江着力发展智能化农业、数字农业和精准农业,提高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宁夏创新信息化模式和机制体制,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些典型省市推进信息化的做法,为海南信息智能岛建设提供了发展思路和宝贵经验,增加了海南信息化建设紧迫感,加强了海南信息智能岛建设的后发优势。
3、承接产业转移面临激烈竞争,岛屿经济局限性凸现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核心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呈现逐步分离的趋势。越南、老挝和泰国等已经成为国际信息产业转移的重点,这些国家已经把承接国际信息产业转移作为快速增强国力的重要途径,都制定了相应的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并在接纳产业转移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这些竞争势必会对海南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形成挑战。随着国内特税政策的终止、人力成本和环境成本的提高,长三角、珠三角等信息产业制造基地的企业正在谋求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广西、湖南等信息产业次发达地区已做好承接国内信息产业转移的准备,“飞地经济”,“政府补贴”、“土地补贴”等相关政策已经出台,海南要想承接国内的产业转移,也必须面海南省“信息智能岛”规划对国内产业次发达地区的激烈竞争。同时,海南岛屿经济特点,相对封闭、交流不便,企业发展壮大环境相对薄弱,产业链不完整,对大陆的依赖性较强,企业做强做大必须突破现有发展模式,在产业政策制定、市场发展定位、产业链跨区域合作等方面有所创新。
4、地理环境优越,特区政策优势凸现
区位优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在建立中。在这一体系中,海南位处“泛珠三角”与东盟的中间位置,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无论是港澳台资本流入东盟,还是东盟产品流入港澳台市场,海南岛都可以承担起中转作用。环境优势: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素有“东方夏威夷”的美誉,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热带海岛休闲度假旅游基地,是俄罗斯、港澳台及其周边地区最为方便的旅游胜地。南海海域资源优势:南海海域资源非常丰富,南海有700多亿吨的油气资源,海南省所辖海域油气资源储量约200亿吨,有利于港澳台获得巨大的石油化工资源,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可能成为“泛珠三角”及其周边地区战略投资的重点地区之一。交通优势:随着跨海铁路通道的竣工,海南的海陆空运输已与“泛珠三角”地区全面对接。特别是海南岛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第3、4、5航权的地区,不仅可以繁荣区内经济,更可以方便地与世界各国进行商贸交流。政策优势:中央政府对海南的政策倾斜,是促进海南信息智能岛建设的政策保障。海南已经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方针和大项目支撑“新兴工业省”发展思路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空间。
5、经济规模小、市场需求弱,政府投资能力明显不足
海南经济总量偏小,科技创新力量薄弱。企业总体规模较小,大多数处在信息产业的末端,不掌握关键技术,受外界技术和市场制约程度较大。岛内的信息化服务市场需求不足,虽然信息智能岛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属于信息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可利用和共享的信息资源明显匮乏,信息智能岛建设对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没有充分体现,政府用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
如何持续发挥信息产业的无边界的特点,怎样能够弥补岛屿经济的劣势,克服岛屿的封闭性给海南发展带来的不利因素,吸引国内外企业的参与,同时把海南岛内的企业引向世界等方面成为信息智能岛建设面对的新课题。中央要求海南经济特区要着力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和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深化国有企业、农业农垦、集体林权、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努力打造面向东南亚地区的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出口加工基地,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高起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等,这些方面都对信息智能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信息化建设带动海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社会认识高度不够;信息化对“一省两地”的支撑环境急待加强;信息产业规模弱小,运作大项目、引进大企业经验不足,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薄弱,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缺乏动力;信息化投入明显不足, “重硬轻软”、“重网轻源”、“重建轻用”现象较为严重,投融资渠道和项目运营理念亟待创新;信息智能岛建设保障支撑环境较为薄弱,信息化建设质量缺乏有效监督考核,组织体制与协调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应用总体水平偏低,信息化对传统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改造力度急需加强;信息技术人才严重匮乏,高层次信息化人才储备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建设“绿色之岛、开放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为目标,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逐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切实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高度重视网络与信息安全,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探索构建具有海南特色的信息化发展体制机制,强力支撑国际旅游岛及自由贸易区建设,持续推动海南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建设原则
服务一省两地:围绕建设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 、热带海岛休闲度假胜地的“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方针,着力打造信息化服务、产业发展和体制创新特色,促进海南协调发展。
互联共享: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统一标准,统一平台,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应用系统等整合,逐步消除信息孤岛,促进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的资源共享。
创新体制:促进信息智能岛建设与制度创新相结合,逐步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协同推进机制,创新信息化项目建设和运营的投融资机制,探索低成本、高效益的发展模式,建立健全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体系。
惠及全民:推进适应不同人群、特色实用的信息化应用,逐步缩小数字鸿沟,使广大人民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能够从信息化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融合提升: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推广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先选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先进适用的产品技术,推广“三网融合”业务应用。
