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来源:领导干部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贫困山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中共太白县委书记 张万奎
      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部署,是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太白县作为相对落后的贫困山区县,如何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要立足县情实际,找准发展定位,抓住关键环节,重点加以推进。为此,近年来,我们在深入调研、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把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放在富民安民上,突出抓好“五新”,积极构建富民安民的支撑体系,在贫困山区推进新农村建设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一、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优势新产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前提、是基础,增加农民收入、富裕农民是目的。太白是一个山区农业小县,又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来抓。基于这一认识,近年来我们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稳步促进农民增收,着力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一是围绕优势调产业。太白生态、生物资源丰富,又具有独特的地理、地质、自然、气候等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潜力巨大。近年来,我们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指导思想,大力实施“优菜、兴药、壮果”三大工程,全面推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扶持发展的政策措施、一个抓落实的工作机构和牵头部门、一个专项考核奖惩办法”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加快建设绿色蔬菜、名贵中药和特色杂果三大产业基地,加速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四化”进程。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全县累计发展蔬菜7万亩、中药材9万亩、杂果11万亩,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综合生产示范区”、“全国第五批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国家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和“国家星火计划科技专家大院模式示范单位”,以菜、药、果为主的特色经济格局初具雏形,规模逐年扩张,质量不断提升,效益日益凸现,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打造品牌促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能仅仅满足于总量的增长,而是要从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质量并重、更重视提高农产品质量转变。为此,我们把标准化生产作为太白特色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壮大的生命线,先后制订完善了菜、药、果等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作务标准,建成了中国太白山药谷科技专家大院和太白山蔬菜专家大院。依托两个专家大院和县乡农技站,我们大力开展了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监控、评估认证体系建设和产区周边环境治理,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近年来,我县先后有12个蔬菜品种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5个中药材基地获得GAP认证,成功注册并打响了“太白山”牌无公害蔬菜和“中国太白山药谷”中药材品牌,为特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开辟了广阔空间。三是招商引资兴产业。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实力不强、带动力弱,要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就必须坚持内外结合的双向带动战略,以产业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抓手,通过实施外向型经济战略,促进产业发展。为此,近年来我们围绕蔬菜、中药材、杂果的加工增值,积极引进和建设了广东从玉、陕西赛德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发展了蔬菜、中药材等一批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积极构建“企业(专业经济组织或经纪人)+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拉长了产业链条,扩大了市场销售,提升了经济效益。仅2006年,全县就实现特色产业总产值9240万元,农民据此人均实现现金收入2200元。
二、坚持以扶贫开发为抓手,建设文明新村镇
      贫困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解决好贫困人口的温饱和增收问题。太白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和长期任务来抓,坚持不懈地抓好扶贫综合开发工作,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支撑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实践证明,整村推进是当前最直接、最有效的扶贫工作方式。近年来,我们以扶贫重点村建设和移民搬迁为重点,大力实施以整村推进为主体、以产业开发和劳动力培训转移为两翼的扶贫开发战略,创新思路,完善政策,整合资金,捆绑项目,加快重点村建设,加大移民搬迁力度,全面落实信贷扶贫、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等综合扶贫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至目前,全县已有1.4万名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目标。继2005年被宝鸡市评为“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之后,2006年我县扶贫工作经验又在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支撑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坚持从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入手,围绕“路、水、电、讯、能源”五大重点,大力实施乡村道路、安全饮水、电网改造、信息入户、沼气推广、土地开发整理等“六大工程”,统筹推进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饮水、电力通讯、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了229公里县乡道路、175公里城乡低压电网、40处人畜饮水和50多个基础设施重点项目,使全县农业和农村发展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为新农村建设打造了平台。三是建设生态农村。太白最大的优势在生态,发展的潜力也在生态。为了巩固和放大这一优势,我们提出了生态立县战略,以创建国家生态恢复县和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为目标,结合实施“绿色太白”创建、天然林保护、“长治”、“黄防”水保生态治理等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统筹推进以“四化”(硬化、绿化、净化、美化)、“四改”(改房、改厕、改灶、改圈)、“四清”(清理污水、粪堆、柴堆、生活垃圾)为主要内容的村庄规划建设和环境治理,并因势利导教育群众增强健康意识、卫生意识、环保意识,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在此基础上,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生态化立体型庭院经济,着力建设生态农村,加快形成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良好、环境卫生整洁、人与自然和谐的山区农村新风貌。
三、坚持以发展社会事业为支撑,营造发展新环境
      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加快基础突破和产业支撑的同时,我们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更加注重关注民生,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力促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在农村投融资机制改革上做文章。太白建县历史短,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事业欠帐较多,如何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加快农村社会发展,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为此,我们一方面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先后引进国债资金2000多万元启动建设了县医院改扩建、7个乡镇卫生院改造等项目;另一方面正确处理国家扶持和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关系,在全县上下唱响“我建我家园”的口号,充分调动、发挥农民群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群众积极投工投劳、献智出力,减少建设成本,加快发展步伐。同时,创新工作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类资金投向农村,先后引进民间资本重建了县机关幼儿园,通过带资承包对自来水公司实行了改制改造,采取出让冠名权的办法建成了航天小学、逸夫小学等公益事业项目,有效缓解了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快了农村发展步伐。二是在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上下功夫。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思路,统筹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认真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巩固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发展学前教育,推广职业教育,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教育教学条件。