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继胜 吴楠
如何承“十一五”上、启“十一五”下,即在年底到来之前打一场漂亮的收官之战,让辖区高速公路里程总量实现一次里程碑式的跨越,也许是今年以来各地高速公路部门都在操心并全力实施的事务。
4月以来,重庆就在全方位、多维度地开展工作,打造“全市高速公路达到2000公里”的概念;
9月16日,江西将庆祝全省高速公路里程突破3000公里;
年底之前,山西全省高速公路将达到3000公里。
除类似口号外,还有很多省份着眼未来,推出了一系列高速公路建设规划:
到2015年底,湖南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数将达到6600公里;
2020年前,广西高速公路网将达到8100公里的规模;
四川平均每月开工高速公路超过100公里,全省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5893公里。
这些数字,这些目标,无不表明全国高速公路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开足马力、全速前进的历史新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高速公路建设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针对全行业的责难和拷问也随之而来,有人说:“收费公路就好比是旧时大家族中的一个小丫环,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被老爷小姐们误解甚至曲解。”
站在行业内来看待这些社会舆论,我们会觉得很“委屈”,但如果我们换位思考一下,也许高速公路行业确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比如:在各省高速公路“大跃进”的背景下,投资普通公路的资金越来越少,导致车辆缴纳了燃油税,但并没有购买到政府部门应该提供的好路。收费公路的不透明形成了这种全社会对交通行业的抱怨:一旦产生与高速公路有关的争议,舆论就会出现压倒性的批评声音,高速公路行业被动辩解且软弱无力;而收费公路管理及服务不到位又加剧了这种抱怨的广度与深度,一旦出现拥堵、安全事故、遇险排障时,舆论总会翻出种种陈芝麻乱谷子,对行业进行抨击。
究其实,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高速公路行业当前存在的弊病:即粗放式管理及员工工作行为缺乏控制,问题此起彼伏,并进一步体现为企业执行力不足,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缺乏竞争力。
这种情况给高速公路行业的综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推行高速公路的精细化管理,也许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终极途径。
精细,是相对于粗放而言。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的各单元得以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所谓高速公路精细化管理,就是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提高企业效率与效益为目的,运用现代管理模式,对用路人实施精细、准确、快捷的规范与控制。
将精细化管理引入高速公路领域,无疑可以进一步提高管理效能、降低管理成本、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精细化强调的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精”可以理解为更好、更优,精益求精;“细”可以解释为更加具体,细针密缕,细大不捐。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
所以,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系统性的存在,必定可以推动高速公路管理单位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这体现为:通过精细化管理,建立了高速公路行业路政、养护、收费、服务区、信息化等各岗位工作标准,完善了标准体系,填补了管理空白。以往的管理中只有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但对执行环节的量化和监督不严,使岗位考核流于形式。管理标准从各岗位人员资格要求、工作内容要求、职责与权限、检查与考核等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特别是量化了工作内容,明确了岗位职责,便于考核和奖罚,可以有效调动岗位工作积极性,使企业各项工作协调有序进行。
企业成长并不一定必须加大投入,能够形成差异性的管理战略才是致胜法宝。比如,“客车、货车入口平均放行时间不得超过12秒/辆”、“坑槽修补不超过一天”的规定,明确了收费、养护岗位的最基本也是用路人最关心的工作要求,相比之下,“为司乘人员提供热情、快捷、周到的服务”之类过于模糊、宽泛的口号就显得过于正确而不具备可操作性了。
因此,高速公路行业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创造利润、发现人才、控制成本、锻炼队伍、提升实力的必由之路。
当然,实施精细化管理并非出台了标准便能一劳永逸了。作为高速公路行业里一套全新的管理体系,只有在行业上下形成共识、进而积极参与,才能保证管理标准的有效实施推进、发挥应有的效力。另外,精细化管理决定了管理的标准细、项目多,考核是个难题。因此,在实施高速公路精细化管理标准的同时,还要制定操作性强而且实用的考核监督办法。
设置科学、公平、合理的考核规则,才是精细化管理能否有效推进、取得成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