园区带动:贯彻“大公司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方针,实施园区带动战略,引进大企业,促进产品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龙头企业主体作用,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信息产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产业园区。
(三)建设目标
1、2018年总体建设目标
建成覆盖全岛较为完备和成熟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建成先进的高速通信网,能满足宽带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通信服务;信息资源得到广泛开发和有效利用;以软件业、信息服务业为重点的信息产业成为海南经济的支柱产业,传统产业基本完成信息化改造,使海南初步实现传统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变;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全面应用,并发挥巨大的作用;信息化软环境支撑体系较为完备和完善,实现全岛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实现交通、服务、信息、应急、互联网、城市管理等信息网络的无线移动支撑,人们随时随地能快捷、方便地使用各类信息终端,海南岛初步迈进信息社会。
2、2013年阶段性建设目标
到2013年,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全国中上水平。信息产业快速增长,成为新型工业省的支柱产业。基本建成覆盖面广、先进适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取得重要进展,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取得新突破,信息化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⑴ 产业目标
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软件产业增加值、信息服务业增加值五年翻一番,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0%以上。建成海南生态软件园和三亚创意产业园。
⑵基础设施目标
全省建成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实现通信网络的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海口、三亚等发达城市80%的家庭实现三网融合,光纤进入大楼,部分实现光纤到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60%;全岛广播、电视、无线网络地区覆盖率达到100%。
⑶信息技术应用指标
农业信息化应用得到大力普及,农业电子商务交易量占农业总收入的40%以上;全岛电子商务交易额比2007年翻一番;网上采购与销售额占采购与销售总额比重超过30%;大中型企业30%实现综合监控、企业资源管理、网络营销及综合集成应用,中小企业互联网基础应用普及率达到70%,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到30%;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明显成效,信息技术应用对环境保护的贡献逐步体现,环境监测系统在社会和大企业广泛应用。
⑷电子政务指标
以提高行政效率和改善公共服务为目标,继续完善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推动网络和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村;依托省政府数据中心和共享平台,按照“资源集约、信息集中、业务集成”的思路,形成以政府门户网站为主站,部门网站及其应用为基础支撑的全省统一网站群,实现省政府90%以上行政许可项目网上查询,60%以上行政许可项目网上在线处理,实现公务员网上办公、办事的参与度达到80%,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率达到70%的目标,初步建设成数字化、网络化的服务型政府。
⑸“国际旅游岛”信息化支撑指标
建成国际旅游岛的信息化共性支撑平台,完成90%的旅游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实现入岛人员实名制全过程数字化联动服务与安全管理;建立海南旅游网络营销体系,实现50%以上的境外游客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入海南;数字旅游业得到大力发展,虚拟旅游成为海南旅游新的增长点,数字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成为海南的新型产业。
⑹“国际自由贸易区”信息化支撑指标
初步建成国际自由贸易区的信息化支撑环境。交通物流信息化得到广泛应用。实现岛内整件货物的全天候全程跟踪,口岸平均通关时间为6小时以下,和国际重要港口实现EDI等电子数据交换,岛内物流信息实现共享,物流结算实现网络化,货物平均库存时间降低50%,货物岛内集散平均时间为15天。
三、主要任务
(一)狠抓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加强对高新科技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开发区和软件园等的规划和引导, 开展集群整合,形成特色明显、资源优势互补的信息产业集群格局。构建和完善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专业分工、产业协作的产业链。实施大公司带动战略,引进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综合实力强的国内外知名信息产业集团。
1、做大做强制造业,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承接国内外信息产业转移。重点是筹划大项目,引进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强专业产业园区建设,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通信、数字视听和汽车电子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产业集群。加速聚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龙头企业,积极扶持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企业发展,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带动产业链集聚发展。
2、注重园区建设,加速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
采取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注重软件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发展应用型、外向型、具有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的软件产业,积极承接台湾、印度和欧洲的软件外包,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企业和园区。积极实施信息化带动、人才集聚和知识产权保护三大战略,完善政策、投融资和中介三大服务体系,统筹规划各类软件园区,建成差别竞争、优势互补和各具特色的一流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构筑软件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大力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系统集成及数据库信息服务,推动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3、充分利用海南优势,大力发展创意产业
利用海南的区位优势,承接日本、韩国、深圳等国内外创意产业转移。结合国际旅游岛和国际自由贸易区建设,鼓励创意产品原创开发,建立服务于创意产业的公共支撑服务平台,建设区域创意产业产品评估和版权交易中心,推动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形成。重点发展动漫产业、数字艺术设计、网络游戏、多媒体软硬件研发和制作、网络内容开发服务、电信内容增值服务,以及工业创意设计等产业。构建以三亚创意园为主要载体的网络游戏引擎开发平台、创意产业孵化平台和工业创意设计中心。
(二)深入推进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特色产业
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注重运用信息技术对农业、旅游和渔业等特色产业改造和提升,支撑“两地”经济建设。
1、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
