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电子等功能,通过因特网、大屏幕、触摸屏、自动语音、手机短信等手段为申请人提供信息服务。需要几个部门联合办理的事项,可以通过网络传递文件和审批信息。中心开业以来,当日办结事项一直保持在80%左右,各进驻部门优质的审批服务,受到了社会各界及有关方面的广泛好评。
(二)存在的问题
天津市电子政务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网站建设尚存诸多问题
我市的政府网站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网站栏目设置不够科学,信息资源规模小。(2)网站内容更新不及时。(3)网站功能普遍较低,帮助信息少,用户不能方便地实现检索。(4)政务网站对特种人群可访问性较差,缺乏多语种版本设置。
2.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尚不能完全满足用户需要
我市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主要表现在:(1)各局域网之间没有实现互联,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致使信息资源共享的综合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2)数据的完整性差,安全性有待提高,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的、产品化的应用软件。(3)可供外网用户使用的数据库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亟须增加可供公共使用的数据库的数量,并及时更新维护。
3.电子政务发展软环境有待改善
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在发展的软环境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对电子政务的宣传力度不够,直接影响了我市电子政务的发展。(2)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部门对于政务公开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致使这些部门拥有的公共信息不能及时、足量的向社会提供,同时也影响了政务公开相关机制的建立。(3)信息化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还有待于继续完善。主要体现在管理机构设置上,各部门直接负责电子政务的机构不统一。
4.电子政务发展深层次问题有待解决
我市电子政务尚存在诸多深层次问题有待解决,主要表现在:(1)电子政务做为一种新生事物,有关方面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尚未接受、不习惯这种工作方式,公众对电子政务的了解和应用也有所欠缺。(2)电子政务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尚不明显。(3)在电子政务与现行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方面还缺少可供普遍推广的经验。
(三)面临的形势
在新的发展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对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党中央、国务院已把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总体布局,滨海新区将发展成为国内、国际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城市国际化和开发度将大大提高,需要一流的政府服务作为支撑。(2)随着网络化社会的形成与发展,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将更多地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经济”、“虚拟社会”在社会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将逐渐增大,对政府的监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行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也对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发展战略
(一)指导原则
坚持统一规划、协调发展,以体制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以业务为主线,以应用为重点,坚持集中与分布相结合,依托实体化的政务部门和公共数据资源,服务于领导决策,服务于机关办公,服务于行政体制改革,服务于社会需求,服务于“三农”等重点问题,从而达到提高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更好地为社会和公众服务的目的。
(二)发展目标
电子政务专网建设进一步完善,功能进一步加强;重点业务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办公自动化系统全面普及;基础性、战略性政务信息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明显提高;初步形成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与电子政务相关的法规和标准逐步完善;各部门通过电子政务建设,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改善和加强。
四、重点任务
(一)完善电子政务专用网络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1.完善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建设
完善电子政务专网的建设,接入节点发展到400个以上,利用公共通信网络扩大基层政务机构的接入。实现与国家政务专网的联接,依托电子政务专网,在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重点领域实现市区两级行业虚拟专网的建设和应用。
2.加强电子政务服务平台建设
依托政务专网建立信息交换平台,支持语音、图像等多媒体服务,实现各部门信息交换;建立信息服务中心和市、区两级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收集、管理共享信息,为各部门提供查询检索服务;完善视频会议平台,为各部门召开会议提供服务;建立政务办公平台,为缺乏独立建网能力的部门提供虚拟办公局域网服务;建立公共数据备份和安全认证等服务平台,为电子政务的顺利运行提供保障。
(二)建设和完善重点业务系统
继续配合国家“金”字号工程的建设,加快办公业务资源系统、宏观经济管理、金税、金关、金财、金融监管、金审、金盾、社会保障、金农、金水和金质系统等业务系统建设。推动“十五”期间已启动的工程的进展,并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启动其它电子政务重点业务系统建设。
1.建立城市应急指挥信息系统
建设城市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对公安、医疗、消防、交通等重点专业处置部门的应急指挥信息系统进行改造,搭建计算机与通讯、信息资源及应用软件三个平台,针对城市应急工作的具体流程,开发指挥调度(应急响应)、预测预警、恢复与重建、救援保障和监督管理五个应用系统,提高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反应速度和效率,保障社会稳定。逐步整合其他专业处置部门的资源,实现各专业处置部门之间互联互通、统一调度、协同作战,建成城市应急指挥信息系统。
2.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
扩展完善政府和公共事业等部门的数据采集系统,与金融系统信用体系实现信息交换,引导和扩展信用数据库的综合应用。
3.建全社会保障信息系统
进一步完善和扩展社会保险体系,逐步实现与医疗卫生、民政服务、社区街道等部门的信息交换与共享,搞好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全社会普遍服务。以人为本,探索与民政、群众团体、慈善机构、志愿者队伍合作互动模式,针对社会弱势群体,开展社会救助等个性化服务,让信息化建设惠及百姓。
4.继续完善教育信息系统
进一步完善教育网,实现学校宽带接入,达到“校校网,班班通”。提高现有校园网建设和应用水平,建成数字校园,丰富网上教育信息资源,逐步推行校内和跨校服务一卡通。实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事业单位的网上管理。建成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开展多种形式的远程教育。
5.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以提高人口素质、预防保健为目标,积极推进预防控制、医疗救治与卫生监督应用系统的建设。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的城市突发性公共卫生应急控制信息系统,预防和处置城市传染性疾病、生物安全、环境安全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搭建“天津市综合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和“天津市公众健康服务网络平台”,为卫生系统和社会提供服务。
