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加速信息化建设步伐,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而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我国已具备加速信息化
建设的条件
世界经历了工业化的历史进步之后,如今信息化又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信息化通过加快产业升级,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而对科技、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以及意识形态产生了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经过近些年来的努力,我国信息化水平已处在世界的中等水平。信息产业经过多年连续数倍于GDP增长速度的迅猛发展,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信息基础设施迅速完善,我国已拥有世界第一大通讯网、第一大有线电视网、第二大互联网用户规模的地位。初步拥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通信技术,在集成电路、新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软件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信息产品制造水平大幅度提高,已成为部分产品的世界主要生产国。我国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也有了较大发展,信息化软环境有了较大改善。而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目前我国经济总量规模已与英、法相近,经济大国特征初步显现。自2003年起,我国人均GDP开始突破1000美元大关。从国际经验看,到这一水平后,信息化建设将呈现加速发展趋势。总体上看,我国加速信息化发展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经济基础。
有专家指出,我国加速发展信息化有独特的优势。
一是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们可以集中力量办好很多大事。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经验证明,在党的统一领导下,通过政府的带动,集中力量推进信息化建设比较容易获得成功。2000年5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正式确立了信息化的国家基础战略定位,提出“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2001年,重新改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组建了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随后,各部门、各地政府也纷纷成立了信息化领导机构。2002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信息化专项规划正式出台。之后,振兴软件纲要(2002-2005)、电子政务(2002)、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规划(2004)、电子商务(2005)等若干指导意见相继出台,中央和地方一系列信息化专项开始实施并发挥作用,大大推进了中国信息化建设步伐。
二是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成为信息产品制造业大国提供了较为强劲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有助于降低信息化总体成本。
三是我们努力实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信息化提供了用武之地。13亿人口、较低的产品普及率,加上强劲的经济成长力,使我国的信息技术和产品拥有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使我们能够更经济、高效地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加速信息化建设是实现赶
超战略的捷径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任务完成之后开始信息化建设的,与他们不同的是,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展开的,这就使我们面临着更加艰巨复杂的任务,必须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但我们也应看到,在双重发展任务这一矛盾中,存在着相互促进发展的机遇,如果我们把握得好,就会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缩短经济发展时间,以实现赶超。
有关机构的研究结果显示,信息革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信息流动和先进技术扩散更加开放、更加便捷、更加快速,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我国引进和获取先进技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信息革命所引发的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大转移的加速进行,为我国提供了提升产业结构的大好机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推广信息技术应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将大大加快工业化实现进程。信息技术的跳跃性特征为发展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我国可以直接使用先进信息技术以加快工业化进程,也有可能在某些核心技术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充分互联网优势,广泛开展网络教育和电子学习,可以大幅度降低教育成本,促进优势教育资源的共享。
当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化建设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这直接导致信息化投入不足和信息消费不足;国民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相对落后,阻碍了信息化水平;科技水平尤其是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软件产品不多;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大,之间的“数字鸿沟”短期内难以有效缩小;现代管理基础薄弱,不利于信息化的顺利推进和成效发挥。正由于此,我们需要加速信息化建设,用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弥补工业化落后的时间,推动工业化的进程,实现跨越,完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同时,以信息化的赶超,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尽快步入先进国家的行列。
加速信息化建设要走中国
特色之路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信息化建设是与工业化进程同时进行的,这自然会遇到比发达国家更多的障碍和困难。但经过10年来的信息化建设,我国已初步摸索出一条符合国情、国力、国需的发展道路。今天,在具备加速发展信息化建设的条件下,我们仍需要充分认识基本国情,发挥优势,克服困难,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之路。
我国信息化建设必须面对这样的基本国情: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资源相对不足,进一步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平均消耗水平;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仍在扩大,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经济总量大,人均收入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面临工业化信息化双重任务;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管理基础薄弱,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面对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可以说,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既有优势和机会,也有劣势与威胁。如何充分发挥优势、抓住并利用好各种机会,努力克服劣势、消减威胁,进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正是中国信息化道路选择的关键所在,也是其根本任务所在。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战略机遇,迎头赶上信息技术革命,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信息化与全球化加速发展使国际环境变数增多,国家自主宏观调控能力也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因素影响。在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倍努力谋取有利位势,抢占先机。要以我们的“后发优势”抵消发达国家“先发优势”的影响,加快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同时,要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实现重点突破,以减少安全隐患。如果信息化上去了,民族产业却强不起来,高端技术受制于人,安全隐患随时爆发,这将是我国信息化建设最客观的风险。
根据我国信息产业规划,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在加速信息化建设中,我们要把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通过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使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发生重要的转机,切实做到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把农业信息化作为推进信息化的重点,围绕解决“三农”问题,积极发展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信息咨询、技术服务,为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要把改善公共服务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行政效率,改进政府管理,方便企业和公众,更好地实现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要把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要把信息化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要把加强规划指导、创造良好环境作为政府推进信息化工作的着力点。
只要我们认识明确,团结奋进,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就能实现既定目标,使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取得跨越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