运用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推动海南传统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支撑海南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建设。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各类适农信息终端产品,加大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整合力度。重点开发农业专家系统、智能信息系统等相关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利用现有网络向农民提供多种涉农信息。加快发展精准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流程化、规模化。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流通、物流配送及农产品电子交易等方面的应用,推动海南橡胶等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2、大力推进旅游业信息化
运用信息技术推动海南旅游业向国际化转变,支撑“国际旅游岛” 建设。 利用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旅游行业体制机制。建设“海南省大旅游信息化网络平台”,实现“一站式”旅游服务。加快海南旅游要素的信息化改造,推动“投资主体、旅游产品、接待设施、服务管理”的国际化进程。加快涉外旅游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完善旅游信息化的配套接待体系。大力发展数字旅游产业,重点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数字体验旅游、数字影视基地、特色自助旅游,促进旅游业成为海南的支柱产业。
3、加强渔业信息化建设
加快发展渔业技术信息咨询服务业,促进传统渔业向信息化和知识密集型渔业升级。建设渔业捕捞、养殖等专家咨询数据库,建设水产品交易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推进鲜活水产品快速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推进海南渔业门户网站建设,加大海南渔业捕捞、养殖、水产品加工等的信息开发和整合力度,形成立足海南、面向全国的水产品展示、跨区域采购交易、综合信息发布、水产品检验认证查询、宣传推介海南农渔产品的综合信息平台。
(三)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1、完善全省统一、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基础支撑体系
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实施的原则,完善覆盖省、市县、乡镇三级党政机关的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并根据实际需要,政务外网可延伸到条件较好的企事业单位和农村(社区),满足各级党政机关开展网上业务的需要。构建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安全平台和安全可信的应用支撑平台,形成以网络信任、应急响应与灾难备份等为重点的安全保障体系。各级部门按照各自业务属性和有关规范标准,分别搞好网络接入和业务应用系统的部署,不再分散建设新的电子政务通信传输网络和数据灾难备份中心。
2、按照大集中的原则统一建设省政府数据中心,促进资源共享
依托现有的企业基础数据库和部门业务数据库,建成资源高度集中和共享的政府数据中心,为省政府各部门提供安全可靠的应用系统运行环境;通过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重点建设四大基础信息资源库(法人单位信息、宏观经济信息、人口基础信息、自然资源和基础地理信息)、政府综合信息资源库和各行业的业务信息资源库,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实现政府各部门政务业务数据资源共享。
3、构建全省统一的政务信息处理门户,实现协同办公
构建全省统一政务信息处理门户,为实现全省政务资源共享、政府部门的扁平化管理、部门与部门的协同工作、上下级的信息互动、全省各部门和公务员的应急联动等功能提供平台支撑,并在升级完善省政府办公厅办公系统的基础上,建成并推行全省统一的办公信息系统,省级党政机关和市县政府通过统一的办公业务平台实现公文、信息、值班、会议、督查、信访、汇报演示等通用办公业务的电子化和自动化,进一步提高政府办公决策的效率和应急指挥能力。
4、加强部门重要业务系统建设,推进综合性公共服务
结合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按照统一规划、分工负责、分阶段推进的原则,逐步推进政府内部的业务管理系统和办公系统、面向社会公众的业务管理系统和公共服务系统、国家“金字”工程等重要业务系统建设。按照提高政府“指挥、协调、调度”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要求,重点推进工商、财政、税务、农业、旅游、海洋、宏观经济、公共安全、质量监督、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业务逐步实现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完善跨部门、跨地区的综合性公共服务系统建设,大力发展跨部门综合应用,促进政务信息协同;加强部门信息化建设,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各级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公众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电子政务服务。
(四)推进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
1、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积极推进产品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推动产品创新、工艺流程与设备创新,加强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企业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大中型企业实现综合监控、企业资源管理、网络支付及综合集成应用,以管控一体化、产销一体化为目标,逐步推进智能控制、智能管理决策与协同商务在大型企业中的应用;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上网,逐步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普及率,加快提升中小企业综合实力与竞争力。
2、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完善电子商务支撑环境。加快信用、认证、标准、支付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大力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发展,健全电子商务政策法规。大力发展大型骨干企业协同电子商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产业链促进上下游企业及行业的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发展地区电子商务平台、应用工程及服务体系建设,分期分批推进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提高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覆盖率,使全岛电子商务采购、销售额占采购、销售总额的比例逐步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现代金融、信息服务、现代物流、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应用,带动服务业的全面发展,使现代服务业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1、推进金融业信息化
积极开展金融服务创新,发展网络银行以及其它以网络为基础的银行业务;完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加强金融综合信息监管;推进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网上银行、证券、保险等现代金融服务,支持骨干金融企业开展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等在线支付应用服务;完善银行业监管基础数据库、监管系统和预警体系;完善个人信用资料和资料库,促进个人信用消费的发展。
2、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进一步加快电信、广播电视业、信息内容服务业、中介服务的发展,开拓信息服务市场,加速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服务新兴业态。引导多种信息服务增值业务的发展,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有形中介市场和无形的网上市场,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信息服务,不断开拓信息网络服务业的新业务和新领域。积极培育信息咨询服务业,推进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服务外包,组建信息平台运营服务企业;引进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信息服务企业。推动数字电视节目制作和运营服务业的发展。
