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实践“电子农务”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电子农务为三农--朱东海探索与实践“电子农务” 
 
 

农业信息化对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大意义。信息化建设是当前现代农业的标志和关键,它主导未来一个时期农业现代化方向,也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制约我们农业产业化的因素中,主要是农业信息不通,造成农产品买卖不畅销、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就业结构调整不协调的部题。如果把信息技术广泛用广大农村,将大大改变农民由于信息不灵通而盲目种植、养殖、销售而造成效益低、产品质量差以及产品品牌跟不上市场的情况。如浙江温岭的西瓜由于信息灵通、管理到位、质量保证、品牌基础好,他们的西瓜在市场就可以卖到5元一斤,而且供不应求。为什么他们的东西能卖到这么好的价钱而我们就不能呢。最近,向他们详细了解了情况,质量保证、品牌好外,主要是信息灵通,及时把握市场信息,能及时根据市场的需求做好市场品牌策略。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我们现在的农民往往信息不通,不知道该如何去提高产品竞争力,不知道该如何收取和发布市场信息等等问题,像我们永兴镇的黄皮拿到大陆可以卖到20元钱一斤,可是我们就不知道,大部分利润都被中间商赚走了,农民得到的较少。要改变这种状况,让农民了解需要种什么,怎样去管理,怎样去了解信息,怎样去开拓市场,关键就是要加快信息化建设。

当前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国外方面,50年前美国就开始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农业上,大力发展“精准农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和推广在线应用,现已建成世界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该系统覆盖了全美,用户可以通过电话、电视或计算机等终端设备,共享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这一基于信息科技的高效农业模式,在农情监测与产量估算等方面居领先地位,并取得不错效果。

欧盟建立了覆盖全欧洲的农作物估产体系,建立了农业环境、生态监测网络,向数字化、集成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英国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农业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并在涉农部门和农户中广泛应用。德国已在农作物生产中成功地应用了3S技术,如对土地精确定位,按肥力程度确定播种量和施肥量等。法国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病虫测报计算机网络系统,可实时提供病虫害情况、药残毒预报和有关农药评价等信息。日本国内82个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和564个地区批发市场以及海关等都已实现了联网,使农产品生产者和销售商及时方便地从网上量出每天、每月及每年度的各种农产品的销售量等信息。

国内方面,近年来,我们国家也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并投入资金建设“金农”工程,即把电脑、电话、电视三合一。实际上,在“金农工程”中,这一方面的建设是相对较早开展的部分,由于资金上对容易得到保障,各地的农业信息网站纷纷建立,但网站质量却参差不齐,在信息分类、信息发布模式、与农民互动等方面的设计还有许多值得改进之处。在搭建农民应用平台方面,建设的困难相对要更大一些,毕竟一个部门所需要的硬件投资比较有限,而地域广阔的农村基层地区要想接触信息化,对硬件的要求无疑大得多。要让农民最快接触、了解信息化的作用,就需要让他们更多的使用电脑、接触网络、了解信息。但是在农村信息服务机构的硬件配置方面政府资金常常显得“有心无力”。

农技110在全国一些地方开始兴起,搞了七年。我们海南农技110搞得不错,去年国家领导人对海南的事件如走私汽车、社会治安等问题提出批评,惟有表扬了海南的农技110。我们秀英区的东山、石山两个农技110试点已经运转了一段时间,也取得一些成效。但是农技110的硬件、机制等还存在未完善的地方,例如农技110给社会的总体印象是有事才找农技110,这就会影响到农民及时了解农业信息和市场信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农民在农业经营管理的问题上不能做到示雨绸缪、早介入、早把握,一旦发现问题严重了或无法解决了才急急忙忙求助农技110帮忙解决,那时可能为时已晚,另一方面不能提高农民主动学习农业种植、管理、壮规模、打品牌、处于被动状态。为此,我们秀英区首先提出“电子农务”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将是全方位的,国内虽然有一些地方提出“电子农务”这个概念,但还不够完整。而我们提出建立的“电子农务”将是多层次、多层面、全方位的探索与实践,针对上述的问题该“电子农务”在实践中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电子农务”理论的实践与探索