6.建设环境保护信息系统
全面整合集成各类环境数据,初步建成天津市环境保护数据库;适应天津市对环境、水资源与循环经济中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积极推进GIS、GPS与RS技术在环境、土地和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建设区域环境保护动态监测网络;在水文数据库、水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推进水质监测评价、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和水资源管理等信息系统的建设。
7.建设完善农村管理信息系统
以“村村通”工程为基础,拓展农村信息网络体系,突出网络延伸、资源整合、应用服务三个重点。基本实现市、区县、乡镇、村网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开发镇务、村务管理信息系统,推动村务公开;开展计划生育、卫生和农业科普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建设农村远程教育系统和农村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推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8.建设地税信息系统
完善天津市地税专网及天津地税业务系统、行政综合办公管理系统、领导决策支持系统、社会服务系统四大系统。建成覆盖全市26个地税分局、各地税直属单位及相关单位的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为全市20余万纳税户及数百万纳税个人服务的地税外部服务网络;做到“数据集中,资源共享,统一登记,属地管理,远程服务,同城通办”,以统一的应用平台处理各项业务,保证税款及时入库和对全市税收情况的实时监控。
9.继续实施“金财工程”
建成覆盖全市21个区县财政局、各财政直属单位及相关单位的财政业务应用系统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财政业务应用系统,包括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国债管理、非税收入等核心财政业务的管理系统和宏观经济预测分析系统。
10.全面完成“金盾工程”建设任务
以深化“金盾工程”建设为载体,完成主要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建立信息共享与应用机制,促进信息技术在各项警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基本实现公安工作信息化。
11.完善“金审工程”
通过“审计管理系统”和“审计现场实施系统”的建设,整合审计业务和原有的应用系统,初步建成基于应用平台,实现数据共享的办公和业务应用系统,开展联网审计试点,探索“预算跟踪+联网核查”审计模式的途径与方法,同时解决数据交换、数据共享的安全问题。
12.完善电子口岸平台建设
以现有的天津口岸信息平台和中国电子口岸为依托,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物流于一体,为口岸服务机构、管理部门、进出口企业等广大单位提供全方位的通关服务,实现与国家部委和其它口岸的互联,充分发挥电子口岸的整合效能和综合聚集效应。通关各相关部门业务系统互联,实现相关业务流程的整合和优化,为最终实现无纸化通关做好铺垫;使通关各相关部门业务信息集中,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互动;为企业提供统一业务操作入口,实现“一门式”服务;减少业务信息重复录入,提高口岸业务总体效率。
13.继续加强工商信息系统建设
建成统一的办公平台,实现工商系统内部公文的上传下达、历史档案的检索应用和日常事务的有效管理,整合系统内数据资源,满足日常办公和面向企业“一站式”服务的需求。
14.继续推进“金质工程”
提高质监系统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行政审批网络化、监管管理信息化、决策支持智能化、业务处理规范化、信息交互发布自动化,全面提升质量技术监督的行政执法水平,强化市场监管能力和质量安全监控的快速反应能力。建设执法打假快速反应系统;企业质量信用信息系统;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管系统;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国家标准通报及信息服务系统;中国WT0/TBT—SPS国家通报、评议、咨询及风险预警快速反应系统;计量业务监督管理系统;产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系统。
(三)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1.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强化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和监督管理,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公开的管理机制。建立数据管理中心和部门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同时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实现目录服务的信息交换功能,推动各系统部门间信息共享。整合各类政务信息资源,基本实现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法院和检察院六大政务系统的信息共享。整合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门户网站,为社会、市民提供便捷服务。
2.集中构建重点数据库
加快人口、企业、地理空间、宏观经济等基础和战略数据库建设,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工作,对具有经济和社会利用价值、允许加工利用的政务信息资源,鼓励社会力量进行增值开发利用。
3.推进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工程
推进公益性基础信息资源及服务体系建设,提高面向社会需求的公益性信息资源总量。实施文化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逐步建立市级中心、区县级分中心和社区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所等专业信息资源服务机构的建设,提高服务能力,继续编制报、刊及外文文献联合目录,逐步开展全市图书情报系统的采购协调、联机编目、馆际互借、远程文献传递、虚拟参考咨询等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五、政策与措施
(一)加强教育与培训,积极培养人才
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群体。在“引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思想指导下,大胆、灵活运用户籍制度、用人制度、工资分配奖励制度,制定和实施高力度的人才吸引和使用政策,努力吸引和培育关键技术研发人才和网络、计算机及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以加快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步伐。
(二)创造良好的电子政务发展环境
加快制定和完善与电子政务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宏观规划和指导,切实抓好组织协商工作,尽快建立适应我市电子政务发展所必须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并在实践中逐步加以完善。
抓紧制定涉及电子单据、信息传递、信息公开、信息共享、隐私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把电子政务的建设稳定下来,对电子政务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责、权利与义务等,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保障。
(三)健全电子政务领导和管理体制
各级政务部门要由主管领导负责电子政务建设,并设有专管或兼管电子政务的部门。重点业务部门要建有专管或兼管电子政务的机构。鼓励充分利用社会服务,采用托管或外包方式开展电子政务。安排适当经费,保障电子政务运营。
(四)加强电子政务安全建设
贯彻《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强我市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天津市电子政务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和标准,依法保障电子政务安全。从技术与政策、法规入手,不断加强电子政务安全建设,形成安全保障体系,促进电子政务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