3、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
积极扶持传统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加强行业供应链的整合和物流信息网络建设,推广物流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高传统物流产业的基础竞争能力;建设覆盖全岛、融合珠三角、连接国际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加强数字化物流园区建设。支持国际航运中心和综合物流中心建立,建立全岛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和完备的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全岛鲜活农产品、海产品快速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完善货物跟踪及车辆调度计划信息支持功能,优化海南的招商引资环境。
4、加快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
贯彻大交通理念,加强交通运输信息化平台建设。建设和完善交通数据中心,构建满足公路、水路、地方铁路和交通企业管理的综合信息平台,开发和推广交通综合运行分析、交通应急处理、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全面掌控交通行业的运行态势,推广计算机机售检票系统、车载定位系统等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推进“全岛一卡通”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实现交通管理的智能化及网络化。
(六)加快社会事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科技、教育、卫生、劳动与社会保障和社区等领域的应用,促进跨行业、跨领域的信息共享,体现信息化建设为全民带来的实惠
1、科技事业信息化
加强科技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着力推进企业科技信息化及网络化研发平台建设;建设全省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架起科研成果和投融资的桥梁,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及时引进;加大数字图书馆、数字科技档案馆建设力度,加强企业和科研单位的信息共享和与国内、国际的信息对接,为国内国际合作提供支撑平台。
2、教育事业信息化
加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系统建设,继续推进“校校通”工程,提高校园网建设和应用水平;加强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和少数民族数字化教育开发;推进综合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远程教育,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建立多层次、交互式网络教育及培训体系,提升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信息化水平;建立完善教育与科研基础网络平台,推动教育与科研资源共享。
3、卫生事业信息化
加快重大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处理、医疗救治、卫生执法监督等信息系统建设,促进公共卫生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加快建立农村合作医疗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全省农民健康档案和合作医疗保险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加强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快 “全岛一卡通” 医疗保险应用系统建设,增强医疗资源的服务能力;建立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健全行业和市场监督管理信息化体系。
4、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信息化
建立网络互联、信息共享、安全可靠的社会保险信息服务网络,在社会保障领域推行“全岛一卡通”应用;遵循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原则,实现劳动与社会保障数据、业务的大集中管理,重构和优化业务处理模式,建立规范的业务管理体系、严密的基金监督体系、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科学的宏观管理体系。
5、社区信息化
遵循大社区思路,整合文化、教育、社区政务、民政救助、劳动就业、计划生育、法律援助、娱乐、家政等信息资源,构建覆盖城乡的社区服务综合信息网络及服务支撑体系,促进社区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推进社区政府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和社区救助、就业服务卫生医疗和计划生育、安全服务、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文化、教育、体育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全岛一卡通”在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鼓励探索社区信息网络的用户动态选择以及运行、维护模式,提高社区信息网络服务质量,降低使用成本。
(七)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大力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公益性信息资源和商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开发利用和共享,为信息智能岛建设提供基础和保障。
1、加快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建立和完善政务信息公开与共享的责任制,加快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交换体系和存储体系等的建设步伐,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和政务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重点推动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基础地理、宏观经济、历史公共文献等基础性数据库建设,加快传统载体政务信息的数字化步伐,促进政务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和社会化增值开发。
2、加强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加强公益性信息资源的开发,重点开发并建成一批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农业等公益性基础信息资源库群;提高面向社会需求的公益性信息资源总量,鼓励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教育等行业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强化对公众的公益性信息服务,推进公益性信息的共享和利用。鼓励和引导企业深度开发并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建立有利于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体制与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信息资源产业,推动信息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和服务。
3、促进商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加快商业性信息资源开发,提高信息资源的商品化和产业化程度。采取有力措施,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信息内容商品和服务的流通,发展有竞争力的信息内容企业,提高信息内容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鼓励信息消费,扩大有效需求。鼓励政府部门采用外包、政府采购等方式从信息内容市场获取高质量、低成本的信息内容商品和服务,引导公众在文化、教育、卫生和娱乐等领域的信息消费。