“电子农务”是以建立网络信息化为基础的农业服务体系,它包括三个部分,即电子农村、电子农民和电子农业,三个部分的即互相联系,又各有侧重,既互相影响,又需要建设不同的信息化平台。“电子农务”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将大大区别于国内其它农业信息网络,它的综合管理及服务信息系统等;农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的多渠道性,全方位为农民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农业信息和市场信息;形成政府牵头、全社会积极参与共建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主要是通过制定农民培训制度,建立培训积分卡,提高农民学习和使用信息网络平台来收取和发布农业信息的水平以及各种农业经营管理能力、开拓市场能力等,保证“电子农务”信息网络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电子农村:建设乡镇和村委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并且与有关信息资源网络进行对接和信息交流,让农村的信息特别是技术和市场的信息可以流动起来,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农村形成拥有信息就一定会发展,信息多,发展快,信息少,发展慢财贸信息,风险大的普遍共识,促进农村的信息化建设。

电子农民:对农民特别是农业科技带头人进行信息化培训,建设专职和兼职的农技信息员队伍,提高农民的信息制作、发布、接收、查询、判断和综合利用的能力,提高农民对内和对外的信息化交流沟通水平。

电子农业:构建完善和实时的农业信息网络,提高动态的产业信息和市场供求信息,让当地的农产品融入整个国际大市场中去,减少产业和市场风险,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减少农机和其他生产次料的配置成本,畅通农产品购销渠道,减少农产品物流在本和损失。

此外,我们还将建立一些综合性全局性专门化系统平台来推动电子农务工作。如信息综合应用专家系统、基础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统合管理及服务信息系统等,为农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同时,建立农民培训信用制度,加以保证效果,重点加强培训农民的科学素质、认识市场的能力、收取信息能力、包括产品能力、风险意识、开拓市场能力等等。 “电子农务”理论探索与实践的条件

农业基础方面;全区6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其中行政村69个,是一个农业人口(17万)超过城市居民人口(12万)的农业大区。秀英区境内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经过几年的农业整治,秀英区农业基础好,在秀英区实践和探索“电子农务”工作已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信息化网络建设方面:我区基本完成了办公信息化建设,全区实现了网络信息化办公的目标,每个单位、部门都能够上网接受、传递信息。最近,我们在东山、永兴农技110服务站的基础上,又分别在4个镇建立农技110服务站,全区的信息化网络建设得到一步完善,为我们探索和实践“电子农务”工程打下非常好的基础。上级领导方面:市领导在我区东山镇马坡洋视察后,对马坡洋的蔬菜基地建设非常重视,并准备在我区建设四个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经多次调研和请教有关专家后,我认为在我区首先建立“电子农务”是切实可行的,它将推动我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也是农民发家致富、奔小康、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我把“电子农务”理论的探索与实践的想法向省、市有关领导汇报后,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支持,海口副市长吴维雄表示支持这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并在其经费允许的情况下解决一点,省科技厅厅长肖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准备来我们秀英进一步了解情况,我们也借此机会请肖杰厅长为我们的“电子农务”的建立把把脉,征求他的宝贵意见。国家级的层面方面:国家发改委有关信息化建设可以在这方面立项并解决一些资金,联合国粮农组织表示愿意参与我们秀英区“电子农务”的探索与实践工作,我的博士导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著名计算机专家院士、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副部级)孙家广,也愿意在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清华大学成立了“电子农务”的终端就可以随时点击观看、学习和了解农业最新信息,而每年所需要支付给清华大学的信息费仅2万元,这笔费用由区政府来支付,我把这事向吴区长说后已得到他的同意。建立秀英区“电子农务”工程,已得到上级的大力支持,因此,作为我们的职能和相关部门,包括在座的各位也要引起重视,并行动起来,积极配合做好工作,我们能有机会参与“电子农务”这件事是非常有意义的、是一件光荣的大事!它能够把农民需要的东西送到农民手里,扎扎实实提高农民的收入,不做花架子,我们虽要对“电子农务”进行必要的宣传,但主要是取得领导和社会的支持,营造良好的氛围,确保“电子农务”的理论探索和实践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