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公安“数字化”引领警务“现代化”
来源:信息化建设 更新时间:2012-04-14

 
  面对滨州市经济社会如火如荼的发展形势,滨州市公安局瞄准公安科技尖端 , 加快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步伐 , 坚持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促进了公安警务从静态到动态、从粗放到集约、从模糊到精确、从被动应付到主动高效的转变 , 从而使掌控社会治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2008 年 , 该市被公安部、科技部评为“科技强警示范城市”。

  强化意识 , 重视投入, 信息化应用基础得以夯实

  在滨州公安局 , 上从局长下到普通警员 , 有一种意识鲜明而独到 : 科技强警一些尖端的东西可能当时用不到 , 但绝不能想不到;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同志可以一时缺乏信息化知识 , 但决不能没有信息化意识。

  2006 年初 , 基于警力严重不足和经费保障不力的现实考虑 , 市公安局党委一班人决定彻底改变传统的“人海” 战术 , 靠科技支撑提高警务效能 , 并于当年完成科技强警建设项目 22 个 ,从此 ,全市公安科技和信息化建设应用步入了快车道。

  为确保科技强警工程项目的科学性、实用性 , 保证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 ”上 , 局党委成员带着分县局的负责同志分头到全国、全省信息化推进力度大的地方学先进理念 , 学建设思路 , 学工作机制。在充分考察论证的基础上 , 研究制定了全市公安科技和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及长远规划。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 ,坚持“瞄准前沿、立足实战,边建边用、急用先建,分步实施、预留空间 , 精益求精、精打细算”的思路 , 逐步搭建起了以有线、无线、视频会议、局域网、应用系统、八大资源库为主体的公安信息网框架体系 , 开通了语音、数据和可视指挥等多种通信方式。目前 , 全市公安三级网带宽达到千兆 , 城 域网达万兆 , 接入网全部开通 , 带宽达百兆以上。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开通至全市所有 95 个派出所。市县两级公安机关 350 兆无线主基站全部建成并实现联网 , 网络覆盖率达到 90% 以上。全市注册上网计算机 3620 台 , 人均 1.4 台 , 数字证书配备率 100% 。公安信息系统覆盖主要警务 , 联网运行应用系统 35 个。全市信息与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在信息化的引领下 , 指挥模式、侦查模式、管理模式等警务模式发生了深层变 革 , 全市公安工作顺利向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迈进。

  服务实战 , 注重实用 , 信息化应用系统发挥显著作用

  服务实战 , 注重实用 , 就是信息化手段的建设应用 , 能够确保实战始终朝着最有利于打击犯罪、维护稳定、服务发展的方向纵深展开。

  滨州市公安机关建成的独具特色的实战化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集中整合了全市的人口信息、机动车信息、违法犯罪人员信息、接处警信息、社会信息及重要部位的实时视频监控图像等 1000 余万条数据 , 使信息资源实现了高度整合和共享 , 并在比对报警、网上布控、串并案分析、案件预警、迫逃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应用。 2008 年 , 该局依托此平台在全省首推了身份识别系统 , 该系统通过终端进行身份证核查 ,对重点控制人员实现实时比对和报警。奥运安保期间 , 仅无棣、阳信、沾化三个进京治安检查站就用这套系统查获逃犯等 21 名重点人员。全市1020家旅馆安装了旅馆业信息系统 , 住宿旅客只要登记 , 信息系统即开始比对 , 一旦发现逃犯 , 系统立即提示 , 并且向市县两级公安指挥系统报警 , 通过该系统抓获公安部网上逃犯 68 名。全市交警部门在所有能上公安专网的微机上 , 安装“迫逃先锋”比对软件 , 对到交警部门办理证照、处理违章的人员与全国在逃人员数据库进行比对 , 发现网上逃犯 7 名 , 全部及时抓获。全市刑侦部门安装“在逃人员活动轨迹信息系统”,充分利用银行业信息追逃 , 发现网上逃犯线索 149 条 ,抓获逃犯5名。

  在侦查技术方面 , 滨州市局瞄准一些前沿的、立竿见影的技术 , 舍得投入。他们购置了新型 DNA 测序仪 , 筹建了全省最好的 DNA 自动化工作站 , 并实现了与全国 DNA 数据库的联网运行。全市的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全部实现网上办理。指纹数据库达到了每秒钟 12 万枚的比对速度。信息手段、技术手段及各类监控图像的应用,给侦查破案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 特别是在命案、涉枪涉黑案等影响大、危害大的案件侦破中 , 发挥了传统侦查手段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在市局组织开展的为期 40 天的“网上迫逃竞赛”活动中 , 通过网上信息比对及网上串并、 摸排、布控、搜索 , 抓获网上逃犯 287 名 , 现行犯罪分子 184 名 , 破获各类案件 390 起。活动中 , 派出所充分发挥了主阵地作用 , 对凡进入派出所的人一律先与全国在逃人员库进行比对 , 共抓 获各类逃犯 96 名。 2007 年以来 ,全市仅利用技术手段破获各类重特大案件 950 多起 ,带破案件 5400 余起 , 平均 3 天破 2 起案 件。今年 , 建设了综合性的业务技术楼 , 准备把刑事技术、信息技术等部门集中起来 , 实现最大限度的整合。