4、建立健全全省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体系
对全岛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研究与分析,根据政务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实际需求,建立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在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上的合理分工。建设海南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加强对全岛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统筹规划,推进行业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协同应用、资源共享,明确各系统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交换、共享和分发等工作,协调各信息系统间的数据交流,为各类用户提供综合性信息资源服务。
(八)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三网融合”的方向,破除体制障碍,整合网络资源,推进信息共享,大力发展有线和无线宽带网络,推进无线城市建设,逐步推进全岛的无线覆盖。加强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积极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着力建设有线、无线和卫星传输相结合的覆盖全海南省海域的通信网络,全面提升南海领域的应急管理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强化信息普遍服务,继续推进“村村通”工程,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信息服务网络环境。
(九)推进海洋信息化工作
推进海洋数字化进程,形成以海洋基础地理、海洋环境、海洋资源、海洋经济、海洋管理等为主题的、统一的、标准的、易于理解和使用的海洋基础数据库。对接国家“数字南海”工程,加强海洋信息的网络化建设。积极开发和整合支撑海洋管理、执法监察和国家安全决策的信息系统和信息产品。
四、重点引导工程
(一) 产业示范基地工程
采用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通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电子产品制造业、创意产业和运营外包等基地建设,有规划、有重点、有步骤的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1、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基地
推进海南软件产业带建设;以海南生态软件产业园为基础,通过大企业引进和承接软件外包,构建海南软件产业密集带;发展壮大骨干企业,努力构建以核心企业带动产业联盟集群的产业链体系,推动软件企业走“国际化、产业化、规模化”的道路,提升软件产业的竞争力。以行业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为重点门类,以软件研发、软件外包、IT培训等形式为主,重点突破为传统产业服务的嵌入式软件与系统;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教育软件与应用系统;开发面向电力、电信、金融、税务、交通、医疗等重点行业的应用软件及系统;发展linux操作系统、信息安全、集成办公、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基础软件等。
2、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
强化不同功能的产业园区建设,坚持“大公司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的招商引资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跨国公司及国内大企业合作,提高利用外资和内资水平,加快电子信息产品结构调整。打造海口、三亚和洋浦等信息产业制造业经济圈,坚持集群式发展道路,引导本地企业向专业产业园区集中,打造海南特色电子信息产业链。重点扶持一批有研究开发能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推动各种形式的联合开发。
3、创意产业基地
结合海南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以三亚为中心,建设创意产业园区,通过建设创意产品基础研发平台、创意产业服务平台、创意产品价值评估和交易平台,形成创意产业研发、制造、产品评估中心和创意产品交易中心。重点发展游戏产业,以建设游戏引擎开发平台为龙头,带动网络游戏、手机游戏、3D游戏、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交互游戏产业的发展;着力发展动画产业,以建设电脑动画后期制作中心为龙头,带动动画产业、衍生品产业、数字电影产业和影视效果制作的发展;加快发展工业创意产业,以建设数字设计平台为龙头,带动工业设计、产品创意、虚拟设计和虚拟制造产业的发展。
4、运营外包基地
积极推进信息服务外包,在海口、三亚等中心城市,创建信息化平台运营服务基地。重点建设电子政务运营中心、行业电子商务运营中心、企业信息化外包服务中心。大力发展移动增值业务、呼叫中心业务、数据中心外包业务、行业远程培训业务、政府信息资源有偿开发业务、门户网站外包业务、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业务、电子认证业务等。
(二)电子政务工程
以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统一的政务信息处理平台、统一的数据中心、统一的基础信息架构和统一的电子政务运营中心为核心,建设全省统一的基础设施,促进资源共享、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以实现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为目标,优先建设工商、财政、税务、农业、旅游、海洋、宏观经济、公共安全、质量监督、社会保障、信用监管、业务协同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业务。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各部门条件和资源,把电子政务传输网络延伸到社区和自然村,使得公民普遍能够享受到电子政务服务;推动统一数据中心机房和数据中心建设,统一为各部门提供机房和系统运行环境;着力打造统一的电子政务安全体系,集中为电子政务系统提供安全保障。在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基础上,整合各部门视频会议系统,建立统一管理的电子政务视频会议系统。
2、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
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集约建设、互联共享的原则,重点建设法人单位信息、宏观经济信息、人口基础信息、自然资源和基础地理信息等基础性数据库和政府综合信息资源数据库、各行业的业务信息资源数据库。按照安全管理及访问控制的要求原则,提供全省政务共享,实现数据库信息的动态管理,为党政机关和社会公众提供准确、及时的基础信息服务。
3、推进跨部门综合应用
在统一电子政务平台和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构建跨部门、跨行业信息交换和协同办公的综合应用系统,建设省应急联动指挥系统,为政府快速、妥善处理各类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提供技术支撑;完善公文交换系统和统一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推进跨部门业务协同。
4、推经各专业领域应用
着力推动全省数据和业务大集中的部门业务系统建设,建设地税业务管理系统、社会保障业务管理系统、民政管理系统、卫生医疗管理系统,夯实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5、推进“数字平安岛”建设
通过整合资源,建设响应迅速、统一调度、行动敏捷、安全可靠的全岛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实现对各种紧急事件、突发事件和灾害事件的快速处理和救助。以公安信息网络为基础,建设以违法犯罪综合系统、公安指挥系统、人口信息系统、交通管理综合系统为核心的公安综合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建设并完善包括地面通讯及卫星通讯的公安综合业务通信网、公安指挥调度系统、公共网络监控中心、GPS卫星定位系统、互联网侦控及安全报警处置系统、重点要害部位视频监控系统。
有机地将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和社会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在一起,建设涵盖治安、交管、消防、刑侦、内保、工商、城管等多个公安警种和国家职能部门的“数字平安岛综合服务系统”,形成高效预警机制,提升政府的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实现全岛社会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平战结合有力、政治经济共进的目标。
