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信息化发展研究
来源:论文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摘要:作为中国新的“增长极”的海峡西岸经济区面临着现代物流发展的巨大契机,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重要内容。在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信息化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信息一体化战略思路。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信息化;一体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F716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Nowadays the economic zone on the western coast of Taiwan Strait as a new Chinese“growth pole”is facing great opportunity of developing modern logistics. Logistics inform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logistics. Based on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logistics in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zone on the western coast of Taiwan Strait, the integration strategic thinking about the logistics in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zone on the western coast of Taiwan Strait is discussed.
  Key words: economic zone on the western coast of taiwan strait; logistics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strategy
  
  0引言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2006年3月被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之中,海峡西岸经济区(下称“海西”)是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对应台湾海峡,北承长江三角洲地区,南接珠江三角洲地区,东临台湾海峡,与台湾隔海相望,中部通过大京九与江西、安徽等省相互贯通,是一个经济联系紧密、中心城市支撑、要素流动聚集的经济综合体,具有对台优势,作为两岸三地、两大三角洲连结点的区位优势和向内陆腹地梯度推进的口岸优势。有着“朝阳产业”和“第三利润源泉”之称的现代物流业对于“打造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中国经济的另一个增长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
  现代物流是信息化的产物,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贯穿现代物流的所有环节和全过程。物流信息化对提高物流的效率,降低物流的成本,保障物流的安全,提升物流的服务品质,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都具有特殊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可以说,没有物流信息化也就无所谓现代物流。物流信息化建设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或地区物流界和信息界所关注、探讨和实践的热点。我国的物流信息化建设起步晚、起点低,目前物流信息化程度还比较低,物流信息化日益成为国家或者地区发展的主要障碍。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现代物流业发展也不例外,信息化建设成为制约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提高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物流信息化水平,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1海西物流信息化建设现状
  
  作为海西经济圈主体的福建省高度重视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为了推进信息化进程,先后编制了《福建省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十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展望》、《数字福建建设规划》等建设规划,全省传输网络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程度已大幅提高,经过几年的建设,现已建成高速率、大容量的综合信息传输网络,为海西物流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尽管福建省几年来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但物流信息化的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总体上仍处于一个艰难的摸索期。中小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呈现不均衡;物流信息化“孤岛”现象严重,集中、统一、有效的物流网络信息平台仍未建成;缺乏统一的物流信息化标准;物流信息化规划能力不够;严重缺乏物流信息化综合应用人才,等等。
  1.1物流信息化应用程度低。虽然海西地区物流信息化发展较快,但是不得不承认,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整体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一方面,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较少,另一方面,信息化对物流企业运营生产环节的渗入层次较低。不少物流企业对物流信息的管理仍然采用电话、传真等手工操作方式,反应迟缓、效率低下。一些物流企业虽然已经开始信息化建设,但相当一些物流管理软件仍停留在“电算化”的层次,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不能实现集成和实时控制,无法从根本上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效率。据福州大学管理学院黄章树[2]教授等人对福建省500家企业信息化调查的情况看,单点应用包括办公套件、企业邮箱之类的通用工具软件以及物流行业专用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自动识别软件、物流仿真软件等工具软件或单点系统等占34%;流程控制包括部门级的信息系统建设,如运输管理系统(TMS)、仓储管理系统(WMS)、配送管理系统(DMS)等占10%;综合管理包括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如进销存管理系统、商业智能系统(BI)等占7%;企业协同用于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益,如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电子商务(EC)、协同商务(CPC)等仅占1%;而还有47%的中小企业基本上没有实施物流信息化。
  
