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 记者昨日(11月6日)获悉,《中共东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面简称《建议》)日前在中共东莞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体会议获全票通过。《建议》全面规划部署了东莞“十一五”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工作。市委书记佟星表示,产业升级和城市升级是未来5年两大任务。 东莞市委提出,“十一五”期间总体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力争5年翻一番;社会更加和谐,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会议上,东莞对今年经济发展作了理性评估。预计2005年全市可完成生产总值1979亿元,工业总产值4410亿元,各项存款余额286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7.5亿元,出口总额406亿美元。 会上,佟星介绍,今后5年东莞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构想,概括起来就是“一条主线、两大任务、三创战略、四项工程、五个成果”。 一条主线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重大战略思想;两大任务是着力推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升级;三创战略是坚持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能力;四项工程是“科技东莞、商贸东莞、平安东莞、创业东莞”工程;五个成果是围绕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把未来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具体细化为建成经济强市、文化新城、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实现人民生活富裕安康。 规划亮点 10项任务 根据《建议》,“十一五”规划时期,东莞要做好10项任务。 一、先进制造业 根据规划,东莞将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产业调整的重要任务。 在优化工业结构方面,将加速工业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建立起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体系。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设备制造业,巩固提高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等优势支柱产业,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服装、家具、造纸、食品饮料和玩具等特色支柱产业的竞争力,大力发展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新材料、环保等新兴产业,适度发展重化工业,努力在发展汽车整车、汽车零配件、精密装备制造和以精细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等方面实现突破。积极支持虎门港发展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立沙岛石化工业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依托虎门港大力发展物流业,建设东莞市物流保税中心,提升法律、会计、资讯等中介服务水平,壮大以城市旅游、休闲度假、购物娱乐为主题的旅游业。此外,培育壮大区域产业品牌,建设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推动企业集约、规模化,利用境内外资本,培育发展大企业和企业集团。 规划建设一批符合国家政策和城市规划的产业园区,重点抓好松山湖、虎门港和东部工业园的建设。 二、科技优先 “十一五”期间,市财政计划每年投入10亿元用于发展科技,建立和发展产业基金,重点支持企业开展各类研发、重点技术创新和技术发行项目,有选择地吸引科研院所、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落户松山湖;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建设为中心,建立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的产学研联合体;引导企业采取联合开发、委托研究、共建技术开发基地等形式,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鼓励企业承担各级科技计划,通过贷款贴息等方式扶持企业开发技术创新。 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实施“育才工程”、“引智工程”和“聚才工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三、协调发展 鼓励外资投身高科技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吸引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的投资;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投向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 四、推进城市化 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建设农业生态园区,发展都市型农业,加快农业标准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引导农民从事特色农业生产;鼓励农民到市区及镇中心区购房;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垃圾污水处理等改善农村环境的工作,加大力度拆迁旧村庄和旧厂房。 五、加快中心城区建设 按照“一个中心、多个支点”的城镇体系规划要求,加快建设现有市区、同沙、松山湖“三位一体”中心城区;以轨道交通、虎门港等工程为重点,建设立体化、调整化的交通网络;建设适度超前的电力网络,建设联网蓄水供水、保质保量的供水工程网络。 构建城市管理机制,重点推进市政管理市场化,突出城市交通管理,管好用好现有城市公共设施,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建设社区服务网络和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 六、完善服务体系 设立创业就业基金,完善创业扶持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劳动者自主创业,探索集体福利分配方式改革,提高农民的劳动参与率,实施渔民转产转业工程;建立补充保险和企业年金制度,拓宽社会保险基金渠道,完善城市气象灾害、地震地质灾害监测预报服务系统,建设覆盖全市公众的警报网。 七、发展文化产业 提高财政拨款占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加强统筹办学力度,逐步实现本地户籍适龄儿童少年完全免费义务教育,支持发展以外来工子女为服务对象的民办学校,解决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普及高中教育,以松山湖为依托,加强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合作,建设东莞大学科技城。 培育发展一批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团,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八、建设节约型社会 建设环保专业园区,实施“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工程,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培育节约环保的消费模式。狠抓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工作,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制定禁止过度包装的政策措施,推进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基本解决污水和垃圾处理问题。建立并严格实施城市“绿线”管制制度和绿化看管制度,建立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制度,建立环境补偿的市场机制。 九、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认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强化对审批行为、后续监管和失职行为的追究。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建立审计网络,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大对垄断行业和企业工资分配的调节的监管力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改革现有的巡警模式,建立新的大巡警机制,全市巡警增加到占民警总数的20%,建立新的快速反应机制,招收文职工作人员,替换出民警充实基层。(编辑:冯怡驹) |