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多方筹资建成了县医院住院楼和疫控中心,完成了8个乡镇卫生院改造,启动建设了66个村卫生室,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了94.4%,逐步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扎实推进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落实计生奖励扶助政策,加强计生服务工作,稳定了低生育水平,促进了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县先后成功创建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县”和“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试点县”,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三是在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上求实效。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关系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农村社会大局稳定。为此,近年来我们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农村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济“六位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给农村贫困家庭、弱势群体、失地农民以更多的照顾,给鳏寡孤独、残疾智障等特殊群体以特别的关爱,确保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以“平安创建”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稳、安全生产等工作,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坚持以科技培训为载体,培育现代新农民
       农民群众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贫困地区破解“三农”难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之策。为此,我们坚持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来抓,积极开展“三大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一是推进技能教育。结合实施科技入户工程,依托农业专家大院、县乡农技推广部门和农村乡土人才,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开通电子农务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蔬菜标准化生产、中药材GAP认证、板栗嫁接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使全县每户农民至少掌握1-2门生产适用技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开展素质教育。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法律素质为目标,加大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投入,启动建设了乡镇文化站和宣传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现代远程教育等信息工程,进一步加强农村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力促形成学文化、学法律,争做新型农民的良好风尚。三是深化道德教育。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用和谐理念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县上下广泛开展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三义”“三观”“三德”教育,深入推进“五好家庭”、“信用村镇”、“文明家园”、“和谐农村”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激发农民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劳创业、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引导农民树立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的良好风尚,促进农民养成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使全县涌现出了一大批“文明村”、“五好家庭”和“文明户”,提升了农村文明程度,夯实了新农村建设的道德基础。
五、坚持以民主政治建设为手段,探索管理新方式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的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为了强化组织保障,推动新农村建设,我们紧紧抓住基层组织建设这个重点,积极推行村级主要干部公开选拔制度,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为24个村选派了村党支部书记,使一批政治强、有本事、能带富的优秀人才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同时,立足调动发挥农村党员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村干部待遇保障激励机制和考核管理办法,深入开展了“三级联创”、“两示范一带动”和“问题村”整建、阵地建设等活动,大力实施了“三个培养”工程,积极借鉴推广“双培双带”、无职务党员设岗定责等成功经验,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村民“一事一议”等农村议事决策制度,大力推行了党务、村务公开和“村财乡管村用”、“双审双签”等制度,提高了农村民主管理的公开性、科学性和规范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回顾几年来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过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为西部贫困山区,建设新农村具有相对更为突出的特殊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实现中央提出的“20”字总要求,就必须牢牢抓住以下五个方面:
     (一)必须坚持把科学规划作为先决条件。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更为突出。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完善思路、科学规划,才能避免盲目性,减少浪费,少走弯路,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要从区域发展现状出发,综合考虑农村生产与生活、村建与房建、经济与社会、人居与自然、节约与集约等因素,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上进行统筹谋划,提出和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真正做到“六要六不”(即: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分类指导,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要长期作战,不急于求成),确保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扎实推进。
    (二)必须坚持把试点示范作为有效途径。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千差万别,抓好试点、示范带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要按照“近期试点、中期拓面、长期铺开、逐步完善”的思路,搞好试点示范。要选好试点的类型,注重类型的代表性和今后面上的可推广性,分类进行指导;要注重试点的方法,尊重群众意愿,激发内在动力,确保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早见成效、早出成果,为新农村建设探索路子、积累经验、提供示范,逐步实现从点到面的整体推进。
     (三)必须坚持把农民主体作为根本原则。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农民。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也是必须遵循的工作方法。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把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贯穿建设的全过程,把农民高兴、满意、拥护、赞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真正让农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使建设新农村的过程成为农民群众参与发展、共享成果、实现价值的过程。
     (四)必须坚持把工作创新作为不竭动力。当前,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投资需求和资金供给矛盾十分突出,既存在总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又存在资金分散、衔接不够、效率不高的问题。因此,贫困地区既要在抓政策、增投入、上项目做文章,多渠道、多途径、全方位用好政策机遇,又要在创新资金管理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上下功夫,有效整合各类支农资金,集中资金建项目,集中力量办大事,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同时,要充分发挥支农资金的杠杆作用,采取以奖代补、以物抵资、先建后补等形式,努力形成在国家投入带动下,主要依靠农民自身努力、改善自我发展环境的工作格局。
     (五)必须坚持把健全机制作为重要保障。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建立统一领导、分工协调、分级负责、任务明确、责任分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好、育好、用好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建立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障机制。要制定科学的目标考核体系,做到领导、人员、措施、责任“四落实”,注重统筹协调,强化日常管理,加强检查考核,严格奖惩兑现,建立新农村建设的考评激励机制。要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参与新农村建设,引导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有序流动,注重调动和发挥好基层组织、职能部门、社会各界和农民群众“四种作用”,建立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参与机制,从而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帮扶、社会参与、全民共建的良好工作格局,增强整体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