6、推进政府门户网站群建设
按照“统一管理、统一部署、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原则,建立以省政府网站为门户,省政府部门、直属单位和驻琼单位网站以及市县政府网站为子网站,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网站群体系。实现省政府主网站对子网站信息的自动采集、处理、上载和网站用户集中管理,实现主网站与子网站信息的深度整合,切实推进网上办事和审批,积极开展网上评议、网上信访、网上听证、网上调查等多种互动交流业务,使政府门户网站成为为民办事的服务平台、政府信息发布的窗口和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
7、建设电子政务运营服务中心
建设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运营服务中心。整合政府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按照“统一平台,统一数据库、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的管理模式,实现政府各部门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技术服务的“大集中”, 应用“运营服务外包”的理念,将政府电子政务系统、公共服务平台、重点行业应用、行业示范平台等的应用系统、数据和信息硬件平台采用政府许可、独立外包运营。电子政务运营服务中心同时提供对政府各部门信息化系统和应用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三)生态文明信息村工程
以生态文明村为载体,通过整合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农业科技110系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系统等资源,通过 “试点示范”,加快生态文明信息村建设。
1、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鼓励通信网络运营商加大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重点围绕海南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建设与完善一批有影响力的地方特色农业网站;以省农业信息中心为基础,逐步建立各个市、县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和各级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建立健全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大力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中介机构,广泛开展农民信息技术培训,增强农民利用信息的能力。整合各类平台,组织开发适应农村共性应用需求的综合服务体系,提供信息采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服务定制和信息发布等基本功能;建立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关系民生的农产品的生产、需求、储备、价格、进出口贸易等的动态跟踪监测预警;建立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系统,逐步实现行政审批和市场监督管理事务的信息化处理;建立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提供农村供求信息、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气象信息、农产品进出口信息等,指导农民生产。
2、推进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工程
加快发展精准农业,推动信息技术在品种选育、模式化栽培、配方施肥以及气象、土壤、植保等领域的推广应用,促进集约化、优质化的高效农业发展。建立基于遥感技术的农情业务监测系统,实现主要农作物的面积、长势、灾害、产量和土地资源等农情信息的动态监测。开发面向精准农业应用的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和基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的作物田间信息获取与诊断分析的技术体系;开发完善一批具有实用价值和区域特色的农业数据库和农业专家系统,建设农业与农村经济决策支持、灾害处理等信息应用系统,提高农业管理现代化水平。
3、推动农村管理信息技术应用工程
加快乡镇政务信息化建设,做好审批终端的服务,建设本地化的基本信息数据库,逐步完善各类报表一体化程度,实现与其他应用体系的数据共享;整合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科技服务、劳动就业、教育文化、防灾减灾等政务服务,推动农村公益性信息服务业发展;推动网上村务公开,促进民主建设,提高农村管理水平。
4、建设农民工信息服务工程
建立农民工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开发、采集、整合和优化劳动、公安、工商、文化等有关部门信息资源,向农民工提供劳动就业、技术培训、社会保障、权益维护、文化生活等方面信息服务,提升农民技能和素质,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化,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四)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应用工程
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现信息技术与行业技术融合,产品、生产工艺与设备的融合,人才的融合。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应用。
1、推进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以大型企业集团为基础建设行业信息化平台,积极构造网络化公共服务平台,为行业及大中型、中小型企业推进产品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提供各类服务,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上网、开展网上销售、采购等电子商务提供服务;采用多种服务模式、为中小企业开展产品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提供信息、技术及系统集成服务,提高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广度与深度;重点扩建特色农产品、天然橡胶、医药制品和海洋渔业等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增强系统功能,创新商务模式,整合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资源,扩大商品品种及数量,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多种网络营销手段,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在海口、三亚、文昌等部分城市、4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开发区、产业集群地区、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建设一批有特色的电子商务平台,为海南岛内外企业、居民及国内外游客提供电子商务服务。
2、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及支撑环境建设
整合政府、社会资源,建设基于企业、个人信用数据库的信用服务体系,推进CA认证工作,推广应用数字证书;推进网上银行及第三方支付。发挥海南特区及地方立法权优势,政府积极营造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良好政策、法律、市场、信息文化及人文环境。鼓励和引导企业信息化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完善有关企业信息化的技术、产品、市场及供应商数据库、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数据库、信息化人才数据库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典型案例数据库,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3、推广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应用
