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2008年3月16日全国人大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拉开了大部制改革的序幕,这次大部制改革重点并不在机构的成立与裁撤上,而是整合政府相关机构的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这次改革对于电子政务来说,是个整合发展的良机。
一、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的关系
服务型政府是指以人为本、惠及全民、保障民生、依法行政和为人民服务的法制政府,这也是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目的。按照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政府管理,并用一个历史时期的持续改革加以实现。
从发达国家的政府信息化实践经验来看,电子政务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直接推动力。在电子政务建设中,政府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整合政府资源,形成跨部门的“一站式”服务,使公众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均可获得政府的公共服务,形成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全天候”政府。政府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与公众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地实现互动,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空前提高,政府对公众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大幅度提升,政府管理从刚性的管制型政府迈向公众广泛参与的治理型政府,从而兴起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热潮。
对我国而言,电子政务始终是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联系在一起。温家宝总理于2003年指出:“电子政务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政府管理,方便人民群众。”2006年,温家宝总理指示:“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公众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条件。”
可见,我国现阶段的电子政务已进入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期。
二、大部制改革的目的在于建设服务型政府
按照今年3月16日全国人大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工业与信息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5个机构,改革的重点是职能的整合,着眼于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相关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
这次改革的特点是把多种业务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从更深层次来说,这次大部制改革的目的在于塑造公共服务型政府。通过整合机构,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力度,提高政府运作的效率,实现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
三、大部制改革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新契机
渐进的行政体制改革虽然刚刚起步,推行大部制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已成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发展面临的又一重大契机。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表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职责。按照业务管理与服务功能,重塑业务流程,创新政府行政管理模式,构建服务型政府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同时,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与应用已成为实现政府管理创新必不可少的手段。此次“大部制”改革带来的重大变化,将有力推动政府信息化的建设,也将引发电子政务应用建设的创新与发展,因此,这次大部制改革在客观上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四、深化电子政务建设,配合大部制改革
(一)加强政府门户网站的整合,推动政务公开
政务信息公开是电子政务体现服务型政府理念的前提,也是政府信息化应用得以广泛开展的基础。3月25日,中国政府网全文公布了指导新一届中央政府运作的新版《国务院工作规则》。与旧版《规则》相比,新《规则》把“政务公开”当做重中之重。《规则》要求,国务院及各部门要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规则》强调,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需要群众广泛知晓的事项以及法律和国务院规定需要公开的其他事项,均应通过政府网站、政府公报、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方式,依法、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新一届政府对政务信息公开的高度重视,表明了政务信息公开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意义。
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作为我国第一部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行政法规,将于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它的实施,一方面使得百姓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有效发挥;另一方面,使得政府信息对百姓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更加明显。
信息公开对电子政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配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加快政府门户网站“前台统一,体现以人为本”和“后台整合,强化互联互通”的步伐。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不仅仅体现在要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而且要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前台统一、后台整合”的理念。构建统一的政府门户网站,通过后台的互联互通,使得新整合的政府门户网站真正具有更强大的三重能力:信息服务能力、网上办事能力和政府与公众的互动能力。
(二)加强横向信息整合,逐渐消除机构壁垒
政府信息化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实现信息系统间的网上互联互通。从我国电子政务实施情况看,目前普遍存在“纵强横弱”现象,纵向部门的网络系统比较强,而横向的互联互通存在着局部的信息孤岛。纵向部门信息共享程度较高的系统主要表现在,一是包括金关、金税、金财、金盾、金审、金农、金水、金质等“金”字头工程,从省、地、市、县,基本实现了“条”上的业务协同和资源整合;二是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机构,从省、地、市均建立了内网,信息共享程度较高;三是包括发改委、科技、商务、民政、人口和计划生育、医疗卫生等以业务为主的部门纵向信息共享工作推进较快。相比之下,横向跨部门的信息共享程度还比较低。大部分横向部门电子政务发展相对落后,信息共享程度相对较低;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单位网络建设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各个平台之间不能互联互通,导致信息共享程度不高。在信息资源方面,尽管积累的业务数据总量可观,但由于这些数据分别由相互孤立的应用系统产生和管理,其服务范围局限在个别应用或部门内部,各个数据库之间数据重叠,不但带来了大量的数据重复采集工作,更存在着大量的数据标准和口径不一致现象。
如今,随着“大部制”改革的实施,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对机构组织进行整合,为打破部门间的信息障碍提供了机会。为此,电子政务建设应利用这次机会,改革电子政务系统的模式和信息资源的采集、共享和利用机制,按照大部制的要求统筹政府的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的整合,促进信息资源有效共享和利用。
(三)引入以业务为主线的整合,推动电子政务应用协同
电子政务建设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作用,最终是要体现在应用上。电子政务的核心不是电子而是政务。随着“大部制”改革的推进,信息共享和整合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以此为基础的应用协同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环境。
为了配合大部制管理模式的推进和跨部门应用的协同,电子政务建设可以采用“以业务为主线”的整合,解决电子政务中跨部门业务协调问题。将一些受众面广且需多个政府部门共同完成的审批或办事项目提取出来,统一规划设计、协同建设,最大限度地避免部门各自为政。
协同政务通过系统应用、部门流程以及信息的协同互动,可以更大程度地发挥电子政务的优势和作用。协同政务强调以政府工作人员的协作为核心,强化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政府工作流程的优化及政府信息化系统应用的集成,是当前电子政务技术应用的最高阶段。随着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的深入,运用“以业务为主线”的整合思路,解决跨部门业务系统建设,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和采纳。电子政务的一些重要服务项目,不会因为政府机构的合并、整合而暂停或废弃,而是通过避免结构性浪费,使其更具有可扩展性和可持续性。这是我们解决中国现行管理体制下电子政务跨部门业务应用的一条重要途径。
(信息化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