  1.2物流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虽然促使海西地区具备了较好的物流信息化基础,但物流信息化发展并不均衡。其一,海峡西岸现代物流发展区域不平衡,厦门、福州、泉州等中心城市的现代物流业发展较为迅速,对物流信息化需求也较为迫切,而其他一些地区的物流业仍处于低层次的发展水平,信息化程度落后;其二,如福州大学管理学院黄章树教授等人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物流企业之间的物流信息化建设并不平衡,多数物流企业并没有建立物流信息管理系统,造成物流企业成本高居不下、效率低、服务质量不高的后果;其三,在公共物流服务领域的应用开发方面的发展也很不平衡,目前,仅厦门市建设了较为完善的区域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厦门物流信息平台(http://www.xmedi.com.cn/),依托计算机应用、通讯网络和数据化等现代化治理手段,与口岸查验部门、运输企业、中介机构、银行等联网,从而形成包括了三大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现代化公共信息平台。而海西范围内的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仍未建成。其四,尤其是在港口物流信息服务应用开发方面的发展也存在不均衡,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群中,只有福州港和厦门港建立了较为先进完善的港口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
  1.3物流信息化“孤岛”现象严重。以福建省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物流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存在行政区划分割和管理部门分割等各方面的协调与规划困难,另一方面,不同产业集群的物流系统之间难以互联互通,系统内部各子系统联网也不是易事,按照封闭模式建立的信息系统就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难以发挥信息化的整体效能。此外,区域内部各地之间物流信息资源也难以共享,信息资源配置也不合理。
  1.4缺乏统一的物流信息标准。标准化是指行业或专业领域各分工、各部门之间为了有效协作、实现共同目标,在质量监管、生产过程、技术平台、服务标准等诸多方面制定统一遵守的规则和标准并予以执行。物流信息化标准就是为了使得物流信息系统的各个相对独立的功能或者物流系统和其他信息系统之间的分工、协作和统一能够有效地进行[3]。目前,不仅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全国范围内经济区物流信息化发展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各个企业级的物流网站,甚至政府部门或行业主管机构的信息平台,缺乏统一的标准约束,难以形成信息自由流通、功能相互配合的物流信息系统。由于物流信息系统涉及到的部门多,有的是全国性的部门,有的是区域行业部门,有的是私营企业,因此形成一个完整协调的标准化体系需要各级政府对各方面的协调统一。
  1.5缺乏全局性的物流信息化规划。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一个新确立的经济发展圈,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等问题,区域之间的物流规划存在明显的行政区域痕迹,缺乏跨行政区域的物流规划,不利于物流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货物的顺畅流通。此外,各地区政府部门对基础设施的规划,都侧重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新建规划,对区域物流需求的分析、功能定位、规模研究、既有设施的整合,以及物流设施之间的互动、与其他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等都缺乏慎重的考虑。
  1.6缺乏物流信息化应用型综合人才。由于历史等诸多的原因,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个高等教育相对欠发达的区域,目前高校的物流人才教育虽然在近些年有迅速的发展,但物流人才的供求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尤其是缺乏既懂物流又熟悉计算机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都急需在物流和计算机应用领域都精通的人才。
  
  2海西物流信息化建设一体化战略思考
  
  就区域经济发展来说,物流信息化发展本质上意味着区域物流信息一体化发展。物流信息一体化是通过对区域内的物流相关信息的采集与处理,为生产、销售及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提供基础物流信息,满足企业信息系统对物流公用信息的需求,支撑企业信息系统各种功能的实现。物流信息化一体化可以整合物流信息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而且将改变物流企业的经营形态,促进经济圈产业结构合理化;有利于培育健全的物流市场体制,促进经济圈物流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物流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实现物流信息化一体化将会大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宏观来看,现代物流业以整合为核心理念,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基本趋于两个方向:一是横向整合,形成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体系;二是纵向整合,形成专业化的整体解决方案。
  在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的诸多区域都已经或准备制定物流信息一体化发展规划,其中物流信息平台规划是区域物流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能够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网络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等有效地整合区域内各种物流信息资源,实现物流信息的采集、处理、组织、存储、发布和共享;完成物流信息的集成和各物流子系统的协作与整合;同时为物流平台各层次的用户主体提供基于全系统范围的信息服务和辅助决策,从而加强区域内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并优化供应链。
  当前,海西经济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也都在积极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例如,2003年厦门市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启动,依托计算机应用、通讯网络和数据化等现代化治理手段,与口岸查验部门、运输企业、中介机构、银行等联网,从而形成包括了三大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现代化公共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高效运转。厦门市物流信息平台被列入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面向行业的现代物流应用示范工程”的专题研究之一,在科技部主办的“2003北京国际现代物流技术大会及展览会”上荣获“现代物流优秀典型模式奖”。2006年6月,福州市港口物流信息平台正式开通,该平台是以港口生产数据信息为中心,为物流企业、港口、报关行等服务的综合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系统建立了以电子数据交换、在线动态查询、远程作业联动、物流商务应用等功能为核心的综合应用平台,该系统采用web开发技术,利用中间件和数据库存储技术将系统用户的业务生产数据汇总到专用的物流数据库,最大限度地提供了综合的物流信息服务。通过对项目服务功能的不断推广与应用,该系统为福州地区的港口物流企业提供一个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同时统一了港口物流企业的代码标准。该系统满足厦门市物流行业信息需求,架设了沟通物流企业、生产企业、政府相关物流部门三者桥梁,有效提高物流营运效率,降低福州市及其物流拓展地区整体物流成本。
  但是,海峡西岸经济区范围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仍未建成。有学者(如黄章树教授和王健教授等)提出有必要建立海西公共物流信息平台,2005年,福建省开始尝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2006年6月,负责承建的福州市科技情报所和网格(福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对浙江、广东、上海等地的物流信息业进行调研后,吸取了各地的模式、经验,将基于城市地理信息技术即电子地图引入海峡西岸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之中,试图打造福建省首个大型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但据笔者了解,该平台建设目前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功。
  