利用适当的税收优惠等鼓励政策、行业信息共享机制、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营销等手段,大力推广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应用。通过官、产、学、研、用结合,有计划地在重点城市、开发区、农村等地区,建设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用户体验中心、培训中心,优先抓好示范项目,在六大支持产业及海南特色产业培植各类行业、大中小企业各种类型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示范典型,以点带面,通过辐射和扩散效应,在各行业、各地区成批推广,推动海南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五)“一体化交通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本着“大交通、大物流、大商贸、大通关”理念,构建全岛一体化交通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推进以洋浦经济开发区、洋浦港区、海口美兰国际机场、海口港区的“航运枢纽和物流中心信息化平台”示范项目建设,做好“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前期信息化示范工程。
1、促进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撑海南岛成为东南亚航运枢纽、国际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中心
加快各类物流专用网络技术的研发和建设,加强空间地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发物流自动识别技术,建立广泛的物流自动识别网络;加强物流信息网络和数据交换平台建设,建立物流交易安全信息网络体系,确保全岛物流系统和平台的信息安全。
2、加强物流信息共享体系建设,加快全岛物流信息处理速度
建立广域的物流信息交换平台,推动不同物流信息系统的信息交流,实现由单一系统信息共享向多系统信息共享的转变。重点推进基于不同网络和系统间跨平台信息共享,加强跨平台的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和机构的建设,建立区域物流信息“分散存储、统一交换”的共享体系,加强物流信息共享基础研究,重点开发基于不同系统的跨平台交换技术,推进自动识别系统、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建立广泛的物流信息共享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实现本岛内部的精确、快捷的物流服务。通过EDI、EOS等国际通用技术标准,加强和国内外重要港口、国际物流中心、跨国集团、国际第三方物流企业等之间的合作。重点推进保税区内部物流一体化进程,缩短本岛各个口岸平均通关时间。
3、深化物流系统的监管和服务
促进全岛货物流通的“准时化、精致化、便利化和自由化”。重点推进GPS/GIS技术的应用,结合RFID等自动识别技术,在全自动系统内实现全自动的接单、配载、装运、跟踪等。采用自动仓库相关技术提升物流中心的货物管理与处理能力,建立客户广泛的数据接口,实现客户的远程货物管理。加强物流中心的作业与管理,建立仓储管理、配送调度安排、线路优化和跟踪等物流中心作业系统。
4、加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造全岛重点领域的物流业
加强对运输行业的信息化改造。在公路运输领域,要促进交通信息通讯系统(VICS)、行驶支援系统、新交通管理系统(UTMS)、电子车牌(智能车牌)、互联网智能交通管理系统(ITS)、传感信息系统等新技术开发和利用;加强联合海关、银行、质检、保险、税务等部门间的协作,推动“大通关”工程进程,提高国际航运的通关速度。协调并加强不同部门间信息共享,推动多形式联运。
5、鼓励物流的第三方服务,降低全岛内部总体物流成本
推广信息技术应用,鼓励第三方物流服务,鼓励基于第三方物流提供商与工商制造企业间的物流信息系统接口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增强全岛供应链竞争优势,实现社会各部门、各企业间低成本的数据高度共享,降低全岛内部总体物流成本。
6、优化物流信息便捷处理和共享环境,促进全岛物流和国际化接轨
建立基于网络的信用信息共享体系,采取“分散存储,统一交换”的共享策略,加强全岛信用信息的综合管理,优化全岛的投资环境。制定相关标准及法规,建立信用信息基础平台和信用监管平台,构建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体系,初步形成全岛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打造“诚信海南”,为实现东南亚航运枢纽、国际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中心创造基础。制定和完善有关在线支付、网络仲裁、网络公证、隐私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保障物流信息的安全性;研究制定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的措施和管理办法,加强国际技术合作和交流,促进全岛航运、物流和国际接轨。
(六)“数字旅游岛”工程
按照“国际旅游岛” 建设的战略部署,整合旅游服务资源,统一旅游服务信息平台,推进数字景区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建设,加强旅游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广虚拟旅游体验、全信息服务自助旅游、旅游网络推介等系统应用,实现海南旅游资源的全球共享。整合网络服务资源,形成统一旅游服务内容的综合服务平台,重点解决游客身份唯一、统一认证、鉴权服务、安全管理、自助导航、信息共享,推进各种基础功能的集成和业务系统的无缝接入;建好旅游门户网站,发展海口商务旅游、三亚度假休闲旅游及文昌科技旅游等海南特色旅游电子商务,推进全岛旅游电子商务应用。推进“全岛一卡通”在旅游领域的应用。落实国家旅游局“12301”全国统一旅游呼叫中心服务热线,建设与旅游门户网站相结合、与旅游企业呼叫中心相融合的旅游呼叫中心服务平台。实现一点接入、全网服务功能,提供全方位的旅游咨询、质量投诉、旅游产品定购、多语言翻译服务等专业化服务。
推进数字娱乐体验基地建设。在三亚、琼海等地建设海南数字体验旅游园区,大力发展数字旅游产业。建设数字动感电影体验馆、虚拟旅行馆、虚拟探险馆、数字赛车、竟技馆等虚拟体验场馆,逐步形成海南旅游的新亮点,成为旅游产业的增长点,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七)建设“数字南海”工程
对接国家的“数字南海”工程的相应资源,以构建“数字南海”为重点,努力提高海洋开发和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建成覆盖南海海域的大、中比例尺海洋数据仓库。全面梳理盘活及整合改造南海各类海洋资源、环境、经济、管理等信息,形成统一标准与接口的“数字南海”基础信息平台。建立南海海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形成面向海洋管理的辅助决策分析能力和面向公众的信息发布服务能力,加强适应海洋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标准规范、安全保障、人才培训、技术储备等软环境建设。
(八)信息素养提升工程
加强对信息化应用知识和技能教育培训项目的财政扶持支持,推广电脑、电话、电视“三电合一”的教育培训方式,支持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开展面向社会公众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技能培训和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抓好公务员及企业员工的培训;依托远程教育网和各类公共网络平台,扩大对各层次劳动者进行网络教育的覆盖范围,强化对农村劳动者的教育、培训;加强对教育教学资源、卫生、科普、党教资源,以及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和整合,为各层次社会公众提供经济实用的自主学习渠道,满足其随时随地接受教育、切实提高自身素质的愿望和要求,推动构建学习型社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信息智能岛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监督考核工作
建立健全各级信息化组织领导管理体制、机制。强化信息化主管部门在信息智能岛建设中的组织领导和监督考核职责,加强信息智能岛建设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项目推进,重大专项的立项审核、项目评估、资金使用,以及对各部门、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监督考核和项目验收工作。建立信息智能岛建设“规划有人管理、进度有人考核,过程有人监督、效果有人评价、失误有人追查”的全过程责任管理制度。
(二)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依法推动信息智能岛建设
1、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推进信息化发展
以信息化地方立法为契机,在政府信息公开共享、信息安全、电子商务、信息化建设特许经营等方面尽快出台配套政策。加紧制定“海南省信息化条例”、“信息化项目商业化运营管理办法”、“电子政务协同互联管理办法”、“海南省信用管理办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信息化行政执法,保障信息化推进的法制化、制度化。