  结合省公安厅部署开展的“一河三圈”治安防线建设 , 滨州市局还密织了一张数字化治安防控网。围绕滨州城区及外围绕一建设了61 处警务工作站、治安检查站和治安堵截点 ,在县 城、国省县公路建设了 100 余处智能管控系统 , 实现车辆监控、 现场监控、身份证识别三大功能 , 构成了环京护城河、环济安保圈、环滨防控网的防控总体框架。 “一河三圈” 治安防线配合全市 1.7 万余个监控探头 , 辅之境内 205 、 220 国道以及长深、荣乌两条高速的全程监控 , 构成了治安防控、交通管理、打击犯罪“三位一体”的“天罗地网”。凡是进出滨州的车辆和人员 , 都亮实拍和记录 , 很多案件可以借助这些视频确认特定车辆的运行轨迹 , 达到尽快破案的目的。

  此外 , 市局还实行“全时流动警务” 巡逻机制 , 各警种全天候巡逻的警车全部配备 GPS 定位系统、350 兆通讯系统 , 实现了“点对点”扁平化指挥和数字化指挥调度。 110 出警车、巡逻防暴车配备摄像机、照相机、笔记本电脑、打印机 , 刑事勘察车配备发电机、 360 度旋转光源、照录像设备以及全套勘察器材,路面交警、派出所一线民警配备照相机、录音笔 , 连警帽上都安装了微型摄像头。在汽车保有量激增的形势之下 , 我们超前谋划,2 年间上马了 22 套无线拍照电子警察、 60 个城区道路视频监控点和 10 个测速点 , 并且在所有固定测速点全部建设了治安卡口功能 , 改善了城区的交通秩序 , 提升了城市形象。

  重视人才 , 全警应用 , 是我们推进信息化建设应用取得实效的关键

  信息化为人才施展才华搭建了平台 , 同时又依赖人才、吸引人才、聚集人才。市公安局非常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 成立专门的信息化办公室 , 把人才和力量集中起来 , 避免了技术人员单兵作战、低层次循环 , 实现了技术力量的集约使用 ;警校毕业生、军转干部分配由技术部门优先选择:定期选派青年技术骨干到公安部、省公安厅和多所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进修学习深造; 形成可操作性强的科技应用标准评价体系 , 开展评选公安科技拔尖专业技术人才、科技强警示范单位和个人等活动。

  为使花费大量资金建设的各类设备、系统高效运转起来 , 切实发挥实战效能 , 我们在强化全员培训 , 开展岗位练兵 , 提高全体民警科技应用水平的基础上 , 建立起了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应用、全警共事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机制。一是加以规范。对相关标准、内容、程序、要求都要一一制定操作性强的制度 , 编制了《滨州市公安局信息化应用规范汇编 》,使全警在信息化建设中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干成什么样、干中注意什么。二是全面推进。通过抓示范 , 激发全警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自觉性;通过树样板 , 激发全警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积极性;通过比速度 , 激发全警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紧迫性;通过赛质量 ,激发全警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实效性。我们针对不同岗位、不同警种的民警 ,分期分批组织集中培训 , 市局组织工程师深入各分县局巡回培训 , 对一线民警实行“小班化”重点训练。各警种、各单位也各自选拔小教宫 , 组织开展计算机及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常态化、灌输式的培训增强了广大民警的应用意识 , 提高了应用本领。三是落实奖惩。市局将信息化工作以高于 12% 的权重 , 记入全市公安年终综合考评 , 用大比分的考核拉动信息化应用工作的深度推进。同时 , 开展排比较 ,奖励先进基层单位、先进民警 , 鞭策后进基层单位、后进民警 , 让民警看到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既能够提高效率 , 减少工作量 ,又能够得到上级和同志们的认可。在考核指标的重压之下 , 各警种、各部门、各单位纷纷出台更为细化的考核办法 , “不换思想就换人” 的口号也由此而生。目前 , 广大公安民警已经充分感受到了信息化的便捷与高效 , 上公安专网已经成了广大公安民警办案办事办公必不可少的环节和迫切需要。

  信息化激活了全盘 , 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公安工作的发展。 2008 年刑事发案降幅列全省第一 ;2009 年命案现案侦破率比上年提高 5 个百分点 ;市局连续 3 年荣膺全省优秀等级公安局。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 , 滨州市的公安信息化体系已逐步成形 ,并在实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将继续逐步构建起以源头信息采集为基础 , 以信息应用为核心 , 以在线监督考核为保障 ,以实现打防管控一体化、规范业务和队伍管理为目标的现代警务机制 , 为维护全市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