  3海西物流信息化一体化切入点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缺乏,使得企业物流信息系统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化举步维艰[4]。但是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具有跨行业、跨地域、技术密集、多方参与、扩展性强、开放型强等特点,是一项涉及面广、过程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长期、分阶段推进的大型工程。要切实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圈物流信息化建设,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3.1确立海西物流信息化一体化发展模式,明确一体化实施思路。物流信息化一体化的关键在于构建科学有效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首先明确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发展模式。针对海西物流信息化发展的现状,本文按照从点到面的分析思路粗略提出三阶段发展模式:经济区物流节点企业内部物流信息化模式设计——物流节点企业间物流信息平台模式设计——经济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模式设计,分阶段有步骤地构筑海西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初步架构如下图1)。
  第一阶段主要是经济区域内部物流节点企业内部物流信息化的建设,这需要区域内部相关企业(如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物流企业等)积极配置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如条形码技术、射频技术、车辆自动跟踪技术等,并加快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第二阶段是物流节点企业间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当各节点企业具备一定的企业内部信息化基础后,接下来要考虑的是如何将这些企业的信息化资源整合起来,满足企业之间的物流作业、管理、信息咨询等需求。第三阶段是整个平台构建最复杂的部分,在这个阶段,企业间信息平台需要同政府管理部门、海关、检验检疫、银行、税务、保险、经贸委等相关机构进行数据交换,该阶段的良好衔接是整个系统单元进行物流交易、物流业务运作以及供应链管理的基础。
  3.2整合现有物流信息资源,推动物流相关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开发物流信息资源既是物流信息化的出发点,又是物流信息化的归宿。海西区域物流信息化目前仍缺乏统一规划,各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纷纷开展,在功能上相互重叠,数据格式不规范,无法互联互通,浪费资源。因此,海西经济区域各级政府与企业需要突破原有体制的限制,从区域整体的角度整合本地区的信息资源,统一规划区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和建设架构,推广普及力度,排除信息一体化应用方面的体制障碍,营造良好的信息一体化环境,节省投资,提升区域物流信息化水平。要有效整合现有物流信息资源,前提是要推动物流相关部门协同工作,物流信息一体化过程关系到众多物流企业、工商企业和政府以及各级行业主管部门,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与联通必须要相关部门信息系统的链接与适应。例如,物流业务的运作涉及与如银行、税务、保险、海关、检验检疫、交通、交管、外贸等众多部门的协调工作,目前,这些部门之间的信息无法共享,且不同行政区划的部门之间也存在管理冲突和矛盾的地方,所以要切实实施海西物流信息一体化建设,必须解决信息资源的整合问题。

  3.3高度重视物流标准化与信息标准化问题。同其他经济区域物流信息一体化存在的问题类似,物流标准化和信息标准化问题也是海西经济区域物流信息一体化进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之一,要实现信息系统顺畅协同和用户便捷使用,必须对系统所涉及的物流信息进行标准化。物流信息化标准化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标准:第一层次的社会化标准包括物流信息法所涉及的各级法律法规、信息技术国际国内标准和物流行业国际国内标准;第二层次行业层包括行业内部的信息交换协议,例如物流操作标准化作业流程、海关系统和银行信息交换协议等;第三层次是企业层面的内部标准协议和信息管理标准等[3]。海峡物流信息化要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首先,要充分细致地做好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统一与推广工作;其二,要对国家已经颁布的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标准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积极归纳和推广国际国内统一认可的物流标准和信息标准,对已经落后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准进行淘汰;最后,目前国内外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物流标准体系或物流信息管理标准体系,因此物流信息化标准框架必然有一些需要自行填补的、急需制定的标准内容,所以,必须密切组织协调多方力量跟踪物流信息新技术的发展动态,结合实际,加快对传统物流标准的修订。
  3.4大力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建设高素质的物流信息技术人才队伍。信息化人才不足是制约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物流企业和相关部门所采用的系统模式都是人机系统模式,需要既懂物流也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网络系统的建设就急需这样的专业物流人才,目前,这种复合型物流信息化人才十分缺乏。针对现代物流系统方面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特别是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物流人才十分匾乏的问题,一方面,应在高等院校建立多种途径、不同层次、结构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加快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现代物流研究步伐,加强物流从业人员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积极引进一批高素质和高层次的现代物流经营管理人才;另一方面,拓宽教育渠道,鼓励行业协会、物流企业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从而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悉物流专业知识、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和实践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由谷,林荣清. 构建海峡西岸区域物流平台的战略分析[J].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5):47-52.
  [2] 黄章树,周小梅. 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的物流信息化建设[J]. 物流技术,2008(4):203-207.
  [3] 刘桂云,包雄关,等. 物流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6):72-73.
  [4] 夏训嘉,廖馨,单圣涤. 对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几点思考[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6-59.
  [5] 邓传红,浦震寰. 经济圈物流信息化发展研究[J]. 当代经济,2007(5):10-12.
  [6] 刘永清,李建湘. 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研究[J]. 物流科技,2007(1):26-28.
  [7] 李荷华,唐国春. 长三角区域物流信息一体化探索[J]. 现代管理科学,2006(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