2、制定鼓励政策,推动企业信息化投入
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文件,完善投资、财税、技术、人才、市场监管等方面政策,健全认证、认可、支付、信息安全等管理规范;重点利用贴息、财税优惠政策等措施,调动企业对信息化和服务体系投入的积极性,鼓励企业进行信息化项目建设。对于加工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技术改造项目、第三方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信息服务项目、重点信息化技术研发投入等承担单位,经信息化主管部门协同相关职能部门核准,享受软件、技术改造项目同等税收优惠政策。
3、加大政策扶持,推动产业发展
加快制定鼓励电子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引进大企业进入,扶持大项目投入。充分利用本省的资源优势,在住房补贴、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出入境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性优惠,创造良好的政策氛围,不断吸引人才,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信息产业园区建设,逐步完善园区的各项软硬环境建设,加大政府投入,推进集聚式发展。
制定及执行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统一协调发展海南市创意产业;重新修订“海南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将创意产业纳入高新技术产业进行管理。在实现创意产业开放经营和许可制度规范化、宽松化,简化审批程序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登记、备案制度,确立事后监督的监管原则与机制。
(三)加大政府投入,鼓励多元化的信息化建设模式
1、加大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合理确定信息化引导资金的规模和投向,积极探索“政府投入、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资源补偿”的多方位政府支持方式,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运营模式;设立信息化服务体系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重点服务平台工程建设,加强对服务体系关键环节的支持。建立和完善适应信息发展的多渠道投融资体制,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基金来海南设立机构发展业务。
2、鼓励社会资金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对适合社会投资的项目,通过规范的市场运作,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信息化建设;采用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公私合作建设(PPP)等市场化运作模式,降低建设和运行成本,提高信息化建设和运行效率。
(四)加强行业监管,创新信息化项目运营管理机制
加强海南信息智能岛建设的行业监管,尽快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对于信息化平台和重大工程专项,在统一监督管理下,实行适度开放。适合独立运营的项目,采用“政府授权、投资受益、市场竞争”等方式,进行独立的商业化运营;推进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逐步分离政府、企业的信息化运行部门,鼓励第三方信息服务机构采用商业化运营模式为政府或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大型信息化项目和重大工程专项的建设和运营市场。
对于非政府投入为主建设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提供软硬件产品、维护服务、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和信息服务的供应商,按照创造经济效益、自主创新程度、典型示范作用等原则,通过先评估、后补贴方式予以支持。鼓励企业以合资、合作、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在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参与公益性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
(五)加快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坚持管理与技术并重,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的原则,综合平衡安全成本和风险,优化信息安全资源的配置。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积极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信息安全理论研究,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体系、网络信任体系、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容灾备份体系和信息安全应急处理体系。抓紧出台电子政务等级保护、信息安全应急处理、系统安全测评、数字证书接入及应用标准、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加强信息安全教育、培训和宣传,增强对网络舆论宣传的驾驭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安全意识。
(六)提高全民的信息化意识和文化素质
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信息化氛围,提高全社会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文化素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采取举办信息化等展览会、信息化宣传月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宣传信息化基本知识以及信息化应用的成功典型和取得的成效,提高全社会对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增强信息化意识和文化素质。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大规模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普及计算机、网络应用和电子商务知识,提高全民信息技术应用技能。
(七)优化信息化人才成长和创业环境
充分认识信息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确把握信息化人才的成长、使用和流动规律;从大教育和大培训的观念出发,通过政策支持促使信息技术与其他专业和学科高度融合,促进校企联合,构建起从小学到大学、从基础教育到在职培训在内的信息化教育体系;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传播平台,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和多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全社会劳动者的信息素质;创新人才成长、引进、使用和激励的宏观政策环境,充分发挥物质和荣誉的双重激励作用,以美好的事业吸引人才,以良好的服务留住人才;保证海南信息化人才的规模数量和层次结构基本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八)加大对信息化重大问题的研究力度
在积极参与国内外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和理论研讨的同时,充分发挥省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的作用,加强对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的分析研究,从宏观上把握全省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促进信息化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重点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发展战略与政策的研究,探索符合省情和信息化建设发展需要的推进机制和建设模式;加大对信息化统计指标、水平测试、绩效评估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力度,建立科学的信息化调查统计制度,信息化的绩效评估和水平测试体系,定期公布信息化发展状况,对有关政策和资金投入效果进行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